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云 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中泰兩國于2013年10月11日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泰王國政府關于泰國鐵路基礎設施發展與泰國農產品交換的政府間合作項目的諒解備忘錄》,中泰鐵路合作項目正式進入民眾視野[1]。在項目進展各階段,泰國主流媒體不僅聚焦中泰鐵路項目,也對與中國高鐵相關的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本文希望通過探討泰國主流媒體對中國高鐵形象的塑造,為中國高鐵順利走出去提供借鑒。
《泰叻報》作為泰國資深媒體,是一份日發行量超過100 萬份的泰文日報[2]。其官方網站在泰國國家科學和技術發展局開發的Truehits 系統公布的資訊類網站UIP 排名榜單中,從2009年至2018年連續10年在榜單前3 名[3]。《泰叻報》在泰國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基本能反映當今泰國主流社會的意見和態度。
信源指新聞所依據的事實、信息的來源,本文將報道信源分為8 類,包括泰國政府、泰國專家學者、泰國其他各界人士(指政界、商界、民眾等)、泰國非政府組織、中國政府、媒體(指中國和其他國外媒體)、國際聲音(指國外政府、民眾等)、中國專家學者。
根據表一可知,官方信源是《泰叻報》報道最大信源,消息來源于泰國政府和中國政府的篇數總計104 篇,占比67.98%。報道主要引用兩國政府對中泰鐵路項目各項工作的通報,可見官方信源一家獨大,官方主導對事件的闡釋和定位。
泰國專家學者和媒體是第二大信源,各15 篇,分別占比9.80%,泰國專家學者對“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高鐵在東南亞的推行和中泰鐵路項目發表看法與建議。媒體信源主要摘編了相關通訊社對中國高鐵新聞的報道。
信源占比最少的是泰國非政府組織和中國專家學者,各2 篇,占比1.31%。(見表1)

表1 信源分布
根據報道實際,本文將新聞體裁歸類為消息、通訊、評論、專訪及政府公文。經過統計發現,報道第一大體裁為消息,一共有84 篇,占比超50%,消息體裁主要分布在中泰鐵路項目進展、中國高鐵發生的意外事故等方面。
第二大體裁為評論,總計42 篇,占比27.45%。泰國專家學者、政界人士和媒體人等對中泰鐵路項目、中國高鐵的發展、中國高鐵海外市場的拓展等提出相關見解。
報道體裁為通訊的篇數是23 篇,比例為15.03%,其次為專訪(1.96%)和政府公文(0,65%)。
本文將《泰叻報》關于中國高鐵新聞的報道主題歸為7 類。其中報道篇數最多的是中泰鐵路項目進展,共63 篇,占比41.18%。其次依次為泰國社會對中泰鐵路項目的質疑與建議(33.33%)、中泰政府對項目質疑的回應(9.15%)、中國高鐵事故(5.88%)、泰國人到中國體驗高鐵(4.58%)、中國高鐵發展現狀(3.27%)、中國高鐵在海外受挫(2.61%)。
本文根據報道實際,將報道情感傾向分為正面報道、中立報道和負面報道,負面報道數量最多,總計59 篇,占比38.56%,主要為泰國社會對中泰鐵路項目的質疑、中國高鐵發生的意外事故以及中國高鐵在海外推進受阻等方面。
其次為中立報道52 篇,占比33.99%,以官方對項目的介紹、中泰政府對中泰鐵路項目質疑回應等為主。
正面報道數量最少,一共42 篇。占比27.45%。正面報道主要包括中泰政府對鐵路項目積極意義的表述、泰國社會對中國高鐵發展的肯定等內容。
綜合前文和對報道的文本分析,本文將《泰叻報》對中國高鐵形象分為正面和負面形象。正面形象體現在中國高鐵運營經驗豐富、技術先進、性價比高。報道《在中國高鐵智能站體驗高科技》提到,《泰叻報》新聞團隊在上海虹橋高鐵站體驗了智能取票、在線購票、刷身份證進站等智能設備,并表示中國高鐵安靜、在出發、轉彎、剎車時也讓乘客感到舒適,且可在6 分10 秒內以每小時0 到350 公里的速度行駛[4]。
正面形象還體現在中國高鐵給泰國帶來好處,如使泰國成為東盟區域交通樞紐中心、物流中心;與其他國家實現互聯互通等。例如報道《“星期一報告”-將泰國發展成東盟物流中心 連接泰國-老撾-中國的火車》指出,未來中泰鐵路項目將與老撾萬象、中國昆明相連接。項目建成后,將加強與中國、老撾的人員往來,提高運輸效率,使泰國成為東盟物流系統的中心[5]。
負面形象主要體現在中國高鐵安全性有待提高;中國高鐵在海外推進受阻;高鐵經濟效益低;泰國將遭受損失等。報道《對高鐵的“愛”與“擔憂”》提到,中泰鐵路項目成本高,票價貴,東北人沒有能力支付車票,無法保證有足夠的游客乘坐[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