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忠余
【摘 要】日新月異發展的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產生了強烈的沖擊,讓許多傳統媒體人產生了深深的困惑。只要傳統媒體努力發揮自身所具有的公信力與品牌影響力、內容上的專業性與權威性,不斷開發優質原創性內容,同時找準方向,加強與新媒體的融合,同樣可以在激烈競爭的多媒體時代占據有力的一席之地。
【關鍵詞】公信力? ?品牌影響力? ?專業性? ?權威性? ?新媒體融合? ?內容為王
遙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電視傳媒行業一片繁榮,各類影視劇、綜藝節目讓人眼花繚亂,甚至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然而,短短幾十年工夫,電視傳媒行業在蓬勃發展的新媒體的沖擊下,困境、轉型、突圍、救贖等字眼,高頻次出現在傳統媒體人的口中,讓每個傳統媒體人對自己的行業、自身的命運產生了深深的困惑。
那么,日新月異發展的新媒體,是否會取代傳統媒體成為主流媒體呢?作為一名電視人,筆者認為,傳統媒體有著新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優勢,只要我們揚己之長,仍會在激烈競爭的傳媒行業中占據一席之地。
首先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傳統媒體的兩大優勢。
一、傳統媒體具有更強的公信力與品牌影響力
當今時代,可謂“一機在手、天下在手”的時代。同時,“人人都是主播、手機就是媒體”的特點,激發了普通人的新聞和社會參與意識、角色意識,傳統媒體的優越感、主導力被嚴重挑戰,這是事實。然而,正是因為新媒體具有信息傳播速度快、參與度廣的特點,不可避免會存在審查力度不夠的缺陷,許多消息在沒有得到證實的時候就滿天飛,往往會導致虛假信息的傳播,這自然會影響民眾的信任度。但傳統媒體就不一樣,特別是在我國這種特殊的體制下,每一條新聞,無論是電視新聞,還是廣播、報紙新聞,都需要經過嚴格審查才能播報刊登。因此,民眾對于傳統媒體,基本上不會持懷疑態度,對于其發布的新聞,也都是非常相信的。這種公信力與品牌影響力,是長期以來形成的,這也正是傳統媒體的最大優勢所在,是其賴以生存的動力和源泉。
二、傳統媒體在內容上更具專業性和權威性
傳統媒體最核心的優勢之一,是其內容上的專業性與權威性。雖然新媒體的崛起擠占了傳統媒體的市場,但是大量的原創性首發報道仍然來自于傳統媒體。多所大學的研究表明:即便是美國最好的新媒體,其生產內容的能力也是有限的,還需依賴傳統媒體。而在我國,因為國情使然,傳統媒體基本上都有政府做依托,是黨和政府的喉舌,得到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其發布的內容在專業性與權威性方面,遠非新媒體所能比。
另外,與新媒體相比,傳統媒體發布的新聞都是經過層層嚴格篩選和審查的,它雖然在新聞信息發布的速度方面有所遜色,但是在新聞報道的深度、廣度、高度方面是新媒體所不能比擬的。新媒體在大多數時候提供給大眾的僅僅是一種 “新聞快餐”,只是讓你簡單地知道一個新聞事實,而傳統媒體則可以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更充分的采訪、調研,從而做出更全面、更深刻的新聞報道。可以說,傳統媒體在提供調查性新聞報道、解釋性新聞報道等“后新聞”方面具有新媒體所難以企及的優勢。這正是傳統媒體的立身之本。
雖然傳統媒體具有如此鮮明的優勢,但面對如日中天的新媒體,如果只是炫耀自身的優勢,以為背靠大樹就可以乘涼,因循守舊、墨守成規,只能使自身的優勢逐漸消耗殆盡。在當前嚴峻的形勢下,只有放下身段,主動出擊,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不斷開發優質的原創性內容的同時,加強與新媒體的融合,才能破繭成蝶,在共贏中獲得生機。
以《人民日報》為例。《人民日報》一上網就具備了信息量大和新聞更新快兩大優勢,其微信手機版《來了!新聞早班車》既有文字可讀,又有語音播報可聽,還有新聞圖片可看,自然圈粉無數。
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在這方面也有成功的做法。比如2017年兩會期間,央視新聞頻道有一檔節目叫《兩會有啥事? ?我們幫你問》,老百姓普遍關心的問題,如上學、養老、醫療、拆遷、外來務工、治安、環保等疑問,都可以通過央視微博、郵箱等方式留言,然后由央視記者根據問題尋找相關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進行解答。這是央視首次推出融媒體實時互動兩會報道,既接地氣,又賺人氣,更富生氣,堪稱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互動的一個典范。
從以上兩大傳統媒體的做法可以看出,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是可以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關鍵就是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將二者更好地融合。
首先,“內容為王”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基石。對于新聞媒體來說,內容才是最終的王者,是媒體競爭取勝的法寶。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必須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傳統媒體自身具有較高的公信力與權威性,其新聞采編隊伍相對來說也更強大、更專業,從業經驗更豐富、更成熟,在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完全可以利用這些優勢,在內容制造方面展現較高的專業能力和職業水平。具體操作上,可以把傳統媒體原創的內容、權威的信息、言論評論、深度解讀向新興媒體延伸,多生產適應新興媒體傳播特點的精準短小、鮮活快捷、吸引力強的信息,在融合發展中主導輿論,發揮傳統媒體的主渠道作用,從而不斷提升自身影響力,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其次,傳統媒體在與新媒體融合的過程中,必須有戰略統籌,切忌鋪攤子濫干。當下,許多傳統媒體都意識到了媒體融合發展的戰略意義和緊迫性,但卻處于干著急的狀態,不知道融合的方向是什么,于是跟著感覺走,濫鋪攤子搞全媒體建設,今天建網站,明天推官微、客戶端,成了網絡大全,卻沒有自己的特色,甚至因此忽視了內容生產導向,忘記了媒體肩負的責任,以致收獲寥寥,于是唱衰傳統媒體的聲音更為響亮。
最后,要處理好傳統媒體公益性與盈利性之間的關系。傳統媒體要想跟上媒體發展變化的步伐,需要放下身段,不斷創新,但在借勢新媒體的過程中,傳統媒體還需正視自己的雙重身份——上層建筑和信息產業雙重身份。一方面,傳統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要及時為群眾解讀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政治經濟生活服務,另一方面,為了自身生存問題,經濟效益同樣不容忽視,這就需要在媒體公益性、盈利性之間做好協調與平衡,否則可能會顧此失彼,傷及自身,降低公信力與影響力。
總之,傳統媒體即使再怎么傳統,也仍然是可持續發展的,它與新媒體之間并不矛盾,可以共存。尤其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今天,優質內容依然是大眾渴求的,嚴肅的傳統媒體也依然是健全的社會意識形態下不可或缺的產物。作為一名傳統媒體人,必須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生產出真正有熱點、有亮點、有賣點的高品質內容,筑牢傳統媒體的品質根基,再創傳統媒體的新輝煌。
(作者單位:本溪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