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京特 劉閣
【摘要】目的 研究經橈動脈冠脈介入治療中橈動脈痙攣發生的相關因素。方法 隨機選取我學習、進修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于2018年5月之后行經橈動脈冠脈介入治療的心病患者100例冠作研究對象,根據有無橈動脈痙攣發生情況將其分為對無痙攣組82例和有痙攣組18例。采用Logistic回歸法分析患者術中出現橈動脈痙攣的影響因素。結果 (1)100例冠心病患者中有18例存在橈動脈痙攣,占(18.00%)。與無痙攣患者相比,有痙攣患者年齡較小,且以女性為主,既往存在原發性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疾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患者年齡、性別、疾病史、橈動脈路徑異常、導管交換次數、橈動脈直徑與導管外徑比值、橈動脈直徑與身高比值等均為冠心病患者發生橈動脈痙攣的獨立因素。結論 經橈動脈冠脈介入治療中橈動脈痙攣發生的相關因素包括女性、疾病史、橈動脈路徑異常、導管多次交換、橈動脈直徑與導管外徑比值及橈動脈直徑與身高比值過低等,存在上述情況者極易出現橈動脈痙攣。
【關鍵詞】經橈動脈冠脈介入治療;橈動脈痙攣;冠心病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02
近年來,臨床學者研究認為采用經橈動脈冠脈治療效果顯著,具有損傷小、恢復快住院、并發癥小等特點,但是由于橈動脈內徑較小,在治療過程中極易出現橈動脈痙攣,從而降低治療效果。因此,本進修單位就100例冠心病患者作研究對象,對其中存在橈動脈痙攣患者開展分析,以明確橈動脈痙攣的相關因素,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學習、進修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于2018年5月之后行經橈動脈冠脈介入治療的心病患者100例冠作研究對象,根據有無橈動脈痙攣發生情況將其分為對無痙攣組82例和有痙攣組18例。納入標準[1]:(1)患者均符合《2015年冠心病診斷與治療方法指南解讀》中疾病診斷標準;(2)均同意接受經橈動脈冠脈治療;(3)經Allen實驗結果呈陰性。排除標準:(1)既往存在橈動脈冠穿刺治療史;(2)抵觸或抗拒治療開展者;(3)合并癥狀的外周血管疾病或雷諾綜合征患者。本研究方案擬定后,經審核批準后實施,研究采納患者及其家屬均自主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經橈動脈冠脈介入治療,具體操作如下:要求患者取平臥位,選患者右手為手術側,手臂自然外伸、外展,手心向上擺放于臂托上,可使用軟墊墊于手腕處,充分暴露穿刺部位,選擇橈骨莖突出心段1 cm處或橈動脈搏動最強點進行穿刺,使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使用由Cordis公司提供的橈動脈穿刺針以30°~60°角進針,見血后可再進些許,緩退至動脈涌血,通過穿刺送入導絲,成功后緩慢退出穿刺針,置入5F橈動脈鞘管,行冠狀動脈造影及相應的介入治療。
1.3 觀察指標
采用Logistic回歸法分析患者術中出現橈動脈痙攣的影響因素,觀察記錄患者治療過程中橈動脈痙攣發生情況、個人信息。橈動脈痙攣診斷標準:(1)導絲操作時有疼痛感反應;(2)前臂持續疼痛;(3)退出導管或鞘管時疼痛;(4)鞘管或導管退出時阻力較大;(5)經造影結果顯示,存在中度或重度管腔縮小,且≥30%;(6)導絲或導管運送不暢或轉動困難;上述標準中存在第5項及其他2項以上,即可確診[2]。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一般情況對比
100例冠心病患者中有18例存在橈動脈痙攣,占(18.00%),其中男性5例,占(27.78%),女13例,占(72.22%),平均年齡(60.21±10.16)歲,存在原發性高血壓疾病史12例,占(66.67%)、存在糖尿病史13例,占(72.22%)、存在高脂血癥病史11例,占(61.11%);未出現橈動脈痙攣82例,占(82.00%),其中男性43例,占(52.44%),女39例,占(47.56%),平均年齡(67.52±10.20)歲,存在原發性高血壓疾病史5例,占(6.10%)、存在糖尿病史6例,占(7.32%)、存在高脂血癥病史4例,占(4.88%);與無痙攣患者相比,有痙攣患者年齡較小,且以女性為主,且存在較多疾病史,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有橈動脈痙攣組患者18例,其橈動脈直徑為(2.60±0.48)mm、導管交換頻次為(4.12±1.02)次、橈動脈直徑與導管外徑比值為(1.22±0.21)、橈動脈直徑與身高比為(1.48±0.43),無橈動脈痙攣患者82例,其橈動脈直徑為(2.73±0.46)mm、導管交換頻次為(3.11±1.03)次、橈動脈直徑與導管外徑比值為(1.42±0.32)、橈動脈直徑與身高比為(1.69±0.51),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患者年齡、性別、疾病史、橈動脈路徑異常、導管交換次數、橈動脈直徑與導管外徑比值、橈動脈直徑與身高比值等均為冠心病患者發生橈動脈痙攣的獨立因素。
3 討 論
冠心病是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由冠狀動脈血管出現粥樣硬化病變而引起管腔狹窄或堵塞,致使心肌因缺血或缺氧出現壞死引起的疾病,具有高發、易發、治療周期長、死亡率高等特點。以往臨床針對冠心病患者多采用經股動脈行冠脈介入治療,但該治療措施并不適用于治療存在嚴重骨骼病變、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等患者,且穿刺部位極易出現感染,同時誘使相關并發癥發生,嚴重影響治療效果。經橈動脈冠脈治療是近年來應用于臨床治療冠心病的一種措施,其安全性及可行性均處于較高水平,且應用于治療可取得較好效果。但相對而言,經橈動脈冠脈穿刺治療過程中則有一定幾率出現橈動脈痙攣表現,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治療開展。因此,臨床有必要圍繞橈動脈痙攣發生因素開展分析,明確因素后側重于觀察,盡可能減少痙攣發生,從而確保治療效果。有學者研究指出,由于女性自身血管較細,外加面對治療易出現緊張等心理活動,極易出現橈動脈痙攣。本研究結果,100例接受經橈動脈冠脈介入治療中有18例出現橈動脈痙攣,經Logistic回歸分析指出橈動脈痙攣發生與年齡、性別、病史及橈動脈路徑有密切關系,且女性、年齡小及有原發性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疾病史患者為主,與無痙攣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經橈動脈冠脈介入治療中橈動脈痙攣發生的相關因素較多,性別、年齡及病史等均與橈動脈痙攣發生有關,臨床可通過對其進行觀察及時調整干預措施,以避免橈動脈痙攣發生。
參考文獻
[1] 于 洋.冠心病診斷及治療效果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8(7):71-72.
[2] 黃 定.經橈動脈冠心病介入治療中橈動脈痙攣的發生及預測因素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28):304-305.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