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書甜
早晨,醫院里非常安靜。病人和家屬開始稀松零散地進出,醫院前臺的工作人員熱情地向他們打招呼:“早上好,請問你們需要幫助嗎?”大多數人帶著禮貌的微笑搖搖頭說著“謝謝,不用”,繼續走向自己熟悉的樓層和診室。我上前了一步,有些緊張,又有些驕傲地說:“我是新來的志愿者,到營養部門工作,請問我該怎么走?”
前臺的工作人員起身,親自帶我去營養部。刷卡穿過一道道門,經過好幾條長長的走廊,才到了營養部的門口。營養部的入口處有兩個營養師的辦公室,盡頭有一個大廚房和一個小廚房——大廚房提供現煮現做的食品,小廚房提供包裝好的食品。進了辦公室,了解了詳細的工作內容后,我便開始了一學期的醫院志愿者之旅。
成為美國醫院里的一名
營養師助手
剛來美國上學的第一學期,某一天我收到了一封關于醫院召募志愿者的郵件。懷著對美國醫療系統的好奇、能夠真正幫助病人的激動和更好地了解美國文化的心理,我提交了報名表。經過幾輪面試,醫院把我安排在營養師助手的崗位——每周3小時,一共15周,我選擇的時間是每周二早上8點到11點。
入職前兩周,醫院把所有志愿者召集在一起,利用周末兩天時間對我們進行培訓,包括如何禮貌地接待病人,面對病人時有哪些注意事項,如何處理應對不同的緊急情況,等等,事無巨細。和我不一樣的是,很多志愿者是奔著以后進醫學院當醫生,想提前體驗醫院的生活來的。其中一位國際生告訴我,她來美國的目的就是學醫,在她心中,美國擁有當今世界最先進的醫療技術。大家非常熱情地談論著自己即將進入的科室,眼神充滿了期待。
經過一個周末的簡單培訓,我便正式“入職”了。
腸胃科初體驗
作為營養師助手,我的任務包括去新來的病人房間送菜單,為他們介紹病房里的點菜流程,提醒他們適合的飲食類型,以及輔助護士和醫生的工作等。營養部門不是某個實質性科室,所以我有機會去醫院每層樓的各個科室。我還記得第一周的病人列表足足有五頁多!包括了從五樓到十樓的幾百位病人,上面列有病人的名字、房間號、入院時間、飲食種類。
我第一次去的是五樓腸胃科。當我走出電梯,我看不到任何一個人,只好先找護士站。和中國的醫院非常不一樣,這里沒有任何家屬站在病房門外,只能見到護士在護士站處理信息。我的內心非常困惑:難道美國人沒有家人來探望嗎?美國社會原來這么冷漠嗎?我帶著疑惑到護士站自我介紹,出示了我的身份卡。護士點頭示意我可以進病房后,我才走到了第一個房門前。畢竟是第一次和病人及家屬打交道,我相當緊張。
我站在門口,深呼吸,再次排練了一遍流程,然后敲了敲門——并沒有人答應。我再次用力敲了敲門,稍等了一會兒,有人來給我開了門,是病人的家屬。我恍然大悟,原來他們都是在病房里坐著聊天探視,以免干擾外面工作的護士或是其他入住的病人。看到我進來,他們停止了對話,抬頭看向我。我再次深呼吸,但早已忘記了所有排練好的內容,只能胡亂地翻著流程參考,幾乎是一字一句地照著念出來。結束之后,我把菜單遞給這位病人,十分緊張地看著他們,生怕他們聽不懂我笨拙的英語,指責我的不專業。
這位病人接過菜單,說了聲“謝謝”,問我是不是這附近的大學生。頓時我松了一口氣,點點頭,說自己今天是第一天在這里當志愿者。這位病人開心地說,他非常感謝我能來醫院幫忙,告訴我這會是很有價值的經歷,這里的醫生、護士都非常好,非常關心并用心為他治療。我興奮地說了“謝謝”,釋然地離開了病房。
有了這份鼓勵,之后的問候和介紹便順暢多了。這一層樓有不同年齡段的病人,大多數病人只需要住院治療一兩天便可以出院,所以很多人精神都很好,非常健談,我也愉快地跟他們交流并祝福他們早日出院。很快,兩個多小時過去了,我便回到營養師辦公室,將病人資料放回去,完成了與下一個時間段營養師助手的交接。
壓抑緊張的心腦科
在醫院工作的四個月里,我幾乎去過所有科室,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負責診療人體最重要部位的地方——心臟科和腦神經科。和其他科室不一樣,這兩層樓的大門長期緊閉。習慣了各科室敞開的主大門,第一次被攔在門外的我手足無措。我在門外等了幾分鐘,才有一位護士出來,略顯疲憊地問我是什么人。當我說明來意,這位護士突然問我,能不能代她看著幾位病人。看我一臉疑惑,她解釋道,這里的護士和醫生都很忙,現在只有她一個人在這層樓,她需要去幫另外幾個病人做些檢查。“他們都連著儀器設備,有重要的事會按鈴叫醫生的。”
我點頭答應,站在病房門口。當時還是早上,大多數病人還在睡覺。病房里安安靜靜,再加上關著的門,氣氛有些壓抑。病人身上連著不同的儀器,穿著醫院提供的方便做檢查的睡衣,可以看出他們已經在這里住了一段時間了。我也沒看見有病人家屬在旁邊守候。只有一個病人已經醒了,正吃著早餐。他身上連著很多條線,若有所思地打量著我。
“你是誰?”他略帶警惕。
“我是這里的志愿者。在這里替護士……站崗。她有點忙。”我小心翼翼地回答著,拿出了我的志愿者證。
他點了點頭,對我表示了認同,準備繼續吃早餐,我卻充滿好奇地開啟了跟他的對話。這是他在這里的第二周,如果恢復得好,這周結束就能出院。這是他五年來第三次從急診轉進心臟科。“我的心臟已經做過許多次手術了,我也知道自己時日無多,能活著已經很幸運了。”他苦笑道,他已經沒有家人朋友來探望了,“手術實在花了他們太多錢,現在只能提前領取退休金先墊著,反正錢對我已經沒用了。”
這句話聽得我實在難過,于是我安慰他:“還好你現在還有能力進醫院看病呢,不要緊的,會有辦法的。”
他一臉疑惑:“什么?我沒錢了。這次來醫院并沒付款。”
我十分驚訝:“那醫生、護士怎么會給你服務?”
他向我解釋,原來這家醫院的政策是,不管病人有沒有保險、有沒有錢,急診是一定要治療的。急診后的專科手術,才需要確認病人有沒有足夠的保險或在將來有沒有能力支付。若是沒有大的手術,但需要住院觀望治療,醫院會在病人出院后寄賬單。如果你沒有保險或者足夠的存款,可以選擇分期付款,或者申請貧困補助。這位病人因為病了許久,已經不能工作了,也沒有醫療保險。“我現在只能一點一點挪退休金的錢了。因為欠太多,信用分數也不夠向銀行借錢了。”他說。
“你不用同情我,這一層的病人大多比我更慘,很少有病人家屬來的,心臟科也不適合太多人探望。這一層的醫生、護士都非常忙。護士要代替家屬做很多事情。”
“真的非常感謝他們。不然我……五年前就不在了。”
不一會兒,那位護士回來了,向我道了聲“謝謝”,我們簡單地聊了起來。“來這個科室就沒有什么休息時間了,”護士苦笑道,“這兒人手永遠不夠。”一位病人起床傳呼了她,她便又離開了。
彼此信任的醫患關系
記得第一次來到醫院,我看到這里的環境干凈、整潔、安靜,覺得是一個適合病人靜養,也適合醫生、護士靜心思考和工作的地方。在志愿者工作期間,我親眼目睹了這里的醫患關系——病人真心地感謝醫生和護士,醫生和護士認真地照料病人,這給了我很深的內心觸動。來的次數越多,我對醫生、護士這樣的崗位越充滿敬佩。
在美國等許多發達國家,醫生位于職業金字塔的塔尖,所有人對他們都充滿尊敬,因為這些醫生都是最聰明和最努力的人,他們憑借自己的經驗和學識,換取了應得的感謝和報酬。在美國,普通醫生至少需要10年的學習、實習、考試,才能獲得最基本的執照,專科醫生甚至需要15年以上。聽說在國內的醫院偶爾醫患鬧矛盾,醫生甚至還有生命危險,我很驚訝。作為普通人,我們能做的便是相互理解和信任:醫生、護士遵循職業操守治療病人,理解病人的焦慮;病人信任醫生、護士的職業和經驗,理解醫生和護士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