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琴
【摘要】我國現已慢慢步入老齡化社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家庭護理主要是實現了護理疾病為重點,向人群整體轉變發生了變化,從而引發了服務從醫院走向了社會、走向了家庭,徹底轉變了傳統方式下的封閉式服務為開放式社會化服務的改變。本研究旨在閱讀參考相關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對老年人社區延續護理的特點、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進行綜述,為今后進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礎。
【關鍵詞】老年人;社區延續護理;綜述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01
1 老年人社區延續護理
1.1 社區延續護理的概念
所謂社區延續護理,主要是指通過一系列的方式來保障患者在不同的健康場所中都能得到不同水平的協作式的照護,具體而言,可能來自于家庭方面、醫院方面、轉診方面、患者回歸家庭或者是社區方面的持續性隨訪以及相關的指導。
1.2 老年人社區延續護理的產生背景及發展過程
1.2.1 產生背景
具體而言,主要是由于老年人所獨特的生理特點以及疾病導致老年人就醫相對非常的困難以及高頻繁性質,另外當前社會養老機構相對缺乏以及家庭對于老年人護理的結構相對簡單,致使目前老年人獨居現象非常的普遍。尤其是那些患有慢性病的老人,都需要社區護士給予他們具體、可操作、可測量的指導,通過護理干預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從而提高生存質量。
1.2.2 發展過程
家庭護理出現于19世紀后期,之后西方國家的家庭護理發展很快。具體而言,從業人員可以劃分為三類,分別為家庭護理專科護士、家庭護理管理者以及家庭護理運營者,相對來說,這三類分工明確,職責非常的清晰。而近年來伴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有效的推動了家庭護理的快速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服務范圍更加涵蓋了疾病預防方面、慢性病治療方面、創傷康復、圍生期保健、老年護理等等各個方面,而與此同時從業人員也是快速增加。
2 我國目前老年人社區延續護理的現狀
1999年國家衛生部將社區家庭慢性病干預劃分為日常工作之中,具體來說,慢性病干預只要是指冠心病、高血壓方面、糖尿病方面、惡性腫瘤等多個方面的社區干預等內,其主要是以社區為基礎,家庭為基本單位,社會中各個方面全面參與,通過健康教育與社區干預等等的方式,來減少慢性病的發生和發展。經調查研究97.5%的居民認為最需要的社區衛生服務為常見慢性病防治,有一半以上的居民愿意參加綜合健康管理服務,并愿意接受社區延續護理服務。
3 我國老年人社區延續護理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病種較多,老年人反應能力較差,感知覺功能減退,不易感知病情變化,都容易使家庭護理干預效果不佳。筆者認為,針對老年人社區延續護理干預工作中應努力的方向有以下幾方面:
3.1 護理人員數量相對不足,總體素質不高
國內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大多依托社區護理開展,而社區護理人員嚴重缺,他們除日常服務站工作外,還需入戶提供衛生咨詢及護理服務,但也只能提供單純的治療性護理服務。結合上述問題,相應的衛生行政部門應有計劃性的增加社區醫務人員,各醫學院校也應多培養老年護理專科人才,同時提高家庭護理人員在工資、福利、職稱晉升、出診補貼方面的待遇,提高護士工作積極性,吸引優秀的護理人員加入到家庭護理工作中去,從而提高護理質量,為慢性老年患者提供更好的家庭護理服務。
3.2 家庭護理管理制度尚不完備
當前而言,家庭護理依然是目前國內社會發展的新生事物之一,當前還沒有完全形成一套非常規范的管理體系。社區需要制定相關的各項制度來規范家庭護理中的各種各樣的醫護規范,能夠為家庭中病人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護理措施。
3.3 衛生服務費用分擔制度有待革新
社區醫療保險給付存在一定的限制,導致原來能夠享受醫保的病人需要自付家庭護理的相關支出。因而對于國家來說,需要適當的調整衛生相關的策略,同時增加關于農村地區的醫療投入,構建基層衛生服務提醒,開設相對來說價格合理、低投入高產出的一些護理服務項目,從而能夠開啟社區護理與老年人健康的雙贏方面。
從而讓患者能選擇較合理的家庭護理治療,預防和減少疾病復發,而不是直接接受院內治療。
3.4 家庭護理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加大宣傳力度
家庭護理在我國還需要一個長期過程,護理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社區人群對社區醫務人員的信任、支持程度,同時注意提高家庭護理質量,才能真正體現家庭護理的優越性。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加大宣傳力度,壯大老年社區延續護理的人才隊伍。
4 總結和展望
隨著人口老齡化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我國老年人社區延續護理仍處于初級階段,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保障,建立一系列可持續的醫療護理的培訓體系和考核標準,而是要充分發揮社區護士的主觀能動性,全面施行整體護理程序,以人為本,適應老年人各方面的服務需求。
參考文獻
[1] 祝雪花,余昌妹,姜文莉,等.空巢老人健康狀況及社區護理需求[J].護理學雜志,2016,21(15):69-70.
[2] 蔡海歐,陸廷仁.深入認識社區康復作用[J].中國康復,2013,18(5):323.
[3] 袁魁昌.家庭訪視護理在我國的發展現狀[J].護理學雜志,2017,23(1):76-78.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