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靜
(樂山師范學院,四川 樂山 614000)
進入新時代后,隨著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公眾在新聞傳播中的參與度逐漸提升,而這也導致了“蝴蝶效應”的產生,若缺乏正確引導,則會給社會帶來較大不良影響。因此,必須了解這一效應產生原因,并通過相應措施的實施,保證輿論引導的科學性、有效性,從而促進自媒體的更好發展。
自媒體空間屬于公共虛擬平臺,其具有草根性、開放性以及多元性等特點,其能夠為“蝴蝶效應”的產生提供相應因素。公眾參與“蝴蝶效應”產生的客觀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敏感新聞信息源。在自媒體普及背景下,各種自媒體平臺應運而生,如小紅書、抖音以及微信等,公眾新聞傳播的參與方式與途徑逐漸變得多元化,而任何人都有可能因某段文字或者是視頻的發布,從而導致新聞風暴的出現。自媒體信息產生方式會導致信息源擁有較強的敏感性,并逐漸失去權威性,而這正是“蝴蝶效應”產生的原因之一。
其次,不易控網絡環境。自媒體平臺能夠突破地域、時空限制,并且在自身包容性、隱蔽性以及匿名性等的影響下,會讓公眾產生可以隨意發泄情緒、肆意發表言論的錯誤觀念,從而導致各種風險與危機的出現。
最后,不可測結果。自媒體營造出了十分復雜的環境,其中不但有正義感與責任感較強的輿論領袖,還有純粹的吃瓜群眾,甚至還有眾多心思不正的炒作者,而方式與目的的多元性使得無法對新聞傳播結果進行預測。總而言之,在當今社會,自媒體平臺雖然能夠縮短人們距離,但也導致了“蝴蝶效應”的產生。
在輿論引導中,政府部門占據著主體地位,因此,其必須加強對網絡環境監測工作的重視,并對自媒體“蝴蝶效應”進行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全過程管理,促進輿論引導效率的提升,防止出現不可預知事件。通常情況下,自媒體公眾參與“蝴蝶效應”主要有初始、突發、蔓延以及收尾四個階段,雖然各階段持續時間不同,但呈現出的特征具有一致性,因此,政府相關部門必須深入探究,掌握事件普遍規律,并有重點、針對性地引導公眾輿論。
在初始階段,某則新聞剛被發布,并沒有過多人關注,并且影響范圍較小,但輿論敏感源隨時都會出現。在這一階段中,政府相關部門的主要工作就是對輿論走向進行監控,有效應對敏感源,避免出現因輿論突然爆發而不知所措的情況。而在敏感源出現后,公眾新聞傳播熱情會增強,并導致輿論傳播進入突發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各種真假信息數量眾多,會極大激發公眾好奇心,這時,政府相關部門要以官方身份回應敏感信息,做好調查工作,并將事實真相公布給公眾。在蔓延階段,各方力量都會從各種方面深入分析新聞事件,而政府部門應該廣泛接收意見,并從中篩選出科學、合理、有效的建議,制定針對性應對措施,為輿論良性發展提供有力保障。而在收尾階段,公眾熱情逐漸消失,情緒逐漸理性化,但新聞事件并沒有脫離公眾視野,這也就意味著政府部門不能放松警惕,而是應該保證事件被徹底解決,并做好反思工作,防止出現類似事件。
相較于新媒體,傳統媒體權威性更高,并且可以為新聞信息可靠性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必須有效融合新舊媒體,促進優勢互補的實現,從而對網絡輿論走向進行有效引導。在具體引導過程中,傳統媒體應該將自身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引導討論熱點新聞,并通過對采訪權限的利用,對事實真相進行客觀揭露,然后結合自媒體快捷性優點,將新聞走向公布給公眾,盡可能減少謠言傳播。通過這種方式,不但能夠提高新聞信息公信力,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傳播不穩定因素,從而將“蝴蝶效應”帶來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
在自媒體時代,新聞傳播走向主要是由用戶決定的,因此,要想做好網絡輿論引導,就必須促進網絡用戶責任意識與道德修養的提升。在自媒體時代,公眾具備充分話語權,而網絡的匿名性與虛擬性等特點也為新聞傳播主體自由發表意見提供了可能。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自由并不是絕對自由而是相對自由,這主要是因為在環境影響下,人們極易產生從眾心理,并導致新聞輿論走向極端。針對這一情況,必須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引導公眾樹立責任意識,加強其道德水平,并促進其問題認識與分析能力的提升,保證其不盲信、盲從,而是嚴格遵守權威媒體引導,加強對執法部門公正性與權威性的信任,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蝴蝶效應”不良影響。
綜上所述,做好自媒體時代公眾參與新聞傳播“蝴蝶效應”引導已經成為了一項重要工作。因此,必須結合客觀原因,并通過加大網絡環境監測力度、發揮傳統媒體引導作用以及增強網絡用戶責任意識等措施的實施,有效引導網絡輿論,從而營造出清潔、簡單的自媒體輿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