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趙蔚
【摘要】作為一種搶救心臟、呼吸驟停與大腦功能恢復與保護的復蘇技術,臨床心肺復蘇是在心臟驟停的情況下,人機體的各個器官缺血缺氧所耐受的時間皆不相同,通常大腦組織一般是5 min左右,若一旦血氧停止時間超過上述時間則會對腦細胞形成不可逆的損害。因此關于臨床心肺復蘇的治療不僅要體現出分秒必爭,同時還應保障其復蘇措施與技術的規范化,另外應在恢復循環過后應采取大量細致的監測護理措施。
【關鍵詞】心肺復蘇;急救;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01
近年來隨著對心臟驟停病癥的研究,其顯示主要由于人體內的電解質紊亂而造成的。關于對其進行心肺復蘇的治療,主要是指在心跳呼吸驟停與喪失意識的情況下采取的一系列的急救措施。具體的急救措施包括對心跳呼吸停止的患者立即進行有效的人工呼吸、心臟按壓等,同時應保障患者重要臟器與器官的血流灌注與組織氧供給,因此其急救措施直接影響著患者的生命安全[1]。本文主要以心肺復蘇急救治療后一系列的護理措施予以探討分析,現報道如下。
1 急救方法
對于臨床出現心跳呼吸驟停的患者,應立即進行有效的心肺復蘇術。應爭取時間迅速在第一時間對患者進行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臟按壓術,同時保障患者呼吸道的暢通,迅速為患者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等,從而為后續急救的復蘇提供有利的條件。
2 急救護理
2.1 心電監護
臨床進行心肺復蘇期間首先應做好相應的心電監護,從而為患者病情的把握及搶救治療的指導提供有效依據。對于監護電極的設置應保證其不會對復蘇操作的實施予以妨礙,另外將監護屏幕應設置于利于醫師觀察的位置。從而便于對患者心率、血壓及心率進行嚴密的觀察,同時醫護人員應對患者的意識狀態,以及瞳孔變化做好詳細的記錄備案。
2.2 呼吸道的管理
關于患者呼吸道的管理應由專人進行負責,及時將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使其保障在暢通的狀態,避免影響其呼吸機的正常運行與藥物的吸收。
2.3 輸液通路的管理與用藥
主要由專人負責抽藥、推藥與搶救記錄填寫等,在搶救期間在使用藥物過程中應認真執行查對的制度。對于醫師下達的口頭醫囑應復述確認后方可執行,將安瓿進行保留,從而利于搶救后的再次核對。
2.4 基礎護理的加強
臨床在患者心肺功能恢復后應必須進行翻身,最少也應保證2 h/次。在必要的情況下可對患者的受壓處予以按摩護理,從而有利于受壓部位組織的血液循環,從而避免壓瘡的狀況發生。對于留置的尿管,醫護人員應實施對其尿液的顏色、量的變化予以觀察,并對每小時的尿量及24 h的出入量進行詳細的記錄,尤其是觀察有無腎功能不全的狀況。同時對患者予以2次/d的口腔護理,避免口腔感染的情況發生。對于眼睛不能閉合的患者應以凡士林紗布予以遮蓋。
2.5 療效觀察
關于臨床心肺復蘇術的進行,主要對患者的心率、血壓、心律、面色和瞳孔的變化予以嚴密的觀察。例如心電監護顯示心率恢復的情況CIA,則證明其心肺復蘇有效,反之則應立即查找無效的原因。在繼續搶救30 min后仍無效,或者臨終癥狀逐漸明顯,則可考慮放棄搶救。
3 討 論
關于在當前臨床中出現心跳、呼吸驟停與喪失意識的患者,可在短時間內結束生命。對于該種狀況,一旦發生應必須進行爭分奪秒的搶救。對此則要求護理人員應充分具備機敏快速的判斷能力與掌握熟練的急救技巧,迅速而準確的做出合理的判斷,從而予以有序的治療進而緊急的搶救。對此醫護人員在緊急護理過程中應具精確的判斷能力與熟練的急救技巧。關于初級心肺復蘇,應在120急救站由具有豐富經驗的醫師現場指導下進行基礎操作的演練[3]。
其次是關于心肺復蘇的搶救治療應做到爭分奪秒挽救患者的生命,對此醫護人員應及時并準確的實施心肺復蘇充分掌握其搶救的技術,從而提升搶救的成功率。對于患者的搶救具有重要的作用意義,同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作為臨床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心肺復蘇主要對于醫護人員的觀察力、判斷力及綜合搶救能力具有較高的要求,以此來提升心肺復蘇的臨床成功率。此外,對于經常發生心臟驟停的患者主要以相應的治療措施進行預防。
綜上所述,及時發現與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是對心臟呼吸驟停予以心肺復蘇治療成功的關鍵因素,其重點是在于對時間的爭取。同時也與醫護人員所具備迅速準確的判斷能力與熟練的搶救技巧具有直接的聯系。
參考文獻
[1] 澤 鳳,周天恩,譚廣生.院前心肺復蘇急救護理配合25例護理分析[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15,12(1):70-71.
[2] 黃 璇.急救護理程序在心肺復蘇急救中的應用[J].醫藥前沿,2015,01(12):252-253.
[3] 王亞芳.心肺復蘇急救護理體會[J].新課程學習(下),2015,14(2):89-90.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