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博 西安培華學院
McLuhan 于1964年提出媒介即信息,他認為媒體從業者太過于注意媒體的內容,反而忽略媒介形式的影響。同樣,在傳播全球化的浪潮下,若太專注于電視節目內容的全球化,反而會讓觀眾忽視節目模式(program format)全球化的開發潛力。電視內容的模式化是一種創造或增加收入的新途徑。綜藝節目面臨三個問題:廣告收入減少、制作成本增加與對無法改編的節目需求下降。這使得全球的電視節目制作必須尋找新出路,節目模式因為對播出者與制作者皆有好處,因而成為解決方案之一。中國的省級衛視娛樂節目,也從關心節目到關心節目模式,從單純的模仿復制,提升到購買國外優質節目模式,轉向深度學習與自主研發創作。這顯示了電視娛樂節目產業在面臨資金不足的困境時,研發節目模式,將市場轉向全球,是產業轉型與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可行的方向。
2013年被中國電視界稱為模式年。所謂電視節目模式,指一種樣板或制作方法,讓特殊的產業知識能夠成套包裝以促進節目再制的過程。模式迅速提升了中國電視生產的水平,也同時引發電視人對于原創力的思考。于是,北京世熙傳媒與上海電視節于2013年共同推出首屆中國電視節目模式大賽,鼓勵自主原創,自2015年升級為中國模式日,第二屆中國模式日舉辦高達27 場座談,其中主題論壇之一便是討論中國如何成為模式原創和輸出國。這些積極作為,讓中國從國外節目模式的引進、學習、消化吸收,開始邁向自主原創,由節目模式輸入逐漸走向輸出。
在中國,已經有許多關于電視節目模式的研究,甚至不少電視制作單位和學術研究單位合作,開始節目模式各式各樣的研討,例如:2013年11月17日在四川電視節國際電視節目模式推介和主題沙龍討論中,中國的傳播業專家就中國產制的節目模式如何進入國際市場進行了深刻的討論。北京世熙傳媒也從模式引進走向自主研發到模式輸出,將建立一個20 人的模式研發中心,計劃每年研發出20 個原創節目模式(節目模式中國造成趨勢原創節目將返銷海外)。浙江廣電集團節目研發中心邀請浙江傳媒學院影視藝術學院的袁靖華副教授,開設國外創新節目模式觀摩講座。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的傳播業者已經開始意識到,以節目模式改編作為學習如何自創節目模式的優點并積極作為。
節目模式的發展,在1990年代以后成為重要的電視節目產制思維。在千禧年之前,荷蘭Endemal 公司制作的Big Brother電視節目模式,在短期間就銷售至世界各國,估計有七億四千萬觀眾收看,營收高達百億美金。從文化全球化的角度探討節目模式的學者,對于節目模式的全球化與本土化的理解有所不同。Chalaby(2013)認為,節目模式讓本土被看見,讓全球隱形。原因是節目模式對業者而言是國際性的,但是對觀眾而言卻是本土化的;從節目模式跨國輸出,包括模式規則的越界來看,節目模式是國際的;但本質上,運用這些規則去創造角色與故事,引發的是本地觀眾的共鳴。不過,Weissmann(2013)則提出另一種觀點,他認為這種節目本土化的原因是觀眾可由更多的傳播科技管道接觸到節目模式的原始版本,除了可擴展他們觀影的愉悅外,也可能會因為看到原作而對本土的改編版本產生不滿,因此,一種有別于本土文化的特殊與差異,這也同時提醒我們在評估改編的節目模式時,不僅是這些節目模式被本土化改編的能力,也要評估它們能夠持續提供觀眾多少變化與差異性。關于學術界在研究節目模式的跨國改編與再制時,Knox(2013)發現,當我們越是比較差異、探索異質性,就越發現同質與相似性的存在,普遍性(universal)頑固地拒絕消失,由于全球與本土是緊密關聯的,當全球與本土的相互影響被敏銳地檢視時,對于全球的微妙的理解就會油然而生。然而,全球化與本土化有時并非均等地存在,Moran(2010)便指出,在節目模式的國際交易場合,國際通用語言英語在電視模式產業中依舊強勢,但節目模式文化則有較大差異,這使得模式的本土化改編有其必要性,在節目模式的文化層面,隨著全球的英語松綁,取而代之的本土化語言維持并延續了文化認同。節目模式意味著一種非特定、全球的、去國家化的節目樣板正在發展,該樣板的內容能夠依照特定地區或國家的觀眾接收情境而被本土化。節目模式反映出電視全球化的新階段,電視節目全球化主要內容不再是制作好的節目內容,而是由知識產權以及專門知識與技術的交易。因此,節目模式的交易重點不在節目產品的本身,而是經過成功測試的制作概念。并且,節目模式之所以成功,關鍵之一是來自風險的控管與成本的降低;另一關鍵是來自本土與全球的結合。此種思維將電視節目全球化策略的焦點,將節目模式全球化與在本土化進行有機結合,輸出國僅提供節目模式的創作與服務,讓輸入國自行填補內容來吸引本地觀眾,輸出節目模式的公司無須考慮以往節目內容產生的文化折扣、配音、翻譯字幕等問題,反而可以更專注于開發新的節目模式,賺取較輸出節目內容更高的授權金與投資報酬,因為相較于勞力密集的攝制所花費的成本,這種以腦力開發節目模式的成本相對較低。正如Magder(2015)所言,節目模式的制作成本相對較低,但傳布卻更為廣泛。電視如果是文化創意產業,必然需要有產業化運作的內容產品,而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就是一條以創意生產、傳輸和消費為核心環節的價值。
在上述價值中,無論是模式原創或引進國,皆需吸引觀眾收看,以增加模式節目的收益,也因此有所謂加強節目模式。以Big Brother 為例,電視投票是眾多加強手法之一,其他手法還有網站使用、參與節目的聊天網站與增加一系列的手機服務,包括:節目下載、節目快訊(有關節目新發展的新聞)、比賽、贊助商促銷活動以及視頻。節目能透過跨平臺的近用,增加觀眾的互動,同時也增加制作人的額外收益,觀眾透過電話或簡訊投票,以便讓贊助商也產生收益,在線互動的模式如:部落格與評論、網絡商店販賣手機鈴聲以及偶像衣服與帽子等,正快速成為標準化的跨國市場。Altmeppen(2007)提出的節目模式價值,可以看出其中蘊含著資源基礎與資源依賴的運用,只是,在全球化知識經濟跨國流動的價值中,人力的流動及整合和資源的運用同等重要。McKercher(2010)認為,可以從知識工作的縱軸與橫軸,來思考全球價值中知識工作者面臨的本土與全球間的競爭與挑戰。縱軸從知識工作最狹隘到最廣泛的定義,即從腦力工作為主的核心創意生產工作者,到以勞力為主的知識工作者(如:計算機組裝人員、客服人員);而且,在知識工作的研究中,隱含著社會階級,腦力的創意人員較享有特權。
本文并非是要鼓勵國內電視要大量引進國外的電視節目模式,而是要從一個更高的角度去思考中國電視產業的未來有沒有其他可能,如果國內業者可以透過以正當購買版權引進節目模式的方式,來學習先進國家的實務作法,從本土化的改編制作,學會節目模式制作,進而轉變完全以電視內容輸出的老舊思維,讓電視人的創意將來也可以透過模式輸出到全世界,增加電視產業的產值,如此國內電視產業才有可能轉型增值、開創一個全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