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蜀艷 中山廣播電視臺
現場報道成為最能體現電視新聞報道優勢的報道形式之一是具備以下突出特點。一、報道者出現在畫面所展示的現場環境之中;二、現場中的事件正在發生或正在變動當中;三、現場同期聲的評述內容與新聞事件保持時間上的同步;四、現場報道的現場感、參與感、真實感和時效性都很強;五、現場是指新聞價值與現場事實融為一體的,其主體事實必須是現場發生的。
觀眾通過屏幕看到記者現場自如流暢的報道時,往往會覺得這一行既光鮮又輕松,卻不知這表面輕松的背后,凝聚著新聞從業人員多年綜合素質積累的努力。做過現場報道的記者都知道,初級段位時,只是通過別人寫好的稿子,做個傳聲筒;好一點的自己寫好背下來后開始出像;根本談不上對新聞事實的把握,更談不上獨特的思維和理念。但只要勇于挑戰和嘗試,多練多講,一段時間后面對鏡頭開始自信,可以在腦子里形成要講述的內容,并相對從容地加以表述;然而這還不是最好的自己。真正的現場報道是沒有像樣的稿子來背誦的,即便事先根據一鱗半爪的預知性信息準備好稿子,也必須隨時根據新信息來進行修改和調整。而做好整個報道的過程,更需要憑記者的現場觀察、分析、歸納和構思,即時做出恰當的調整和處理。這需要眼、腦、心的快速反應以及身體各方位的有機融合。
1.眼之所見。到達現場最初,眼之所見是人體先行部隊。一雙慧眼所看到的是最及時而有效的信息,從現場流動的畫面中找細節、抓亮點,挖出最鮮活的東西。這種能力來源于平時對新聞判斷力的訓練。在事件本身構成中,整個事件清晰表述的邏輯是什么?哪些是受眾所需要知道的信息?哪些是所需信息中別的媒體會忽略的細節?這些都需要雙眼在第一時間捕捉與掃描。而這些將為下一步大腦的工作提供必不可少的素材。
2.腦之所想。在新聞事件發生后,記者以最快的速度到達現場,同時攝像機打開,話筒拿起,眼之所見完成之后,初步的信息入腦,大腦根據眼前正在發生的一切,根據一些細枝末節的變化,進行有效組合。組合的內容是否適當,是否精彩,這來源于新聞從業人員綜合素質的體現。特別是對既要現場出像,還要對現場的人員進行采訪的時候,記者的功力一見高下。功力深厚者,為報道加分;功力尚淺者,可能會問不到點子上,無功而返。
短短一段即興采訪,邏輯線需要是流動,變化的,記者根據現場環境、對話內容來隨機應變,不斷思考提出讓對方不能只答“對”或者“不對”這樣的問題來,在短暫的采訪時間內掏出最大最有價值的信息量。這也要求,在現場報道中,報道者在眼和腦的組合中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專長。學中文的,展文之所長;新聞專業的,以得天獨厚的專業知識來加以滋潤;不同專業會各有優勢、各有專長,綜合各方強項才能如虎添翼,再加上工作實踐中培養的新聞敏銳性、實事求是的作風、現場把握及溝通的能力,才能讓報道詳實與充盈。葉圣陶先生曾有一篇《要做雜家》的文章,文中有曰:“咱們要爭取做個雜家,唯其雜,才能在各方面運用咱們的知識,做好報道,寫好文章。”作為編輯、記者,的確應是個知識廣博的雜家,這會成為武裝大腦的有力武器,也會成為一個成功的現場報道的基石。
現場報道的魅力在于現場畫面的呈現。眼之所見、腦之所想完成后,記者還需要在鏡頭前有好的表達。這一關難倒了不少新聞素養了得,但苦于沒有出鏡時所需的語言形象優勢的記者、編導。要想在鏡頭前流暢地表述,最重要的是內心的感同身受。有了眼的觀察、大腦的思考,在醞釀好一個大的思路或者是一個宏觀的腹稿,做到心中有數后,還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放松的心境,用發自內心深處的真情實感來進行講述和表達。心中所感指的并不是想到什么說什么,而是有了充分準備后的,用內心積極、主動的狀態去表達,講事實,說真話,說人話。我國古代戰國時期的哲學家、文學家莊子對“真”有一段精彩的論述。“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在內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這段論述鮮明地提示“真”的珍貴,在現場報道中更是如此,精誠不欺、真切而不矯飾、言懇而不過火的表達,是信息傳播具有吸引力、說服力、感染力、影響力的關鍵。而這一關鍵最主要的來源于傳播者的敏銳、善良、真誠而強大的內心。
眼、腦、心的融合為現場報道搭建了一個比較好的框架。但仍有最后一步需要注意,是關于人體整個機能上的協調表現。語言流暢表達,語速的快慢,表情是否得當,肢體語言是否協調等,這些是做好現場報道人體大構架的最后一步。如果不加以注意,會出現在進行神態、表情、動作等信息傳遞時,處于無意識的或帶有某種盲目性狀態,顯得拘謹、生硬、做作。例如:手總是習慣性地無意義的亂比劃;情緒的相反表達,在熱烈的氛圍中顯得過于冷靜,在危急情況下掛著職業性的微笑等。這也是現場報道受到限制的因素之一。
新聞不僅要里子新,同樣需要面子新。現場報道、現場出像的形式是可以由無數的創新模式和新思維來展現的。2015年國慶期間,7 集大型數據新聞節目《數說命運共同體》在中央電視臺多個欄目推出。此片成為央視對傳統內容進行視覺突破的成功嘗試,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其中主持人歐陽夏丹的不同場地換景出像帶入的模式,得到受眾和業內人士的普遍認可。由此可見,報道模式的創新、報道人整體“音容同調”是體現現場報道專業性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環。
一個好的現場報道可能會成為當天整檔新聞的亮點,而多組人現場報道的組合拳出擊,則會成為焦點。2018年9月下旬,臺風“山竹”襲擊廣東,廣東中山境內錄到了有氣象記錄以來的15 級最大風值。臺風期間中山廣播電視臺啟動當天長達七個小時的電視直播,現場報道成為最直觀、最迅速的傳播方式,也再次證明,現場出像、直擊現場的魅力。在記者奔赴前方時,當班統籌已安排每組人必須以“我在現場”的形式來展現。大災面前,現場傳回的信號,讓老百姓在家中了解防風情況。從現場畫面中,被風吹爛的鋅鐵棚在出像記者的身后橫飛,斷裂的大樹在身邊倒下……,直播后期為了保障記者的安全,多組人員在車上,透過車窗或在建筑物中,透過高視角的拍攝與講述,同樣讓觀眾了解到全市各主要堤段、主要建筑物、重點防護區的情況。出像記者雖然因為風的緣故而顯得有些狼狽,但對現場的表述卻顯得更加貼近與真實。眼所見、腦所想、心所感、身體語言的高度統一,讓這次的報道成為現場報道的成功實例。當天同步網絡直播的頁面上,很多觀眾留下了“記者辛苦了”、“大風中,向你們致敬”等等的留言。根據第三方的收視調查數據顯示,此次直播得到觀眾前所未有的關注。當天直播的大部分時間并未在黃金時段,但平均市場收視份額仍達到35%。期間廣東臺并軌了中山臺的直播信號;央視新聞頻道當天播發中山防風抗風稿件11 條次,其中多條選用的是有記者出像的現場報道。
現場報道是有遺憾的,特別是在時空易逝的特點下,每次現場報道結束后,往往會發現還有很多可以更加完善的地方。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遺憾,才讓現場報道成為新聞從業人員不斷思考,不斷摸索,不斷探討、不斷創新的陣地。在全媒體融合的時代,有理由相信,現場報道只要多用“真”、“新”、“情”來表述,不斷追求與前行,就可以形成一個個燈點,使之凝聚在新聞報道體系這座燈塔上,光芒四射,立久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