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安
近年來,中國的專利申請量屢創新高。根據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新披露的數據,2018年中國的專利申請量增長9.1%,達到53345件,躍居世界第二。同時,中國華為公司去年提交了5405項專利申請,創下了由一家公司提交國際專利申請量的紀錄。排名第一的美國申請數量則下降0.9%,累計56142件。照此速度,中國將在最近的兩年之內就能超越美國。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就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口號,而科技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持續上升。據測算,2018年,科技進步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預計將超過58.5%,國家綜合創新能力提高到世界第17位。特別值得可喜的是,在新一輪以互聯網、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革命中,中國企業后來居上,成為全球科技的“領頭羊”。
但客觀地說,中國雖是專利申請量的大國,但離“專利強國”“科技強國”仍有不小的距離。一方面,我國的專利申請在高質量、高價值專利方面仍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統計顯示,在維持10年以上的發明專利擁有量上來看,中國仍在29個技術領域中數量少于國外,這說明在高價值核心專利上仍有很大不足,這也是我國一些關鍵領域的核心知識產權受制于人的根源所在。另一方面,在國際專利申請方面還存在不足。在中國申請的所有專利中,絕大部分為國內專利申請,而國際專利的申請數量占比較少。這意味著,絕大部分中國專利在國際上無法受到知識產權的保護。
更需要注意的是,中國的專利申請量雖然龐大,但在專利轉化和實際應用方面卻存在著許多的“腸梗阻”。以高校為例,目前歐美日發達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率普遍在30%以上,而我國高校雖然擁有大量專利,但其平均轉化率不足10%。此外,企業在市場經濟中創新的主體地位仍未完全確立起來,而且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還存在企業保密顧忌較多、獎勵機制不夠明晰、市場推廣形式單一等問題。
因此,中國的專利申請量連創新高固然是好事,但當前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應將不斷強化專利質量、大力提高專利的市場轉化率作為重中之重。強化科技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創新政策以激勵科研人員技術轉化的積極性,充分發揮相關專業服務機構的積極作用,同時降低企業應用專利技術的門檻,鼓勵更多企業走技術發展的道路。只有如此,從專利到市場的“腸梗阻”才能得到暢通,到2020年全面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戰略目標才能順利實現。▲
(作者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環球時報2019-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