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龍 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
當今社會越來越向信息化發展,隨著新媒體的誕生和自媒體的傳播,新聞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好的發展前景對傳媒工作者的職業有了更高的要求,傳媒工作者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在如此大的競爭中,廣播電視臺若想脫穎而出,就必須報道一些新奇的、能吸引觀眾目光的新聞,還要有專屬的風格特點。因此,廣播電視記者作為廣電局的眼睛,在熱點事件發生后,需要及時找到準確真實的資料,這對廣播電視記者的新聞敏感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作為一名廣播電視臺的記者,如果能及時獲得熱點信息,拿到一些圖片、視頻材料,就能快速地將熱點事件上交到廣電中心,讓編導根據這些信息進行二次加工和深度分析,就能保證最后新聞成稿的時效性。廣播電視局快速準確的將新聞發表,就能利用其新奇的內容和深入的分析吸引觀眾,有效地提高新聞的閱讀量和觀看量,這在無形之中為廣播電視臺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通常情況下,如果一個廣播電視記者具有較高的新聞敏感性,那么他的頭腦一般比較靈活,這樣的記者在挖掘信息時,搜集范圍的廣度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都是很強的。所以,新聞敏感性是廣播電視記者必須具備的素質。
一個擁有較高新聞敏感意識的廣播電視臺記者可以準確的找到新聞熱點,獲取更多的新聞資料,可以增強廣播電視臺在人民政府部門的影響力,增加人民對廣播電視衛視的認可度,可以提高廣播電視臺的收視率,有效促進電視傳媒行業的發展。相反的,倘若廣播電視臺的記者沒有靈敏的嗅覺能力,那么他就不無法準確識別新聞熱點,不能及時的獲取新聞資料,進而影響整個電視臺的工作流程,大大降低了廣播電視臺新聞的價值,使電視臺收益減少且不受認可。
廣播電視記者的新聞敏感意識在很多方面都有體現,一個具有敏銳嗅覺的記者還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才能達到社會和公眾對記者的要求。媒體是國家、社會和人民的眼睛和嘴巴,廣播電視記者作為媒體信息的收集者,必須要以負責的態度來對待工作時遇到的新聞,換位思考,從部門領導和老百姓的角度出發,傳播正能量的新聞。
深入生活的意識是典型的社會意識,對于一名廣播電視臺的記者而言,要通過不斷的實踐去培養能力,通過深入生活、扎根百姓來鍛煉自己。廣播電視記者在向他人獲取資料時,要學會理解他人,從他人的角度出發,在采訪時要注意語言得當,不惡意中傷他人。
新聞敏感意識是通過長時間的實踐樹立的,是需要日積月累的慢功夫。所以,廣播電視單位的領導在培養廣播電視記者的新聞敏感意識時不能急于求成,要一步步引導,對廣播電視記者的工作多加點評,即時挑出工作的弊端并給出改正建議,對工作突出的一面要多加表揚,充分發揮廣播電視記者的潛能,還要多結合自己的從業經歷舉例說明,為廣播電視臺養成一個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的風氣,使廣播電視記者在被愛中愛人。
新聞敏感性不僅要求廣播電臺記者有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深入生活的意識,還要求廣播電視從業人員敏銳的思維和透徹深入的分析能力。廣播電視臺的記者在尋求新聞線索時,要通過敏銳的思維獲來判斷新聞的類別和可報道性,要明確該新聞是否符合社會需求、引起群眾思考,促進社會的發展。
篩選新聞的前提是廣播電視臺記者擁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積極向上的價值觀。由于現今網絡的發達,自媒體行業十分普遍,每一個群眾都能充當記者的角色,每個人都有報道新聞的資格。而在人民報道的新聞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新聞存在巨大的潛在價值。廣播電視記者要把目光放長遠、視野拓寬,廣泛搜集信息,要用自己獨特的眼光找出有價值新聞的新穎之處,還要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并根據群眾反饋篩選出有吸引力的、宣揚社會正能量信息,以此來保證廣播電視臺的收視率。
隨著信息化速度的飛速發展,人類很大程度上從傳統的在報紙上或電視上獲取新聞,變成了在網絡上看新聞甚至自己報道新聞。新聞信息傳播的快速化使廣播電視臺迎來了很大的機遇和挑戰,這就要求廣播電視記者有更強的專業素養和實操能力。廣播電視臺要求記者具有新聞敏感性的原因是為了獲得更新、更獵奇、更能引發社會思考的新聞。本文淺略分析了廣播電視記者的新聞敏感意識,提出了新時代對廣播電視記者的新聞敏感性要求,希望可以對廣播電視單位的進一步發展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