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的生存環境不斷的發生變化,疾病譜、醫學模式和醫療模式也在發生重大轉變。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等一系列國家戰略層面政策的頒布實施,我國中醫藥產業進入了高速發展期。那么鄉鎮衛生院要重視中西醫結合發展。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R2-0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01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傳承發展中醫藥,為人民美好生活保駕護航”的重要部署。中醫藥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發展好時期。中醫的現代化研究,最終要把中醫的研究成果變成臨床治療手段。這與“轉化醫學”的觀點是一致的。而在成果轉化過程中,檢驗醫學對于臨床療效、預后評價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恰恰能體現出檢驗醫學的橋梁作用。因此如何在“轉化醫學”中發揮中西醫學的重要作用,也是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研究課題。在鄉鎮衛生院的建設與發展中,中西醫結合是比較有效的治療手段,是醫生們進行診治的最有效的技術手段,能夠很好的幫助患者全面的分析病情,以便開展更好的治療,那么怎樣有效的在鄉鎮衛生院進行中西醫結合的創新與發展,首先要認清楚鄉鎮衛生院的目前發展狀況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
1 鄉鎮衛生院的目前狀況
鄉鎮衛生院是人們看病的最基本的醫療機構,為此鄉鎮衛生院的醫療水平對人們的身體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鄉鎮衛生院要能夠及時的將并入進行分流,幫助人們得到最有效的生命保障。可是,目前衛生院的狀況都不相同的,對于一些業務、醫療技術較強的鄉鎮醫院來說,對于常見的一些疾病、季節性的多發病能夠很及時的做出診斷,有效的幫助人們進行康復治療,在很大的程度上為大型醫院有效的緩解了就病看醫的人員壓力。但是對于醫療技術及環境比較落后的鄉鎮醫院來說,就會有一些欠缺,由于當地的政府部門沒有及時的進行資金上的補助,造成鄉鎮醫院的資金困難,醫療服務能力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為了維護鄉鎮醫院自身的生存問題,對于解決人們的診療問題會產生一些問題。所以一些鄉鎮衛生醫院不能夠保證當地的居民進行有效的診療,使得一些常見病及季節性的多發病也去大型的醫院排隊治療,大大的浪費了鄉鎮醫院的醫療資源。
2 鄉鎮衛生院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必然趨勢
中西醫結合治療一些疾病的趨勢在時代的發展中是不可避免的,在最初期的人們狂熱的追求西醫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西醫起初治療一些疾病,出現的見效快等一系列好的作用使得人們對于西醫的完全的認可,隨著時間一點點的累積,抗藥性的出現,人們發現西醫也不是萬能的,人們的思想逐步的開始進行端正,開始以全面的眼光來看待中醫與西醫的存在。中西醫的最有效的結合,是人們目前最能夠想的到的時代的發展的成果。在這樣的時代的發展中,既有中醫自身的謀求自強,亦有西醫的阻滯或推動,復因政治、經濟、文化諸多因素的作用,使得中西醫結合成為一種必然。
3 鄉鎮衛生院中西醫結合創新和發展策略
近幾年來,鄉鎮衛生院進行積極的創新,能力的發揚我國的中藥文化。同時,積極的根據自己的醫院的特色進行一些有意義的活動的創設,在不同的活動中積極的發揚我國的中藥文化、推廣我國的中醫治療方法,為我國的醫藥事業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
(1)大量開展宣傳工作,宣傳中西醫結合的益處。多種疾病的出現對人類的健康產生很大的威脅,那么中西相結合的技術手段,是一項很值得人們期待的事情,那么鄉鎮衛生院就要簡單的根據中西醫結合如何能夠更有效的治愈疾病進行積極的宣傳,幫助廣大人們能夠正確的看待中西結合這一治療方法,增加治療的信心,幫助病患更好的恢復身體。鄉鎮衛生院可以根據自己的醫療特色積極的組織專項會議,組織廣大的醫生學習中西醫藥的文化。尤其是對于如何創建自己鄉鎮醫院的一些好的方法與觀點,怎么將中藥的宣傳工作在鄉鎮醫院的日常裝飾中所體現出來,能夠在宣傳的工作中使人們能夠更好的接受。
(2)大量的吸取中西醫文化的精髓,外練服務內化傳統。鄉鎮衛生院要重視自己的醫療文化的建立,在平日里要適時的組織一些醫藥文化活動,組織醫生們積極的參加,還可以鼓勵患者朋友進行有獎競猜活動,將日常的醫藥常識貫穿到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幫助人們建立良好的醫藥常識。積極的創建特色鄉鎮衛生院,單獨設立中西醫服務綜合區,營造濃郁的中西醫文化服務氛圍。積極的開展包括中醫診療、針灸、推拿、按摩等在內的25項中醫適宜技術,中醫日門診量達40人次以上,中醫藥業務收入占到了業務收入的50%以上,同時,也帶動了衛生院整體業務發展。
總之,鄉鎮衛生院要積極的通過多種舉措,提升醫務人員業務水平,將醫院整體素質提高,使醫院發展充滿生機和活力。“用事業吸引人、用機制激勵人、用情感團結人、用制度管理人”的人才戰略為鄉鎮衛生醫院中西結合的發展,贏得競爭力和贊歌。
參考文獻
[1] 錢 國,譚展望.中西醫結合淺談[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年01期.
[2] 楊金菊,楊樹德.談中西醫結合[J]中西醫結合研究,2010年06期.
[3] 王 烈,張再重,王 瑜.中西醫結合展望[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年08期.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