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劉慈欣的科幻作品中,既有豐富的技術細節,又蘊含著深切的現實觀照與人文情懷。與此相應,劉慈欣的思想既具有驚世駭俗的前衛性,同時他本人又是一個深具浪漫氣質的古典主義者。作為一名科幻作家,劉慈欣自然不會錯過科幻文學的經典,但不只于此。
《2001太空漫游》
阿瑟·克拉克 著
劉慈欣:“這本書我覺得它把人和宇宙的關系,用一種很詩意的,而且是很宏大的詩意的方式表現出來,確實在科幻小說中很少能做到這一點。”
內容介紹:一塊神秘的黑色石板,出現在非洲豐饒廣袤的草原上。300萬年后的一個尋常日子,一塊黑色石板在月球上被人類挖出。“發現號”宇宙飛船沉穩老練的鮑曼船長,帶著他的精英船員和頂尖科學家團隊,在超級電腦“哈兒”的輔佐下,開啟了對這石板主人的秘密追尋……
《與拉瑪相會》
阿瑟·克拉克 著
劉慈欣:“很典型。把科幻小說創造想象世界的那種能力,把它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
內容介紹:22世紀某一天,一艘巨大的宇宙飛船自外太空悄然而至。人類將它命名為拉瑪,派遣了自己的飛船與它會合。但拉瑪僅在自動程序引導下繼續著目的不明的飛行。船員們無影無蹤,只留下無比宏偉的遺跡。然而,正當人們陷入迷惑之時,拉瑪復活了。它改變軌道,直奔地球……
《1984》
喬治·奧威爾 著
劉慈欣:“這本書和前兩本書差別很大,它描寫一個想象中的集權社會,這本書讓我體會到就是科幻文學它如何能用一種現實主義文學和傳統文學,所沒有的那種視角、那種角度,來觀察現實,反映現實。”
內容介紹:《1984》是一部杰出的政治寓言小說,也是一部幻想小說。作品刻畫了人類在極權主義社會的生存狀態,仿若一個永不褪色的警示標簽,警醒世人提防這種預想中的黑暗成為現實。歷經幾十年,其生命力益顯強大,被譽為20世紀影響最為深遠的文學經典之一。
《隱藏的現實》
布萊恩·格林 著
劉慈欣:“寫這個平行世界的一本書。它的特點是把這個平行世界,寫得特別全面,各種各樣的平行世界他都寫到了,甚至他把這個電腦程序,也算作一種虛擬的平行世界,而且很有想象力。”
內容介紹:格林在書中告訴讀者,我們的宇宙可能并非唯一的宇宙。書中描述了多達9種可能的多重宇宙:弦的多重宇宙、量子多重宇宙、全息多重宇宙、虛擬多重宇宙和終極多重宇宙。即使你對世界的認識不因本書而顛覆,你的視野也會因此極大地拓展。
《戰爭與和平》
列夫·托爾斯泰 著
劉慈欣:“俄羅斯文學典型作品,很厚重、很凝滯、很有分量。”
內容介紹:小說以四個貴族家庭生活為線索,在戰爭與和平的交替描寫中把眾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聯起來,展示了1805年開始的爭奪歐洲戰爭和1812年俄國衛國戰爭時期的歷史。是一部再現當時社會風貌的恢弘史詩。
《靜靜的頓河》
肖洛霍夫 著
劉慈欣:“為什么連著推薦兩本俄羅斯文學著作?因為俄羅斯的文學對我影響很大。”
內容介紹:小說展示了1912到1922年間,俄國社會的獨特群體——頓河地區哥薩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國內戰爭中的苦難歷程。
《永遠講不完的故事》
米切爾·恩德 著
劉慈欣:“這是一本童話書。我不知道我現在看的話會不會很震撼,但是在當初看這本書的話,確實十分震撼。”
內容介紹:留級生巴斯蒂安到書店偷了一本《永遠講不完的故事》,他逃課到體育和儲藏室里讀這本書。不知不覺,他進入了這本書,并與書中一個綠皮膚的勇敢的小男孩阿特雷耀成為了朋友。阿特雷耀被幻想帝國的天童女皇選為拯救王國的英雄。為了拯救幻想帝國,不被虛無所吞噬,阿特雷耀進行了一次遠征……
《火星編年史》
布拉德伯里 著
劉慈欣:“布拉德伯里的科幻小說,是一種很文學化的科幻很詩意的科幻,不是那種我們所說的硬科幻,其中技術因素并不多,但寫的很富有詩意。”
內容介紹:世紀之交,地球上矛盾重重、危機四伏,火星成為人類最后的希望……布拉德伯里以詩人般清秀雋永的筆觸,渲染出一幅盛極而衰的火星文明圖景,讀來讓人不勝唏噓。
《宇宙的最后三分鐘》
保羅·戴維斯 著
劉慈欣:“這實際上是兩本書,第一本叫《宇宙的最初三分鐘》,第二本叫《宇宙的最后三分鐘》,這是兩本很薄的書,所以我一般把它當作一本寫的很有想象力,就描述這個宇宙大爆炸之初,和歐洲終結的那三分鐘,發生的那個物理過程。”
內容介紹:宇宙的最后3分種(結局)其實在宇宙的最初3分鐘(起源)已經決定了,只是我們還不知道、還在探索的路上而已。
《奇點臨近》
雷·庫茲韋爾 著
劉慈欣:“這本書從科學角度講,有點危言聳聽,就是說2045年,我們都要被機器統治,但是從科幻角度看這本書很有想象力,它對于那個人工智能的描寫,達到了某種極致,基于科學的想象力,我覺得是很值得推薦的。”
內容介紹:書中結合求解智能問題的數據結構以及實現的算法,把人工智能的應用程序應用于實際環境中,并從社會和哲學、心理學以及神經生理學角度對人工智能進行了獨特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