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點題
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我們先來看這樣一個事例:
傾聽,是親近自然的方式;傾聽,是接受信息的渠道;傾聽,是真誠溝通的橋梁;傾聽,是凈化心靈的藝術。傾聽自然的聲音,傾聽美妙的音樂,傾聽師長、朋友、同學真摯溫暖的話語……我們共同在傾聽中成長。請以“傾聽”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如有一個考生以《神曲》為題,寫關于海洋環境保護的作文,我們知道,《神曲》是意大利著名詩人但丁的經典詩作,考生以此為題,不僅切題,而且也彰顯了該考生巧妙的駕馭“神曲”的能力。不僅如此,該考生而后用“地獄”“煉獄”“天堂”作為文章的小標題,敘寫了海洋環境保護的進程,更是看得出該考生對“神曲”的領悟力。
再來看這樣一個事例:
有位名人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蔽覀兠總€人都曾在某些方面有過濃厚的興趣。請結合你學習和生活的實際,以“興趣”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有這樣一篇文章《是誰?動了我的奶酪》,習作者寫自己特別喜歡釣魚,而且在釣魚的過程中,感悟到生活中的不一樣的美。不僅選材好,而且立意高。
但是最讓閱卷老師為之振奮的是文章題目的擬定,因為這個題目出自美國作家斯賓塞·約翰遜寫的一個有趣且能啟蒙智慧的寓言故事《誰動了我的奶酪》。這本書中有4個住在“迷宮”里“人物”———兩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兩個身體大小和老鼠差不多的小矮人哼哼、唧唧。他們生活在一個迷宮里,奶酪是他們要追尋的東西。他們竭盡所能地行進在尋找能滋養他們身心、使他們快樂的“奶酪”的過程中。
很顯然,書中的“奶酪”只是一個比喻,其實是指它們所要追求的生活,可能還是一份工作、人際關系、金錢、財產、健康、心靈的寧靜。而在《是誰?動了我的奶酪》這篇滿分佳作中,習作者把“釣魚”以及釣魚過程中所得到的樂趣作為“奶酪”,可謂是別出心裁、獨具匠心。
金句開篇
給人以先聲奪人之感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世間萬物,彼此分享,將生命千絲萬縷地關聯。高山流水,春華秋實,我們分享自然的饋贈;詩書禮樂,衣食住行,我們分享人類文明、至愛親情。分享與成長一路相伴。分享知識、見解、體驗,激活思維,啟迪了智慧;分享美食、雅趣、樂事,升華情誼,斑斕了歲月……請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切身體驗,以“分享,為成長添一抹亮色”為題,寫一篇文章。
這樣一篇作文,該考生的開頭是這樣寫的: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這句話應該是經典金句,至于最初出自哪里,有許多的版本,但是大家形成共識的是最初出自三毛的隨筆,原句是:歲月極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你若盛開,清風自來。后來經多方引用和演變,便有了“你若盛開,蝴蝶自來”“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等多個版本。暫且不管這些,我們回過頭來想一想,這樣的句子放在文章的開頭是否合理、恰當。文章的題目是“分享,為成長添一抹亮色”,你說花一旦“盛開”,帶給我們的除了芳香之外,不就是“美”嗎?一旦有了這樣的“美”,“蝴蝶”怎么會不來呢?這不就是寫花與他人分享“美”嗎?經過這么一分析,再看一看下面的內容,如果考生的的確確是圍繞“分享”和“成長”寫的,怎么可能不給滿分呢?
同樣的作文題目,我們再來看這樣一個事例: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边@兩句出自唐代詩人于史良的《春山夜月》,這兩句的意思是:掬起一捧水,月亮就好像在你的手里了;在花叢里玩得久了,連衣服都沾滿了芳香。既寫出了詩人的童心未泯與逸興悠長,又寫出了作者完全融入了這大自然的美好景色中,從而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經過這么一分析,你說這不是“分享”,又是什么呢?考生能夠在文章的開頭引用這樣的句子,不僅給人眼前為之一亮的感覺,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考生對經典的靈活運用,尤其是對經典中的金句的使用,從這一點,又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考生的“成長”,這難道不是為“成長添一抹亮色”嗎?
類似的用在文章開頭的金句還有像:
“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雪萊的《西風歌》)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艾青《我愛這土地》)
“你可以把我打死,但是卻不能把我打敗?!保êC魍独先伺c?!罚?/p>
“愛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兩旁,隨時播種,隨時開花……”(冰心《贈葛洛》)
金句結尾
給人以余味無窮之感
文章固然要有一個好的開頭,因為“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但是結尾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如果把開頭比作“爆竹”,那么結尾就有如“撞鐘”。結尾一定要結得好,一定要收束有力,才能產生“言有盡而意無窮”“打動人心,余味悠長”的藝術效果。古人說過:“好的結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嘗香茗,令人回味再三。”
不妨來看這樣一個案例:江蘇省第16屆“初中生世界杯”作文大賽獲得特等獎的是作品《獨自出發》。文章寫的是一對老年夫婦,年輕時,男人為了保家衛國離開家鄉,走進軍營,女人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決然地追隨而去,一直到老……兩個人相親相愛一輩子,始終不離不棄,始終相守在一起。所以文章最后水到渠成地使用了“汝心之處,皆是吾鄉”這樣一個經典名句。
回過頭來再來思量一下這樣一個經典名句的出處。它出自北宋著名詞人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女寓娘》這首詞,詞的最后一句是:“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碧K軾之所以寫《定風波》這首詞,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元豐二年,蘇軾身陷“烏臺詩案”,被貶謫居海南,作為好朋友的王定國也因此受到牽連被貶嶺南。經年之后,當初被貶的士大夫倒是安然歸京,但蘇妻王朝云卻客死海南,王定國則更慘,兩個兒子都寒臥嶺南。
王定國有一個歌姬,名叫柔奴。三年前陪主人一起到嶺南受苦,比蘇妻和王子幸運的是,她活著回來了。不知是否想到亡妻、想到海南那段日子,蘇東坡也自嘲地問了一句:“嶺南的日子不怎么好過吧?”誰知侍女答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碧K軾聞言大喜,遂作詩《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女寓娘》,其中一直廣為流傳的就是那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了。
這樣的故事,著實令人感動。而習作者巧妙地化用了蘇軾《定風波》中的“金句”,無疑將一對老年夫婦安身立命、相親相愛一輩子的樸實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最為重要的是習作者將經典金句使用得天衣無縫、恰到好處。
又如,這篇以《當時只道是尋?!窞轭}目的作文,習作者在文章的最后這樣寫道:“徐志摩先生在《天目山中筆記》一文中曾說:‘山居是福。于我,亦然。”
我們發現,這篇文章的最大亮點,就是最后巧妙地使用了徐志摩的經典金句,不僅寫出了自己對大自然的態度以及對生活的態度,更主要的是讓我們看到了習作者對徐志摩的經典《天目山中筆記》所表現出來的主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為徐志摩在這篇文章中所表現出來的主題就是對生活的安適、淡定的態度,無疑習作者所表現的主題跟徐志摩所表現的主題產生了共鳴。
像前面我們所提到的彭荊鳳在《驛路梨花》在結尾處引用陸游《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中的金句“驛路梨花處處開”,不僅在結構上照應題目,更重要的是在內容上深化了主題,象征雷鋒精神在神州大地處處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