喻磊
(重慶市璧山區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重慶402760)
隨著城建進程愈加深入,對于市政公用基礎設施來說,若想確保建設緊跟城市建設趨勢,需秉持以“綠色理念”為導向推進施工。綠色理念需要從傳統施工出發予以改革,除了保障質量外,還應有效控制能耗與建設成本,確保工程效益契合預期目標。
綠色施工主要是以質量、安全為基礎,借助先進手段對建設資源加以節約,并對建設影響進行把控。該理念是從建筑工程層面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體現[1]。對于施工單位而言,企業若想強化形象,需要針對施工階段強化管理,針對污染控制、環保以及文明施工等層面予以把控,以工程實際為導向制定“綠色化”的設計,從而對相應干擾進行規避。基礎設施具備工期長、技術難等諸多特點,推動綠色理念融于工程施工便需要借助新工藝、綠色材料等技術與資源,強化管理水準。
工程施工秉持“綠色理念”能夠針對傳統施工予以改革,從而有效延長工程壽命、強化其相應功能作用。其次,綠色施工還可以確保施工建設更富安全性和環保性,為強化工程各方效益夯實基礎。最后,綠色施工還可以促使環保理念的生成,有效推進工程的“綠色”建設[2]。
對于基礎設施來說,其施工通常會經過由平整場地至廢物處理等多項環節,上述環節會使基礎設施四周的地形地貌、地下水位以及動植物等遭受影響。有的會給現存文物或者是特色資源等代開破壞。因此,推進綠色施工必須對場地干擾進行把控,對于生態環境做到充分尊重。建設企業需要以當地自然以及構筑物等諸多特征為導向展開設計、施工,有效保護此類特征。例如,施工時應深入了解對應的保護區域與方法,并降低臨時設施和管理等的數量。此外,還應從庫存區域出發加以規劃,從而對材料設備等的過多搬動進行規避。
工程施工因為工期較長通常會遇到季節變更,所以施工還應以氣候條件為導向進行調整。施工企業需要明確對應的氣候特征,從而有效把控成本支出,對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行規避:(1)對于關鍵施工或者是重點部位來說,其施工必須提前在不利氣候出現前;(2)還應充分考慮場地排水工作,避免材料機械等受到威脅;(3)場地布置也需要對氣候變化加以重視,例如,木工棚便需要于下風向位置進行布置[3]。
推動綠色理念融于工程施工,需要依靠施工管理來體現。建筑企業需要積極組織員工就“綠色理念”展開學習,明確其重要意義,并了解相應的綠色建設規范。例如,對于規劃、采購、人員等層面的管理來說,便需要秉持“節約”理念,強化材料、機械等的使用效率,為增強工程效益夯實基礎。
對于基礎設施來說,其施工必須依靠巨大能源消耗,因此,提升資源效率顯得極為關鍵。可以通過:(1)施工需要針對水源使用加以監測,可以進行小流量設施的裝設,并有效利用雨水或是廢水;(2)還應節約電能,施工時可于現場進行節能燈具、聲光傳感器等的裝設,設備選取也可依據“節能原則”進行;(3)還應對材料損耗進行把控,不論是材料采購還是后續庫存和搬運,均需要對不必要支出進行把控。例如,對于鋼筋使用來說,便需要對其加工、焊接相應參數進行計算,從而避免鋼筋浪費。
4.1.1 揚塵控制
施工通常會伴有較多的土方工程,因此,揚塵污染很難避免,必須針對揚塵污染加以控制。首先,施工時應進行擋風揚塵墻的合理設置,其不論是應用范圍還是便捷性均較為理想。并且墻體具備合理的透風系數,其抑塵效果較為理想。其次,還可借助揚塵劑來進行濕潤、凝結,從而將粉塵微粒等固定在網狀結構之中,它們會因重量提升而迅速降落,從而對二次污染進行規避。現階段,抑塵劑具備成本低、效果好等特點,應積極推廣。
4.1.2 噪聲控制
通常工程施工伴有的噪聲污染多源于各類設備運行,所以噪聲控制便需要從設備這一源頭出發加以把控,可利用噪聲較為理想的設備,如裝載機或者發電機;還應以施工實際為導向對機械位置進行切實規劃,不應緊靠住宅區,從而降低噪聲。此外,還可針對聲源處進行消聲器的合理裝設,將消聲效果控制于10~50dB。若需要針對傳播途徑加以消聲,那么可利用吸聲、隔聲等材料。對吸聲材料來說,諸如玻璃棉、木絲板等均可吸收一定噪聲。而對于隔聲材料而言,則需要進行混凝土擋墻的設置,并且其需要超過聲源波長,確保噪聲得到有效隔絕。同時,對于人為噪聲,需要借助相應規章機制予以控制。
4.1.3 光污染控制
工程施工可能伴有一定光污染,通常包括:(1)鋼材加工會因電焊操作而導致光污染;(2)夜間趕工也會因照明燈具亮度過高而引發光污染。因此,對于前者需要在作業時合理使用遮擋,對光外泄等情況加以規避。就夜間施工來說,則應保證燈具亮度契合施工作業,還可依靠擋光板等來規避光污染。
4.1.4 化學污染控制
化學污染多是由于施工時相應的外加劑作用。因為其一般有一定的毒性,所以必須完善隔水措施。當然化學藥品還需要做到集中處理,防止部分物質滲入到地下。建設企業還應就土壤質量做到實時監測,技術人員需要以相應規范為導向,從運輸、加工等多個層面出發強化管控。
首先,基坑降水可依靠土層具備的自滲作用引導上層水向著下層集中,確保水向著地下回灌從而展開回收利用。其次,還應針對降水做到適當地抽取存放,隨后加以合理利用。對于雨水來說,需要經歷由收集直至沉淀處理的流程操作,隨后可將其用在洗車、現場抑塵等作業中,若其處理達標還可將其用于混凝土養護或者砌筑抹灰等作業,對于生產廢水來說,則需要借助過濾、沉淀等系列措施予以處理,做到二次利用。
該技術以電能為例,需要從生活設施和機械2個層面出發。比如,現場施工可進行節能燈具的裝設,從而實現“人走燈滅”的目的,對無謂的電能消耗進行規避。再如,電梯等大型設備在選取時需要依據“節能高效”的原則。同時,還應對從業人員展開節能培訓,引導其養成節約的習慣,推動施工氛圍向著“節能減排”發展。
總之,推動綠色理念融于市政公用基礎設施之中是市政工程向著物質、精神文明推進的重要途徑,建筑企業需要明確“綠色”施工相應的要求與措施,確保企業施工緊跟綠色趨勢。工程施工還應以工程實際為導向規劃綠色施工基礎,為強化工程相應的經濟、社會效益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