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弘
【摘要】文章以高校衛生保健工作的管理為研究對象,首先基于高校衛生所保健工作管理現狀,分析了當下高校衛生保健工作管理存在的問題,隨后結合相關問題,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強化高校衛生保健管理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醫務所;衛生保健工作;管理
【中圖分類號】R1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01
在我國醫療技術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之下,醫療保健事業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高校作為人口密度相對較為集中的場所,一旦相關衛生保健工作落實不到位,很容易引發各種傳染病與流行病傳播,因此需要高校醫務所衛生所進一步加強衛生保健管理工作開展,對于保障廣大師生的生命健康具有正義的意義。
1 高校衛生所保健工作管理現狀分析
首先,高校衛生醫務所在日常工作管理中存在“重疾病治療,輕保健預防”的錯誤理念問題,實際上受高校衛生所自身客觀的醫療條件、規模限制,治療水平無論如何提升,都難以與大型醫院相媲美,因此在實際保健工作管理開展中,應更加重視預防保健,促使自身保健預防管理工作的水平提升,才能為廣大師生身體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然而在“重治療,輕預防”這種錯誤的管理思想下,高校對于衛生所的投入多用于治療方面的投入過高,缺少衛生保健科室的設立,同時相關衛生保健人才較為缺乏,致使針對于教師學生的衛生保健工作開展寸步難行,不利于學校的保健工作管理水平提升。另一方面,高校衛生保健工作主要圍繞學校廣大師生,在實際衛生保健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由于信息化管理水平低下,致使難以對廣大師生健康狀況實現全面的把握,不利于高校醫療衛生所對師生展開真針對性的預防保健措施,嚴重限制了高校醫務所作用發揮。除此之外,高校作為大學學子最后的“象牙塔”,自身相對于外界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因此致使高校醫療衛生所也具有一定的封閉性,通常也只為高校師生提供基本的診療保健衛生服務,受這種封閉性質影響,使得高校醫療衛生機構與周邊大型的醫院聯系較少,不利于學生及時就診。
2 強化高校衛生保健管理對策
2.1 明確自身定位,樹立正確的保健工作管理理念
對于高校衛生所來說,在實際進行衛生保健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應明確自身的定位,樹立正確的衛生保健工作管理理念,進一步強化衛生保健工作管理。這就需要在開展預防保健工作之時,必須要強化學校衛生所的衛生保健工作,改變以往“重疾病治療,輕保健預防”理念,在資金應用管理上,更多的投入到高校醫務所衛生保健當中,通過設立相應的學生衛生保健科室,加大衛生保健宣傳力度,從而幫助他們形成一種良好的衛生保健意識,有效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2.2 提升高校衛生工作管理信息化水平,準確把握師生健康動態
隨著高校擴招政策實施,當下高校師生人數趨于飽和,僅靠有限的高校衛生所工作人員在傳統的衛生保健工作管理模式下,很難實現高校所有師生健康健康狀況掌握,不利于高校醫務所掌握本院校發病趨勢,實施更加具有針對性的衛生保健服務。基于此,需要借助當下計算機網絡系統等信息技術手段,為每一名師生制作一個健康檔案,與此同時,在健康檔案制定過程中,通過將學生入學體檢、教師常規體檢結合在一起,從而豐富健康檔案數據,通過師生平時就診不斷實現健康檔案信息更新,從而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實現對師生統一的健康服務管理,為廣大師生停供針對性的健康指導。除此之外,針對于高校健康教育課程開展,可以考慮與高校醫務所合作,借助網絡信息技術,共同打造針對于高校學生的健康網絡課堂,鼓勵引導學生在網上接受衛生保健知識學習,充分發揮高校醫務所功能作用,為廣大師生停供更好的衛生保健服務。
2.3 做好與周邊衛生機構的協調,確保師生能夠得到及時的會診、轉診受高校醫務所自身軟件硬件設施限制,一旦學生患上一些相對嚴重的疾病,僅靠高校醫務所很難實現有效及時的治療,因此必然需要高校醫療衛生所與外界醫療機構取得聯系,及時做好會診、轉診,以免耽誤最佳治療時機,延誤病情?;诖?,在實際進行高校衛生保健工作開展過程中,需要高校醫務所積極與周邊衛生機構如社區醫院、市屬醫院取得聯系,構建完善的寫協作機制,未雨綢繆,一旦高校出現突發病例,能夠及時與周邊大型醫療機構取得聯系,及時為師生進行轉診、會診。高??梢耘c醫院方簽訂合作合同,建立正式的溝通渠道,派專人進行聯絡,實現更加成熟的轉診、會診制度構建,為廣大師生提供更好的衛生保健診療服務。
3 總 結
綜上所述,高校衛生所受自身規模、軟硬件設施、醫療水平條件等客觀因素限制,在實際進行衛生保健工作管理中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為更好的向廣大師生提供診療衛生保健服務,需要在實際工作管理開展中,明確自身定位,樹立正確的保健工作管理理念,提升高校衛生工作管理信息化水平,準確把握師生健康動態,有效推動高校醫務所平穩順利發展。
參考文獻
[1] 姚小芳.論高校衛生保健工作的管理[J].科研,2015(45):124.
[2] 徐學東.淺談學校衛生所的預防保健工作[J].雙足與保健,2017,26(16)48-49.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