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慶豐
(阜新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遼寧阜新123000)
2015年,國務院針對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明確提出:新建住宅應積極推廣街區式,已經建成的小區,應逐步開放,將內部道路變為公共道路,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優化交通布局[1]。然而,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傳統封閉式小區轉變為現代開放式街區難度較大,以下對此進行探討。
2.1.1 安全系數高
城市的整體治安水平決定了小區的治安環境,封閉式小區能對犯罪行為進行預防和阻斷,可以認為是保護居民人身財產安全的第二道防線。數據調查顯示,相比于開放式小區,封閉式小區的偷盜案件少、刑事犯罪率低,有利于社會治安管理。
2.1.2 居住環境好
在喧囂的城市環境中,受到噪聲污染和空氣污染的影響,人們需要一個安靜私密的居住場所,封閉式小區就能滿足這個要求。一方面,能防止社會車輛和行人自由進出小區,減少外界因素的干擾;另一方面,能對城市和住宅進行隔離,延續了傳統住宅的私密性,更好地滿足了人們的心理需求。
2.1.3 休閑空間大
封閉式小區和傳統村落、單位宿舍具有明顯的差異,居民之間的先天聯系小,只是為了選擇居住地而進入同一個小區,因此,要重建鄰里關系。封閉式小區內部,會設置文化、娛樂、體育等公共設施,為居民交流提供了有利條件,具有催化劑的作用,從而增強民眾的歸屬感。
2.2.1 緩解交通擁堵
封閉式小區成片發展,由于占地面積大,車輛不能通行、只能繞行,考慮車流量大、支路少,容易造成交通堵塞。以東京、巴黎等城市為例,采用開放式街區,小區規模小、支路多、道路通暢,能實現交通分流目標,及時疏導擁堵的交通,改善城市的交通循環。
2.2.2 提高城市活力
封閉式小區具有孤島效應,雖然保護了人們的私密性,但也影響了正常的人際交往,導致鄰里關系淡薄,影響了公共資源的使用。相比之下,開放式街區將住宅與街道有機結合,將休閑區、居住區有機結合,將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有機結合,從而創建良好的社會氛圍。此外,開放式街區滿足現代化城市的發展趨勢,滿足國家綠色、創新、協調、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指出:建筑區域內的道路、綠地、公共場所、公共設施等屬于業主共有,因此,產權歸屬明確。封閉式小區走向開放式街區,原本屬于業主的私人財產,會被其他人員占據,變為社會公共財產。如何對產權重新界定,如何對業主進行補償,是政策法規急需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開放式街區在國內屬于新鮮事物,推廣期間可能引起社會問題,主要體現在安全方面,例如,物業管理難度增大、安保難度增大、行人行車增多、噪聲污染加重等,成為民眾反對開放式街區的重要原因。
自改革開放以來,封閉式小區一直是城市住宅建設的主流,人們習慣了居住封閉式小區,對開放式街區不適應,并且國民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認為“無圍墻、不小區”,將圍墻作為住宅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安全感、歸屬感的代名詞。此外,普通民眾對城市發展、公共事務的參與性不足,更加注重私密空間,因此,將封閉式小區作為身份和權力的象征。
封閉式小區轉變為開放式街區,不僅涉及公共利益的重新分配,還涉及業主、房地產商、物業管理等個人利益。簡單來看,從封閉走向開放,小區內部的道路、綠化、停車場、休閑娛樂設施等均從內部資源變為社會資源,直接影響了相關人員的利益。雖然人們遵循公共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理念,但也堅持私有財產不可侵犯的原則,不利于開放式街區的推廣建設。
開放式街區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應拓展溝通渠道,建立政府議程、民眾議程的雙向溝通機制。具體做法如下:(1)及時發布和開放式街區發展相關的政策信息,保證民眾的知情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政府部門應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功能作用,搭建網絡平臺、提供反饋渠道,將線下平臺、線上平臺相結合,征求民眾的意見和建議。(2)針對公眾提出的疑問,要及時解答,這些疑問從側面反映了民眾對開放式街區的擔憂,例如,如何開展治安工作、如何進行物業管理、如何避免停車位占用等。政府應保障民眾的個人利益,給予科學解答,及時消除疑惑。(3)加強政府和民眾之間的溝通,通過規范平臺管理,落實道德教育工作。針對政府出臺的政策方案,要引導民眾有序參與討論,營造出良性氛圍,避免政府和民眾之間出現矛盾。
健全配套設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目前,在封閉式小區內,綠化、安保、停車、基礎設施管理等工作由房地產商、物業管理部門共同負責。推廣開放式街區,小區內的私人空間轉變為公共空間,要求政府相應轉變自身職能,加大配套設施的資金投入力度,加強公共空間的維護力度。(2)在安全管理方面,要求公安部門加大警力投入,采用巡邏檢查工作模式,并安裝門禁系統、監控設備,實現安全管理的自動化和智能化。(3)在居住環境方面,政府要加強公共衛生管理,例如,做好綠化工作,增加停車位數量,完善醫療、教育、娛樂設施等,從而滿足居民的身心發展需求。
封閉式小區走向開放式街區,轉變民眾觀念是前提,加大宣傳力度是關鍵。(1)發揮政府部門的作用,向民眾傳遞正確的理念和價值觀,幫助業主改變“無圍墻、不小區”的認識,通過提供政策信息,緩解民眾的心里擔憂。(2)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微信、微博、官網等傳播媒介,向民眾開展全方面、多角度的宣傳工作,內容涉及規劃特點、發展歷程、可行性研究、國內外發展現狀、成功經驗等,從而改變民眾的傳統觀念,從心理上認同并支持開放式街區的變革、推廣、建設等工作。
開放式街區在推廣過程中,應堅持逐步推進、先易后難的原則,避免出現一刀切的現象。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推廣工作要有計劃、有差異進行,具體如下:(1)分步驟。開放式街區在建設前期,應對路網、環境進行調查,通過試點積累經驗,待居民接受后擴大建設規模。(2)分地域。在不同城市中,路網密度、小區規模、安全等級有明顯差異,封閉式小區的開放應該逐步推進。在城市中心,考慮人流、車流量大,應對大型小區進行開放;在城郊地區,由于人流、車流密度小,可減少開放數量。
綜上所述,在城市建設中,封閉式小區、開放式街區各具優缺點。從封閉式小區轉變為開放式街區,困境在于政策法規不健全、宣傳工作不到位、居民認同度低、存在利益糾紛。對此,應加強政策溝通、完善法律法規、健全配套設施、轉變民眾觀念、因地制宜推廣,促進城市化建設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