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晨
(廣東廣播電視臺,廣東 廣州 510066)
融媒體指充分利用多種媒介及載體,對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進行整合,對事件進行宣傳、對信息進行傳播的新型媒體。融媒體背景下,廣播電視記者的采訪任務顯著加大,記者需要積極創新采訪形式,方可有效滿足該背景下受眾的需求,使受眾對廣播電視節目的關注度得以提升。
融媒體背景下,廣播電視領域對記者采訪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具體體現在“采訪工具” “采訪速度” “采訪技術”“互動性”等四方面:①采訪工具:傳統的采訪工具,以麥克風、攝像機等為主。上述采訪方式雖可滿足采訪需求,但與融媒體的特征不符,對廣播電視節目傳播速度的加快,以及受眾量的增加不利。②采訪速度:融媒體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的傳播速度明顯加快,記者如未對新聞事件保持良好的敏感度,采訪內容的吸引力將有所降低。可見,融媒體背景下,提高采訪速度,改革采訪形式較為重要。③采訪技術:傳統的采訪技術,具有一定的落后性,采訪后,工作人員需要對視頻以及音頻進行剪輯方可播出,新聞播出速度緩慢,受眾難以實時對新聞事件進行跟蹤關注,體驗較差。融媒體背景下,廣播新聞記者應將網絡技術應用到采訪的過程中,對采訪形式進行改革,提高受眾對節目的關注度。④互動性:傳統的廣播電視采訪模式下,記者難以與受眾互動。融媒體背景下,記者需要積極應用相應手段與觀眾互動,增強觀眾的參與感,提高采訪水平。
融媒體背景下,廣播電視記者需要對采訪工具進行更新,對采訪形式進行創新,提高受眾對新聞的關注度。例如:緊急情況下,廣播電視記者往往難以充分準備攝像機等采訪工具,如錯過新聞,極易導致事件難以及時報道,對廣播電視行業影響力的提升不利。為解決上述問題,建議記者隨身攜帶錄音筆、數碼相機以及移動電話等電子設備。發生緊急事件后,記者應采用上述設備,第一時間對現場的視頻及音頻信息進行記錄,并第一時間將其傳輸至“微博” “微信”等新媒體平臺,使采訪效率以及新聞傳播效率得以提升。上述采訪形式,打破了傳統采訪形式的桎梏,提高了采訪形式的多樣化水平,對受眾需求的滿足,具有重要價值。
融媒體背景下,廣播電視記者需提高自身對新聞的敏感度,提高采訪速度,實現對采訪形式的創新。例如:2019年4月2日,我國四川涼山森林火災發生,30名撲火隊員殉職,雖火災已得到了控制,但同樣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該新聞發生后,廣播電視記者需要第一時間對相關人員進行采訪與報道,但同樣應提升新聞敏感度,挖掘其他相關新聞,使新聞內容的豐富度得以提升。如,記者可對殉職英雄的家屬進行采訪,突出火災的危害,哀悼英雄的同時,提醒受眾從我做起,積極預防火災。此外,記者還可對森林火災發生的原因進行調查,呼吁有關領域對火災進行監測與預防,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網絡技術的出現,使得信息的傳播速度顯著提升。融媒體背景下,廣播電視記者需要積極利用網絡技術進行采訪,對采訪形式進行創新。例如:視頻連線技術為網絡技術的一種,具有“實時性強”的優勢,可第一時間反饋新聞信息。采訪的過程中,記者可利用該技術與相應工作人員取得聯系,現場進行采訪,實事求是的記錄事件的進展,使受眾對新聞事件的關注度得以提高。采用上述技術對采訪形似進行創新,可有效節約采訪時間,提高采訪效率。此外,為進一步擴大新聞事件的影響力,記者可于微博、電視、廣播等多個平臺,一同對事件的進展進行播報,使廣播電視受眾的數量得以增加。
融媒體背景下,充分了解受眾的意見及建議,是吸引受眾注意力、增加節目關注度的主要途徑。對此,建議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積極借助相應平臺,實現與受眾的互動,提高采訪內容的豐富度。例如:記者可于采訪的同時,開放直播平臺,所有收聽節目者,均可通過平臺與記者以及被采訪者互動。記者提問完成后,應通過直播平臺,對受眾的意見、建議以及疑問進行篩選。針對受眾普遍關注的問題,記者應代表觀眾,對被采訪者進行提問。采用上述方式與受眾進行互動,能夠使受眾的參與感得以提升,且能夠使采訪形式的趣味性得到提高,使廣播新聞節目的“點擊率” “收聽率”以及“收視率”得以進一步提升。
綜上所述,本文對融媒體背景下廣播電視記者采訪形式創新問題的研究,為記者采訪形式的改革提供了思路,對未來廣播電視媒體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未來,建議廣播電視記者積極提升自身素質,更新采訪工具,提高新聞敏感度,主動應用網絡技術進行采訪,并加強與受眾的互動,全面提高采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