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霞 呂美霖
【摘要】目的 探討心血管內科護理過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并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 選擇100例心血管內科患者,回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通過資料分析總結患者護理中的不安全因素,最后做好統計工作。結果 心血管內科護理中不安全因素較多,護理人員是最為主要的因素,其次是護理環境,最后是患者自身原因。結論 醫護人員應客觀分析不安全因素,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心血管內科;不安全因素;護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02
心血管內科患者主要為中老年人群,這就對護理工作提出了較為嚴格的要求。又因為在護理中存在著諸多的不安全因素,影響護理的質量,護理人員應對此予以高度重視,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內科患者200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200例,女800例,年齡65~79歲,冠心病患者700例,先天性心臟病患者400例,心肌梗塞患者560例,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340例。2000例患者均接受住院治療,排除器官衰竭性疾病,符合臨床研究分析標準。
1.2 方法
回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同時收集整理患者的護理情況,以分發問卷的方式獲取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問卷中主要的內容是護理中常見的不安全因素,然后回收調查問卷,并對其進行全面的分析,總結常見的不安全因素,從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2 結 果
2000例患者中,共有4例患者發生了不安全事件,占比0.2%,其中,患者依從性差占主要原因,主要是護士宣教后,患者依從性差,過高估計自己能力占多數,4例患者中,3例患者均由患者自身因素引發的不安全事件,占不安全事件的一半以上,且護理環境因素次之,共有1例患者由于護理環境因素發生了不安全事件,占比0.05%。
3 討 論
3.1 心血管內科護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3.1.1 護理人員因素
護理人員責任意識淡薄,在專業技能上存在著諸多欠缺,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斷提高其綜合素質。與其他科室相比,心血管內科的工作壓力較大且工作的流程比較復雜。一些護理人員在工作中容易失去耐心,若長時間無法改變這一狀態,就會使護理人員的責任意識有所下降,在護理中一些護理人員不能嚴格按照相關制度的要求去做好自己的工作,無法及時了解并掌握患者在病情上的轉變,進而導致十分嚴重的不安全事件,并且也會增加不安全事件發生幾率。
3.1.2 患者自身原因
患者自身因素也是導致不安全事件的關鍵要素,一些患者在護理的過程中不能很好地配合護理人員,心血管疾病變化速度非常快,因此若不能嚴格按照醫生的囑托和要求治療,就會增加發生不安全事件的幾率,另外,一些患者對疾病并不十分了解,這也會引發不安全事件。比如患者依從性差,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導致壓瘡和跌倒的不良事件發生。
3.1.3 環境因素
與其他科室相比,心血管內科的環境比較差,患者的數量也更多,因此患者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再者,醫院自身的環境問題也會引發不安全事件,病房地面潮濕會使患者摔倒,進而導致患者病情的惡化,而該情況對醫患關系有著不利的影響。
3.2 心血管內科護理不安全因素的預防措施
3.2.1 做好培訓工作,提升護理人員的個人素質
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較差,使得患者的護理需求也因此得不到滿足,這也成為了不安全事件發生最為關鍵的要素。所以,應積極加強護理人員的培訓力度,采取多種措施不斷強化護理人員的工作能力,提升其與患者的溝通能力,從而保證護理人員能夠與患者實現有效的溝通,這也是降低醫患糾紛的有效措施,利用該方法,使患者對醫護人員更加信任,有效減少不安全事件。
3.2.2 積極開展健康教育,提高患者治療配合度
患者的依從性對護理的質量有著較大影響。所以若要提高護理的質量,就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保證患者護理的依從性。護理人員可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使其更加全面的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從而減少患者在護理過程中的不良情緒,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
3.2.3 優化護理環境,增強患者的舒適度
環境對心血管患者的治療有著十分顯著的影響,若護理環境不能保證,心血管患者不安全事件的發生幾率也會隨之上升。所以,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斷優化和完善護理的環境,定期組織人員規避護理過程中出現的不安全因素,對每一間病房的患者數量予以嚴格控制,從而為患者提供更好的休息環境。與此同時,護理人員還要采取多種措施防范不安全事件的產生,始終保持室內環境的干燥和清潔,或者也可應用防護欄保證患者的安全。
在心血管內科護理過程中,存在著比較明顯的不安全因素,護理人員需要對此進行科學的分析,并采取針對性處理措施,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且確保與患者的有效溝通,以此不斷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張晶晶,文 倩.心血管內科護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6(s2).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