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冰 應急管理出版社
書籍是人類進步和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是傳播知識、科學技術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之一。雖然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除了書籍外的其他傳播知識信息工具也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但書籍的作用是其他傳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書籍中暗藏了無數的前人智慧,每一次讀書都是與作者的一次對話,在對話中交流想法,在對話中總結道理,在對話中修煉通透的靈魂。”然而,讓人擔憂的是,書籍的泛娛樂化、新聞化現象也愈演愈烈。作為一名文化工作者,如何在“傳統與新潮”“文化與市場”中定位自己,是當下每一個圖書編輯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不管在什么情況下,編輯都應該時刻牢記自己的文化職責與使命,與時俱進、主動求變,樹立文化自信、堅守文化底線,堅持內容為王、多出原創精品。
一直以來,傳統出版社是重要的意識形態陣地之一,在為社會提供精神食糧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在新的媒體環境下,沿襲傳統的思路和方法,在工作模式、營銷策略、服務模式等方面所暴露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出版社與編輯的轉型升級勢在必行。撇開出版社的轉型升級不說,編輯首先在思想上要與時俱進,主動求變。
要有將傳統出版和新興媒體融合的思維。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相對于圖書等傳統紙質媒體攜帶不便、搜索信息不易、互動性弱等劣勢,新媒體以其形式多樣、交互性強、查找便捷、覆蓋范圍廣等優勢逐漸成為信息傳播的有效途徑。所謂將傳統出版與新興媒體融合,就是要將二者“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從事傳統出版的編輯一般具有特定的專業背景、扎實的編輯功底、穩定的作者群體和大量可信的內容資源,這些是新媒體所缺少的。但同時,新媒體具有新的技術、新的傳播理念。因此,編輯在以專業為基礎和核心開展的傳統的選題策劃、內容編排上要融入互聯網思維,在傳統的圖書制作技術、呈現方式上要借鑒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在傳統的作為純粹文字工作者的定位上要扮演起知識服務的角色,積極適應數字出版。要認識到新媒體時代給編輯帶來挑戰的同時還帶來了許多新的機遇。如何抓住這些機遇,是重新定位與轉型升級的關鍵。例如,主動研究互聯網行為,優化工作模式,捕捉互聯網上海量信息資源中的有價值的“閃光點”,以此“閃光點”找到優質內容和優質作者,主動策劃好的圖書產品;主動學習數據分析方法,對作者、讀者以及內容資源等信息做出客觀、精準的分析,在此基礎上圍繞讀者開發內容產品,滿足讀者個性化的信息需求;主動接觸新的傳播技術,雖然不可能完全掌握這些新技術,但應該時刻思考如何用新的傳播技術、傳播渠道“武裝”內容資源,更好地適應和滿足當下人們的需求。不管是機遇還是挑戰,都需要編輯積極“自我充電”,用先進的思想武裝自己,有效推動出版行業創新,不能只做審稿者的“低頭族”,要用新的角色定位做好具有時代特色的有文化價值的圖書產品。
在信息爆炸的新媒體時代,快餐式閱讀、淺閱讀、閱讀泛娛樂化等已經成為大眾最常用的閱讀方式。雖然這些閱讀方式有其便捷、快速、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等好處,但很多專家學者還是對其所隱含的危害深感憂慮。最集中的兩點憂慮主要體現在:損害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影響了廣大觀眾特別是青少年的心靈健康[1-2];全民閱讀量貌似提升了,然而有價值的精神食糧卻很少,過多的“文化垃圾”破壞了人們在閱讀時主動學習、理解與思考的過程,使人們形成閱讀惰性,在知識上趨于淺薄與平庸[3-4]。出版社自轉企以來,完全暴露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為了基本的生存,個別編輯難免會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為了迎合大眾的需求,片面追求經濟效益,有圖書選題泛娛樂化、新聞化現象的發生[5-6]。
樹立文化自信,堅守文化底線,是每個文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這就要求每一個編輯堅持自身的信念和修養,堅守編輯職業道德,傳播先進文化,傳遞正能量。首先,要避免盲目迎合人們“娛樂”的需求,堅持用正確的輿論和健康的情趣策劃選題,引導讀者。其次,要避免盲目追求經濟效益,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經濟效益的提高不能以犧牲社會效益來換取,應該在新的時代條件和要求下努力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進而就要求編輯在堅持圖書內容品質的基礎上,積極融入一些“現代化”因素,加大“媒介融合”力度,加強文化創新能力,爭取多做一些集科學文化知識與樂趣思索于一體的圖書產品,一方面保證文化品格和價值,另一方面激發人們的興趣與思考,從而提高和引導大眾的文化素養和精神追求。
雖然有專家學者一直強調渠道的重要性,特別是在多媒體時代,但筆者還是和大多數專家學者的觀點一致,即不管在什么時代,“內容為王”的理念是不變的,因為讀者最終的閱讀需求是體現在內容上的。作為從事傳統出版的編輯,內容資源正是其優勢所在,那么如何開發和建設這些內容資源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首先,保證內容資源的權威性。從事傳統出版的編輯不僅具有扎實的編輯功底,而且具有特定的專業背景,對于對口專業圖書的出版顯然有很強的專業性與權威性。同時,傳統出版的圖書是在從事對口專業的科研工作者與編輯的協作中完成的,要經過嚴格的工作流程和質量控制,因此在質量上也是有保證的。例如,地質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科學大辭典》是對口地學專業的辭典,具有很強的專業性與權威性,不僅在從事地球科學研究的科研院所中廣泛使用,而且也是地學期刊雜志社編輯的必要工具書之一。在多媒體時代,兩本(上下冊)近10 cm 厚的大16 開精裝辭典不可能隨時攜帶在身邊,尤其對于出野外在外的地質人員更是不便,這就促使將其數字化。相對于百度百科、360 百科等網絡搜索的五花八門甚至存在矛盾的結果,線上《地球科學大辭典》地學詞條的定義與解釋更能得到地學工作者的信賴與肯定。只有保證了線上線下內容資源的專業性和權威性,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立足與發展。
其次,挖掘內容資源的創新性。挖掘內容資源的創新性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整合內容資源。傳統出版是一種圖書一種資源,界線很清晰。但新媒體時代,數字化、碎片化的內容資源之間的界線已經非常模糊了,有點“英雄不問出處”的感覺。也正是這樣的一種狀態,使資源整合成為一種必然。資源之間相互交叉可以產生許多新的結合點,這就為內容資源創新提供了一條途徑,作為編輯要有發現和挖掘這些新的結合點的能力。二是激發讀者的閱讀新需求。雖然大數據等技術可以抓取讀者的閱讀需求,實現精準化圖書產品的定向開發與信息推送服務,但是其并不能完完全全讀懂讀者。讀者的一些需求是需要激發出來的。在萬變不離其宗的明星各種秀等娛樂節目泛濫的環境下,《舌尖上的中國》《見字如面》《朗讀者》《加油!向未來》《國家寶藏》等以其創新的節目內容與形式碰觸到了觀眾深埋內心的文化需求,堪稱一股股清流。這些節目得到的廣泛認可與贊賞恰恰指明了廣大的讀者或者觀眾真正的心理需求點。因此,不管是電視節目還是圖書出版,真正能走進人內心的才是好的內容產品,這也就需要編輯有很強的深入分析讀者的能力,并勇于大膽創新。
再次,加強內容產品的原創性。在任何時候,原創內容產品和品牌建設都是傳統出版的終極追求,因此在多媒體時代,編輯要在不斷增強創新能力的基礎上,回歸專業內容,做具有專業性的特色產品。作為一名地質出版社的編輯,職責定位為服務國土資源和促進國土資源出版繁榮,在平時的工作中接觸的最多內容資源就是奮斗在工作第一線的國土資源系統各個單位科研工作者們的科研成果,這些科研成果凝聚了大量的財力、物力與智力,它們無疑是原創的內容資源,特別是那些有重大發現、有理論突破、有技術革新、有重大應用前景的科研成果。這些內容資源經過編輯的細細打磨,最終可成為反映國土資源領域最新研究成果、最新技術進度、最新發展態勢的具有原創性的精品力作。可以說,這些原創的精品力作是目前出版社原創內容產品中占比最大的部分。然而,筆者想強調的是編輯本身是否可以做一些原創的內容產品?比如可以對科研工作者們提供的原創內容資源或者內容產品進行二次開發,或者可以將相同類型或相似類型內容資源或產品進行整合,或者將內容“小題大做”“粗題細做”,或者將內容開發成影視等衍生產品或反過來做。實際上,類似的嘗試已經不乏成功的案例了。比如,基于《加油!向未來》節目在社會上產生的巨大反響和對科普讀物、電視節目衍生讀物的市場調研,高等教育出版社敏銳地覺察到《加油!向未來》衍生讀物具備很好的“暢銷潛質”,于是很快成立了項目組,并最終與央視創造傳媒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意向,策劃與出版了一套圖文并茂的融視頻、VR 視頻以及各種新媒體于一體的新形態科普讀物《加油向未來 科學一起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7]。
在“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的社會背景下,需要編輯做的工作還有很多。在實際工作中要化被動為主動,繼續發揮傳統出版的優勢,補缺技術與渠道方面的短板,讓傳統出版插上科技的翅膀,強化原創意識、創新意識,做有特色的內容產品,避免同質化內容,推動出版事業向著健康化、精品化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