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葇
摘要:我國幅員遼闊,一共有56個少數民族,其中被譽為“海上牧民”的京族作為唯一的海洋民族,擁有獨特的民族性和豐富的民間民族歌曲。目前國內外對京族的音樂研究不少,對京族民歌的演唱研究不多,本文試圖從聲樂的角度,對京族民歌的演唱技法和風格表現加以分析,探究京族民歌演唱的藝術特色。
關鍵詞:京族民歌? ?演唱
中圖分類號:J607?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3-0017-02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不同的氣候、地理、生活習俗、風土人情造就了各民族的文化。所謂56個民族56首歌,這些民歌可謂魅力獨特,在演唱上也各具特色,例如,藏族有“嗖音”、蒙古族有“呼麥”等。其中,在美麗的北部灣海岸上居住的勤勞、善良、勇敢的京族也有豐富的民間民族歌曲。京族民歌是京族人民在勞動實踐中創造的財富,并通過口傳心授在時代相傳中不斷加工提煉,它集中體現了京族的民族精神和性格氣質,精煉的音樂語言便于傳唱,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關于民族民歌的演唱,也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一、京族民歌的演唱特點
(一)歌唱的呼吸運用
眾所周知,歌唱的呼吸是發聲的動力,沒有歌唱就沒有呼吸,呼吸的正確運用是歌唱的基礎因素之一,是決定歌唱好與壞的關鍵。歌唱的呼吸有別于一般的日常生活呼吸,包括吸氣、保持氣息和呼氣三個步驟。首先它的吸氣要比日常吸氣要深,氣息進入肺部后要通過橫膈膜的下降膨脹來保持氣息,以免氣息很快就呼出體外,不能作用于歌唱,而呼氣也比日常呼氣要慢,盡量控制氣息保持在體內,支持歌唱。
傳統的聲樂學派一般把呼吸分為“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呼吸”三種,各地域、各民族、各派別的歌唱都有自己的一套呼吸方法,但均在此三類中。京族的民間藝人在歌唱時往往使用腹式呼吸,他們認為需要飽滿的氣息必須“要從臍下獲得”,這一理解與中國傳統戲曲中的“氣沉丹田”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由于京族民歌總的來說速度緩慢,在演唱中往往多采取緩吸緩呼的辦法,歌手通過鼻子把氣息吸進腹部,想象腹部裝滿氣息,身體飽滿挺立,整個人也精神抖擻,從而進入歌唱的狀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京族民歌手一般不提倡口鼻一起吸,他們認為“即使是嘴巴微微張開也會影響歌曲的表現。”在保持的過程中,身體不能僵硬,讓均勻的氣息隨著音樂的流動再緩緩地呼出來。
(二)歌唱的發聲技巧
在唱法上,“哈哥”(又叫“琴公”即男歌手或伴奏者)一般用真聲,“哈妹”(又叫“桃姑”即女歌手)用真假聲結合,聲部的區分鮮明。這是因為京族民歌的審美情趣極為“陰陽”,所謂“剛柔相推生變化”。哈哥的純真聲表現的是陽剛之美,哈妹的混合聲則為陰柔之美,兩者合一“和音”才顯得和諧動聽。
哈哥在發聲上特別強調胸腔的運用。胸腔共鳴位于聲帶以下胸部肋骨內,它是由于喉結下降,使聲帶拉長,喉管變長、變粗,和由于咽喉充分地打開造成聯合共鳴腔體的變粗變大而形成,因此音色粗壯、渾厚、深沉、樸實、寬廣。一般說來,京族哈哥總能唱出渾厚結實的胸聲,他們認為“聲音在胸間發出”,從他們的演唱中始終感受到保持嘆氣的狀態。
哈妹則用混合聲來演唱。所謂混合聲是指胸腔共鳴和頭腔共鳴兩種共鳴的混合運用,即“真聲”(胸腔)和“假聲”(頭腔)兩種狀態混合著運用。由于真聲不容易上高音,假聲又太飄,只有混合聲才均勻、甜美、明亮、通暢,富有表現力。在專業音樂院校里,一開始進行聲樂訓練就是要建立混合聲,一般說來許多人要用一、兩年的時間才能運用好混合聲,但是京族人民卻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這要歸功于京語的特殊性——京語的鼻音和尾音是建立在高位置(鼻腔)上,也就是說,京族人講話本身就具有混聲色彩,運用混合聲來演唱對于她們來說是駕輕就熟。京族民歌手也有他們自己獨特的練聲辦法,由于海邊的空氣潮濕,封海或非農忙的閑季里,京族藝人們喜歡在早上到哈亭里面練唱。他們先練習念白,把哈節的唱哈詞或各類唱詞,念上一遍以達到開嗓的目的,等嗓子蹓開后再演唱旋律并合上琴師的伴奏。
(三)歌唱的咬字吐字
歌唱是語言和音樂結合起來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形式,歌唱的咬字吐字是使歌聲富有生命力、感染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他把字清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在傳統戲曲中也有這樣的說法:“咬字不清猶如鈍刀殺人”,可見咬字吐字在歌唱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京族民歌按照演唱的語言來分,可分為用京語民歌和漢語民歌兩類。由于和漢族長期密切的文化交流,他們既能用京語和“京曲”歌唱,也能用漢語粵方言(當地稱為“白話”)和“白話山歌”曲調歌唱。
京語是單音節語素語言,每個音節是一個讀音單位,而且具有一定的意義,它包括十九個輔音、十一個單元音、三個雙元音、兩個半音和六個聲調。輔音有單輔音和復合輔音,單輔音是氣流通過發生振動,即沒有送氣音,區別在于濁輔音比清輔音念得更重。復合輔音則是氣流通過時不振動,發出送氣音。演唱中舌頭要松馳,可前伸、后縮、抬高、放低、平伸或卷起,唇可平展、收圓、張大、縮小或完全閉攏。京語中的元音要唱得飽滿,特別注重口型。
在京族民歌中只有山歌這一種類用“白話”演唱。白話是粵語系一個分支,語言的發音均有入聲,要求咬字吐字要平實直白,正如山歌《喊我唱歌我就唱》中唱道:“喊我唱歌我就唱,三日三夜冇使停。一心想唱就開口,字字句句都是情。”
二、京族民歌的風格表現
(一)唱詞的特色
京族的民歌具有復雜的裝飾音、悠長的唱腔、低細的音調、緩慢的旋律等特點,纖細、婉轉、優美、流暢而且節奏多變,使人聽了有柔和、悅耳、抒情之感。其中,唱詞功不可沒。京族民歌的唱詞大多數是在生產勞動中產生,觸景生情出口成章,盡管有即興創作的味道,
但是它每一首唱詞實際上是一篇篇優秀的詩歌。可惜有些詩歌已經失存,現存的歌本中最完整的是哈節唱詞。
京族民歌的唱詞最大的特點是六、八言,即京家稱之的“唱六八”。其格律:每兩句為一個單元,上句六言,下句八言,每篇常為四句、六句到八句,也可連若干雙句為長歌。每一單元內,上句末字(即第六字)與下句句中第六字押腰韻,稱為“六六腰韻”。例如禮俗歌中的一段,“祝賀四姓相逢,桃花蘭花開同一家;祝賀四姓親家,媳賢婿好爸媽得養”(譯文遵循原歌格律)。第一句的末字即第六個字為“逢”與第二句的第六個字“同”押“ong”韻,而第三句的“家”則與最后一句的第六個字“媽”押“a”韻。
相鄰兩個段落之間,上一段落下句末字(即第八字),與下一段落上句末字(即第六字)押腳韻,稱為“八六腳韻”。例如《世上人難不如我》的第一段最后一句為“凄凄涼冇敢同妹嘆”,而第二段的第一句為“歌講難妹更難”,“嘆”與“難”同歸“an”韻,如此聯綿接續,如環似鏈,稱為“六六、八六環鏈腰腳韻”。
(二)音色的韻味
京族民歌的唱腔非常豐富,充滿表情。首先因為語言的關系——京族語言發音鼻音較多、較重、較暗,位置也較低,要唱出很強的表現力有一定的難度。但是,京語的聲調豐富,京族民歌手在演唱時充分運用鼻音和輕聲的特點,余音較長,從而形成了京族音樂獨特的清幽徐紆、余音裊裊的演唱風格。在演唱時還特別注意調整軟腭的靈活上抬或下垂,從而開放或阻塞氣流到口腔和鼻腔的通路,形成不同音色的對比。
曾經有學者認為京族文化就是獨弦琴文化,在孫杰遠、范良辰的論文《京族獨弦琴文化及教育價值》中說“京族獨弦琴通過文化的深譯,不但形成了一種反映民族文化的形態,而且成為京族自然與人文共生的圖騰,是自然與人文共生關系的縮影。”①因此,有人認為獨弦琴影響著民歌的演唱風格。但是,又有這樣一則小故事:許多獨弦琴演奏者問越南國家歌舞團著名資深演奏家武伯普老師如何才能彈好獨弦琴,武老師說:“請你們唱大量的民歌,民歌唱好了,琴自然就能彈好了。”其實,人聲早于器樂,民歌的內涵遠比器樂作品豐富,民歌演唱與獨弦琴演奏互相影響、互相借鑒、不斷發展。如今,唱哈已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相信以后會有更多關于京族民歌的研究,讓越來越多的人更多地了解到這個海上牧民的風情,這將是全人類共有的文化財富!因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注釋:
①孫杰遠,范良辰:《京族獨弦琴文化及教育的價值》,《當代教育與文化》,2009年第4期。
參考文獻:
[1]沈嘉.京族民歌的演唱特色[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7,(04).
[2]鄧如金.京族民歌的藝術特色[J].民族藝術,199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