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皓月
(鄭州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1)
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加快媒體融合,實現全程媒體、全系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全媒體環境下,每年兩會報道也成為檢驗各家媒體在媒體融合狀態下傳播實踐的最好機會。在眾多兩會報道中,初次亮相的Vlog在兩會報道嶄露頭角。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紛紛推出“兩會夜歸人” “××記者的一天”和“××代表委員的一天”等等一系列Vlog視頻引起廣泛關注,微博上#兩會VLOG#話題已有1.5億閱讀量,2.6萬次討論,掀起不小的浪潮。
Vlog的全名是video blog,即視頻博客,是以創作者個體為中心拍攝、分享其日常生活片段的集文字、圖像和音頻于一體的內容形式,可以簡單理解為視頻日記。不同于以往流水賬的記錄形式,Vlog是一場短視頻升級,具有“生活、真實、共情”三大特點,擁有顯著的社交和人格化屬性,提供了與受眾之間的強關系鏈接。2018年Vlog憑借“記錄生活、分享體驗”的特點,從小眾走向大眾,Vlog時代悄然來臨。2019兩會Vlog將目光聚焦于報道現場,同時也關注報道背后的故事,助推全媒體時代“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格局的建成。創作者用視頻將自己的參加兩會的過程記錄下來,進行全流程立體式報道,主角接地氣又具有網感,視頻內容更加真實,具有非常鮮明的人物個性和內容差異化。
大部分媒體兩會Vlog報道都在電視、微博、官網、客戶端多渠道進行發布,但由于各媒體Vlog視頻分布渠道和頻率復雜多變,不易進行媒體間Vlog影響力的比較,尚缺乏說服性。微博作為一種社交化的大眾傳播平臺,符合Vlog用戶年輕化社交化的特性且廣泛匯集中央及地方媒體兩會Vlog的熱門內容。本文選取微博上播放量超過40萬的10條兩會熱門Vlog作為分析對象,根據其賬號發布Vlog內容主題、視頻播放量、系列總數量、與粉絲互動量(評論量轉發量點贊量)等數據進行統計比較。
從表數據分析可以得看出播放量最多的前四條Vlog都是以記者視角記錄參觀體驗兩會場地為內容主題,其中央視網的《我的上會Vlog:代表委員駐地“探營”記》居首位,播放量達284萬次。其次,以采訪代表委員為內容主題的系列Vlog總數量較多,但播放量相對較低,揚子晚報發布的24條Vlog中20條都是對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的采訪。另外可以看出平均互動量相對較高的均以記者視角為主題,且中央媒體平均互動量高于地方媒體,比如央視網的平均互動量達1198.9次,而第二名齊魯日報的平均互動量僅為26.8次。
1.臺前內容與幕后內容融合
人們對兩會報道始終保持紅毯圓桌的刻板印象,沒有更為生動活潑的場景化體驗,這也極大限制了受眾對時政內容的關注度和喜愛度。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認為,“人們是將日常生活的現實圖景納入框架之中,以便對社會情景進行理解與反映。人們借助于框架來識別和理解事件,對生活中出現的行為賦予一定的意義,否則這些行為和事件就沒有任何意義。” Vlog以第一人稱視角從“后臺”觀察兩會“前臺”,幕后內容的出現,具有較強真實感和現場感,同時也可以讓人們了解一條新聞背后記者、編輯付出的勞動。根據表一我們可以發現,采訪代表委員的Vlog播放量普遍較低,而以記者視角披露自己“上會”幕后故事Vlog播放量較高且平均互動量較多。
2.明確定位,注重人格化表達
和短視頻不同,Vlog強調人格化,透過傳播者的鏡頭與受傳者的移動屏幕,二者在共建的社交空間里實現一種虛擬的“面對面溝通”。每一位創作者在拍攝時都會希望通過自我表達、交流分享等活動,塑造一個理想的自我,與此同時向社會展示自我。觀眾可以以創造者的身份去理解兩會,原本嚴肅認真的政治新聞變得日常化、生活化同時又具有真實感。例如中國日報的《小姐姐兩會初體驗》系列Vlog記者小彭以“穿什么才能看起來不想第一次參加兩會”的句式開頭,記錄其第一次參加兩會的初體驗,塑造了一個十分鮮活的記者形象。創作者彭譯萱這樣談到,“Vlog的有趣在于使用它的人主觀視角的切入,它吸引人的既是Vlogger本人也是他/她正在做的事。”
3.Vlog視頻角度和內容接近用戶,重視沉浸式體驗
Vlog為受眾提供沉浸式的觀看體驗,使受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能感受到更多的沉浸感與參與感。創作者面對鏡頭獨白的形式也能使其與受眾間建立起溝通關系,這時創作者和觀眾之間便產生了共情。央視網推出的系列《我的上會Vlog》就是使受眾代入記者視角,仿佛親身經歷了“兩會”報道的全過程,與代表委員面對面的交談,為受眾營造在場感。
從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和全效媒體來理解全媒體,其本身就高度重視用戶體驗和信息服務,不論何種創新路徑首先都應該回歸對人的關注。當今互聯網重塑輿論場,受眾思維具備了解構權威、消解意識形態、質疑官方信息與主流話語的現代性特征。人們不再滿足于充滿教化意味的傳播模式,開始尋求一種民間的、平視的交流手段。作為國內新的短視頻形態Vlog,影響和改變著記錄分享生活的方式,為國內觀眾帶來新的審美體驗,其自身顯著的社交屬性也反映了人們在新媒體平臺上活動的需求。
和短視頻的受眾出于娛樂、消磨時間的心理不同,Vlog的觀眾往往并不滿足于即時快感,他們更傾向追求精致獨特的審美體驗。從目前各大媒體發布的兩會Vlog來看,多是以場景化為切口將素材的簡單拼接,再加上Vlog的標簽吸引年輕觀眾。對于時政報道來說,僅有形式上的創意顯然是不夠的,需要避免形式大于內容的傾向。在進行Vlog制作時需要把握Vlog的創作規律,注重精細加工,內容至上,同時尋找自身優勢發掘亮點,避免同質化內容的出現。
當今Vlog在我國處于剛剛起步階段,時政類報道Vlog定位不明確,往往借助充滿噱頭的標題和高顏值的創作者吸引關注,以此獲得較高的點擊量和播放量。用戶往往是通過獵奇心理點擊視頻,如何利用Vlog顯著的社交功能及時反饋報道,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當觀眾愿意花上10分鐘看完創作者記錄下的瑣碎真實的日常,產生對其生活態度的認同感,便會渴望在Vlog中認識和熟悉他。創作者面對鏡頭和觀眾說話,加強與受眾間的互動,營造一種穩定的陪伴感。也可以在Vlog最后通過鼓勵轉發參與抽獎使用戶獲得互動愉悅,使用戶沉淀成為固定受眾。
從今年兩會報道來看,各媒體兩會Vlog創新報道提供了全媒體傳播時代媒體融合狀態下傳播實踐的新路徑。作為國內新的短視頻形態Vlog,影響和改變著報道新聞的方式,也為國內觀眾帶來新的審美體驗。如今各類時政Vlog作為一種新型報道創新方式,發展前景令人期待,為時政報道創新提供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