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同富
【摘要】目的 探究對比分析在胃上部癌的治療中全胃切除術與近端胃切除術所起到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診治的40例胃上部癌患者,以治療方法的異同為劃分標準將其分為觀察與對照兩組。觀察組接受全胃切除術治療,對照組患者接受近端胃切除術治療,對比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術后的血清白蛋白及血紅蛋白指標水平優于對照組患者,且觀察組患者術后的并發癥發生率為15%,遠期生存率為75%;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5%,遠期生存率為75%,兩組相較無顯著性的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胃上部癌的治療中,全胃切除術與近端胃切除術的治療結果類似,差異不明顯,因此在臨床治療中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用適宜的術式。
【關鍵詞】胃上部癌;全胃切除術;近端胃切除術;效果
【中圖分類號】R73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02
胃上部癌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胃癌,發生于胃上部,臨床的發病率不是很高。胃上部癌的解剖結構具有很大的隱匿性,在其早期發病時沒有十分明顯的臨床癥狀表現,大部分患者發現時已經處于晚期,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非常大的威脅。本文將納入我院診治的40例胃上部癌患者,在其自愿的基礎上對全胃切除術與近端胃切除術治療胃上部癌的臨床效果進行探究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院診治的40例胃上部癌患者,以治療方法的異同為劃分標準將其分為觀察與對照兩組,兩組人數均為20。觀察組中男11例、女9例,年齡41~78歲,平均(58.9±1.3)歲。對照組中男12例、女8例,年齡42~77歲,平均(59.1±1.1)歲?;颊呔鈪⑴c,在基礎資料方面兩組相較差異不顯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近端胃切除術,氣管插管麻醉后在腹部正中入路做手術切口,探查病灶,實施第2站淋巴結清掃,行胃后壁-食管吻合。觀察組患者接受全胃切除術。氣管插管麻醉后在腹部正中入路做手術切口,探查病灶,根據患者具體的病情情況實性食管-空腸Roux-Y吻合術及行食管-空腸Schlatter吻合術。術后兩組均進行生命體征監測。
1.3 觀察指標[1]
在術后檢測兩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及血紅蛋白指標水平,觀察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及遠期的生存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選用SPSS 19.0版本統計學軟件做本次研究的數據分析軟件,組間指標差異檢驗分別采用(x2)和(t),以P的臨界值作為是否有統計學意義存在的判定標準,當P<0.05時,則認定相比較的兩者之間存在著顯著性差異。
2 結 果
觀察組術后的血清白蛋白及血紅蛋白指標水平優于對照組患者,且觀察組患者術后的并發癥發生率為15%,遠期生存率為75%;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5%,遠期生存率為75%,兩組相較無顯著性的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手術治療時目前臨床上治療胃上部癌的主要方法。全胃切除術與近端胃切除術是目前治療胃上部癌的主要兩種術式。患者接受近端胃切除術需要滿足殘胃沒有滯留、遠端胃需留取及生理通道需留取三項要求。而全胃切除術是臨床的新方法,可以使得淋巴結有效清除,減少復發,延長患者生存時間[2-3]。
對于臨床中確診收治的胃上部癌患者群體而言,在其臨床確診環節結束后,盡早選取和運用適當技術方法,為其開展手術治療干預,對于控制和確?;颊唔樌@取到最佳臨床治療結果,優化患者的整體生存質量狀具備重要意義[4-5]。
由本文的研究結果可知,接受全胃切除術的患者術后血清白蛋白及血紅蛋白指標水平優于接受近端胃切除術的患者,但是在并發癥的發生率及遠期生存率方面兩組相較并無顯著性的意義,可見兩種方法的治療效果類似。
綜上所述,在胃上部癌的治療中,全胃切除術與近端胃切除術的治療結果類似,差異不明顯,因此在臨床治療中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用適宜的術式。
參考文獻
[1] 王訓松.全胃切除術與近端胃切除術治療胃上部癌的臨床效果對比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1):22-23.
[2] 陳 燊,陳春明,林洪坦,等.全胃切除術與近端胃切除術治療胃上部癌的臨床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5(34):4781-4782.
[3] 李興禹,席多宏,李青松,等.胃上部癌行全胃切除與近端胃切除的療效對比[J].中國實用醫藥,2014(10):22-24.
[4] 陳 亮,黃建朋,何志軍,等.腹腔鏡全胃切除術與近端胃切除術治療近端胃癌的臨床研究[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8,(5):340-343.
[5] 陳志新,卓 凡,孫煥奎,等.機器人輔助全胃切除術用于胃癌患者效果觀察[J].山東醫藥,2018,(24):69-71.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