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靖 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馬男波杰克》是網飛(NetFlix)在2014年發行至今,已有五季共60 集和一集圣誕特輯,第六季也將在2019年9月回歸。這部劇以喜劇為標簽,但同時具備著許多致郁性元素,是一部有著悲劇內核的喜劇。本劇自開播以來就受到觀眾、媒體的一致好評,第二、三季在爛番茄的新鮮度均為100%,五季在豆瓣上的評分也都在9 分以上。在微博微信等傳播媒介平臺上,更是能看到大量以這部劇為內容的相關文章與圖片的發布,在當代青年群體中廣泛傳播,堪稱是最火最喪的致郁喜劇了。
該劇設定在普通人類和擬人化動物共同生活的世界,主角波杰克是一個被擬人化了的、被許多問題所困擾的好萊塢過氣名馬;他的人類搭檔陶德寄住在他的家中,是一位無性戀者;波杰克的經紀人兼前女友卡洛琳公主是一個粉紅色貓的形象,她是工作狂魔的同時又渴望有一個孩子來拯救她的生活;為波杰克寫自傳的女性人類戴安聰明有才華有思想,但她也像波杰克一樣有著骨子里的喪。該劇不僅僅是圍繞著馬男波杰克,他的這些朋友們也都有各自的人生問題,編劇把人生中所遭遇的困境挫折、個人自身的動搖與危機,全都撕開了展示給觀眾,每個觀眾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自己的生活困境和掙扎著改變的樣子。
本劇通過對角色性格的刻畫、故事情節的敘述表達出了人的獨特性,并以此告訴觀眾,人生常有不如意,遇到了挫折困境,甚至只是簡單的不開心,這并不是你的錯,這是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的,而你就是你,不要逃避,不要制造更多的麻煩給自己,去面對它。該劇也是借此價值觀的傳達來完成從“致郁”劇到“治愈”劇的轉變。
后現代主義是一場發生于歐美60年代,并于70 與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藝術、社會文化與哲學思潮,其要旨在于放棄現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規范內容。哈貝馬斯指出:“人的現代觀隨著信念的不同而發生了變化。此信念由科學促成,它相信知識無限進步、社會和改良無限發展。”在伯曼看來,現代性的關鍵特征在于它的雙刃性:那種瓦解傳統的變化是激動人心的,但舊有的確實性的喪失又讓人恐慌。現代人對于這種不確定性的恐慌,對于自身存在感、意義的不明確都在喪文化中有所體現,哲學家查爾斯泰勒在《自我的根源》一書中提出,現代人的最典型的道德困境是意義感的喪失,或者覺得生活沒有意義,缺少方向感,沒有確定性。
“后現代”是“現代”的新的發展,后現代與現代兩者即統一又有明顯區別。黑格爾的、啟蒙運動的大敘事在后現代中被顛覆了,“主體的滅亡”成為一個相當盛行的觀念,去中心、主體性的失落、理性之被顛覆。自信自足的、理性的獨立個體在龐大的體系下明白自己只是微不足道的個人。文化平面化、產業化、低俗化、快餐化、碎片化,后現代文藝將現代主義文藝中反理性的,表現個人的卑瑣、孤獨、反叛與狂放的傾向,更進一步加以了發揮,并增加了反深度、反精英文化、反審美、反形式等一些新內容。
利奧塔在《后現代狀況》中指出后現代社會是以計算機產業為基礎的社會,知識作為生產力,體現為權利象征,誰掌握了知識誰就決定了生產力的發展方向。這導致了社會基本矛盾轉變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人與自己的矛盾。隨著文化廣泛地滲透進商品的各個領域,出現了消費文化,使精神產品從高尚的地位下降為普通商品的地位,精神生產成為了商品生產。為了適應商品的供求關系,這些文化產品就要不斷地變換形式以滿足大眾消費的需要,美劇《馬男波杰克》之所以能夠引起廣泛關注與傳播,正是因為該劇所體現出的個人對大時代背景的無力抵抗而產生的戲謔與消解。
福柯在《事物的秩序》中提出了“人之死”,這里的“人之死”是作為某種知識形態和觀念形態的人的死亡,福柯認為,上帝之死同人的消失是同義的,上帝和人類本來是互為解釋的條件,上帝是人的上帝,而人是被上帝俯瞰的人,上帝死去了,人也“死”。人之死使人類更加找不到明確的、有意義的存在感,這也是喪文化的一個特征,這個特征在這部美劇中,通過對人物形象的擬人化處理表現了出來。
《馬男波杰克》的世界設定是人與擬人化人類共同生活,不同形象的物種差別并不像在真實的客觀世界里的自然法則那樣嚴格分明。劇中的角色形象可以分為人類形象與非人類形象兩類,但這樣的不同的角色形象的建立,在劇中卻絲毫沒有展現出任何物種的對立,比如貓和老鼠這樣的天敵在劇中不僅和平相處,還可以談戀愛。在《馬男》這部劇的世界設定中,角色無論是動物形象還是人類形象,在經過了擬人化的處理之后,其實都是平等的本質的人。但這個“人”并不是意識形態上的人的觀念,而是具有差異性與多元性的個體的人。本劇中的不同的角色形象塑造其實正是對人的差異性與獨特性的表達,比如這一個角色的形象是狗,他就會對骨頭和撿球有著不可抑制的愛好,但他只是一個有著愛好的獨立個體而已,他的形象正是他的獨特性的體現。所以在本劇中,動物世界里的自然法則是不通用的,比如卡洛琳公主是一只貓,她的男友是一只老鼠,一貓一鼠努力的想要生一個屬于他兩個的寶寶,但主要問題并不是物種不同的難題,而是因為卡洛琳是一位大齡女強人,她的身體已經很難再生育了,這只是通過卡洛琳表達當代大齡女強人的困境,不同的動物形象只是個體獨特性的象征。
后現代主義認為沒有永恒不變的和普遍價值的東西,放棄了對“終極真理”追求。在后現代主義看來用邏輯來概括生活世界是錯誤的。語言具有塑造現實觀念的作用,德里達認為要重新建構語言。福柯認為理論的功能不再去探討真理,只對現象進行批判并認為理論只是語言的游戲。后現代把對中心和本質的消解作為自身的主要任務,對一切事物的消解,也是對一切權威合法性的消解。
《馬男波杰克》中“消解金句”比比皆是,主角波杰克對一切都表示懷疑,在戀愛上,波杰克認為“戀愛的結局不是傷害別人就是被傷害,為什么要戀愛呢”;面對結婚,波杰克說“把自己的余生都交給另一個人,你怎么會知道將來如何”;甚至波杰克的人生觀就是“生活就是到處碰壁”、“人生不過是對你的尿道猛踢一腳”等,“劇中大量的這樣的“毒雞湯”其實都是在后現代語境下對主流觀點的戲謔和消解。
后現代時期文化空前擴張,文化的泛化即大眾化使得藝術沒有了邊界,伊·哈桑將這種界限的混雜稱之為“互涉文本”。這種超越各種藝術的界限,超越藝術與現實的界限,導致了藝術與非藝術、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的對立的消失。《馬男波杰克》中有著大量的現實世界中其他藝術的跨界穿插,其中的互文性不僅體現在影視作品、影視人物、電影海報等領域,在大眾文化、世界名畫乃至對社會政治的諷刺等都穿插在了該劇之中。電影作品如《一代驕馬》、《戰馬》、《黑鷹墜落》、《黃金三嫖客》,影視人物如導演希區柯克、斯皮爾伯格、昆汀,演員丹尼爾、瑪格、安德魯、凱特等,更值得一提是劇中名畫的出現,安迪·沃霍爾和凱斯·哈林的波普藝術、野獸派馬蒂斯的名作《舞蹈》、德國表現主義弗蘭茨·馬爾克的《藍馬1 號》、大衛·霍克尼的《藝術家肖像》等。《馬男波杰克》中各種藝術超越了界限,更加說明了藝術不再是靜態的文本,而是行動的過程。
鮑德里亞認為后現代就是虛無主義的時代,虛無主義認為世界、生命、人類的存在沒有客觀意義、目的價值或內在秩序。虛無的反義詞是存在,存在主義的意旨在于克服虛無,試圖解決虛無主義所揭示人類生存境況的問題,從理性之外找到人的價值。這也是《馬男波杰克》這部劇所要探討的命題,如果生活真的毫無意義,那我們應該怎么辦?
《馬男波杰克》中的大多數角色都活在一種存在虛無式的痛苦之中,生存在一個無意義的世界中,我們可以擁有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但這個價值必須要有我們自己來創造并維持。這個創造可以通過對事物的自由選擇來完成,但這個選擇同時又是痛苦的,馬男波杰克總是處在絕望的情緒之中,他絕望于沒有選擇或太多選擇而無法決定,他絕望于探索我是誰,絕望于不能成為自己的期待形象。不僅是波杰克,劇中的每個角色都存在著這種絕望,陶德一直在探索自己的性取向,即使確定了自己是無性戀,也仍還要在追求意義的道路上不停探索。卡洛琳公主一直通過狂熱的工作也逃避焦慮,并想成為一個母親來創造自己的價值。克爾凱郭爾認為選擇的焦慮源自于每個選擇后的不確定性,我們是自由的,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這樣的責任就帶來了焦慮。波杰克就說“我要對我自己的幸福負責?我都沒有辦法對自己的早餐負責。”來表達焦慮。而解決這種焦慮的辦法就是接受現實的荒誕,加繆認為宇宙是無意義的,人類在其中想要找尋意義和理由是一種荒謬的矛盾。存在主義是一個方式,接受現實的荒誕,用自己創造的意義去應對無意義的宇宙,嘗試在無意義的世界中成為有意義的存在。畢竟,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它。
如果說現代性的藝術作品還可以在一致性的形式上為觀眾帶來些許的安慰和愉悅,那么后現代性的藝術作品就已經不再是從完美的形式中獲取慰藉了,不再以相同的品味來集體分享。后現代要尋求新的表現方式,《馬男波杰克》正是這樣,以其獨特的風格突破舊有的形式,不是從講述所謂的宏大敘事,而是去反觀自我的社會心理,在后現代語境下討論著人與自己的矛盾,在存在虛無主義語境下仍提供著意義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