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音 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
在2013年前,廣義的基于知識付費的原型包括許多行業,如出版,教育和咨詢?;ヂ摼W出現后,三者都積極融入網絡并衍生出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在這一時期,知識付費類音頻自媒體的產品類別初次形成,但是并沒有真正的普及。之后的幾年,知識付費類音頻自媒體市場供需端逐漸形成,用戶開始為知識付費。打賞是這一時期的主要付費方式,閱讀完文章,或者收聽完相關的音頻自媒體之后,讀者若是有所收獲或是產生共鳴,可以選擇以打賞的形式給產品作者發紅包,表示肯定和認同,知識付費的潮流已經呼之欲出。
實時互動性作為顯著特征,可以體現出知識付費類音頻自媒體為受眾和節目的互動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在多數知識付費類音頻自媒體中,都賦予了聽眾評論與點贊的權利,可以實時的發表自己的看法和主張,對節目內容進行評價和表態。這不僅能夠讓聽眾們直抒胸臆,也能夠幫助知識付費類音頻自媒體通過用戶的反饋了解用戶的偏好和需求,進行更好的改進。內容豐富性是這類自媒體的特點和重點。
知識付費類音頻自媒體所傳達的信息,是以最終呈現的聲音為載體傳播的,所謂“聲音者”就是在知識付費類音頻自媒體最后呈現環節的聲音提供者。聲音者在話筒前的創作狀態和創作質量,直接影響著整個音頻自媒體產品的最終質量。
第一類聲音者,其本身就是內容產出的根本來源,并且全程參與從內容生產、編輯修改、到聲音錄制的整個產品制作流程。他們多為某一領域專家學者,或者是已經具有固定粉絲用戶群體的行業IP,也是在有聲語言創作方面最具有個人特征、同時有聲語言創作能力相對不穩定的一類聲音者群體。
關于經典圖書或者外文作品的解讀與重構,很難讓作者重新撰寫適合音頻渠道傳播的內容,因此無論是喜馬拉雅FM 還是得到的聽書板塊,都在制作流程中引入了解讀和撰稿的概念,有一部分解讀和撰稿人,會直接按照自己梳理總結后的文稿進行有聲語言創作。
第三種聲音者,就是最貼近有聲語言藝術工作者身份的專業聲音者,也可以被稱為轉述師。大多專業聲音者的有聲語言創作功底較為扎實,同時大多對有聲語言創作有著較深的接觸和較高的水平,甚至有很多就是廣播電視等傳媒領域的從業者,總體來講有聲語言創作水平較高。
自媒體有聲語言創作的最大特點是全民參與性。在如今的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參與者,人人都是自媒體,這種更加開放、更加包容的氛圍使得知識付費類音頻自媒體的聲音者變得更加自由。因此,知識付費類音頻自媒體節目的有聲語言創作更加自然、更加真實,向受眾呈現的就是本真的自我。
在新媒體語境下,在受眾碎片化的訴求下,聲音者表達的個性化發展越發凸顯,主要體現在其感悟作品、表達處理的能力、自身聲音條件以及網絡媒介傳播特點等方面。由于知識付費類音頻自媒體中的創作主體也就是聲音者們的年齡結構、文化水平、價值觀念、生活經歷、審美喜好、感受能力不盡相同,他們對作品的認識和理解也存在差異。
知識付費類音頻自媒體是借助聲音者所發出的聲音來傳遞知識的。因此,聲音者的表達往往具有親和力。讓用戶或者聽眾更能接受更易入耳。在表達中,聲音者要將聽眾當作自己的好朋友,在進行有聲語言創作時時,盡可能地展現出自己的真實感情,使得聽眾產生強烈的心理共鳴和心理安慰,在增強節目總體形象的同時也能更好的服務于大眾。
在頭部內容為主的付費訂閱類專欄中,各種大咖和流量大部的知識付費類音頻自媒體的作品,為什么能夠如此受歡迎呢。原因不僅在于清晰明確的有聲語言表達、優質的內容供給,最重要的,也是最值得廣大播音員主持人的,就是其鮮明的人格化表達風格和形象的塑造。
在新媒體環境下,人人都可以借助互聯網成為發聲者,可以說聲音者、主持人從從前的高門檻,變為現在的低門檻。移動互聯網音頻平臺的主持人既包含傳統媒體中具有專業素質的傳統主持人,也包含了沒有經過任何主持訓練,但具有某些垂直領域知識、技能的名人或專家以及草根主播。
因此,作為專業有聲語言藝術工作者的節目主持人,必須要形成個人獨特的節目和語言風格,建立自我的人格化表達形象,才能發揮自身在有聲語言表達方面的優勢,在這個新媒體環境下,加強播音員主持人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