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青宸
摘要:錢松嵒和亞明都是“新金陵畫派”的代表畫家,在山水畫的表現手法上,錢松喦山水畫的章法布局穩實巧變,擅長運用“特寫式”和“全景式”構圖,筆墨渾厚沉著,彰顯崇高的意境和鮮明的時代精神。亞明的作品往往筆墨潑辣,山石險峻,草木勁爽,寄希望從傳統的題材和形象中找到現代的意境和趣味。本文通過對二者山水畫風格的比較,更全面的理解兩位畫家的山水風貌和藝術特點。
關鍵詞:錢松嵒? ?亞明? ?山水畫
中圖分類號:J2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3-0040-02
20世紀60年代,以傅抱石、錢松喦、亞明、宋文治、魏紫熙等為中堅力量的一批江蘇籍畫家,以高昂的創作熱情、精湛的繪畫藝術和面目一新的藝術風貌,逐漸形成了新金陵畫派,并使之成為中國美術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繪畫流派之一。新金陵畫派的畫家們用鮮活的筆墨語言,創作出了一大批反映新時代“山河新貌”的作品,形成了中國畫傳統筆墨與現實生活相契合的獨特風格,開創出了中國美術史上前所未有的藝術面貌。
作為新金陵畫派的代表畫家,錢松喦在繪畫藝術修養方面有著極為深厚的學識,山水、花鳥、人物、詩文無不擅長,其中山水畫取得的成就最大。錢松喦山水畫的章法布局穩實巧變,他擅長運用“特寫式”和“全景式”構圖表現祖國大好河山,其山水畫作品水墨與重彩結合使用,筆墨渾厚沉著,彰顯崇高的意境和鮮明的時代精神。
亞明是“新金陵畫派”的推動者和組織者。和“新金陵畫派”的其他畫家相比,亞明所涉及的藝術范圍較為廣泛。在人物題材方面,亞明擅長從臨習傳統人物入手,通過對李公麟、陳老蓮等前輩畫作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人物形象功力。進入江蘇省國畫院后,亞明通過旅行寫生更深刻的感受到大自然的風采,在所有景點中,亞明鐘愛以“峽江”和“黃山”為題,為此創作了一系列主題山水畫作。在山水畫的表現手法上,亞明的作品往往筆墨潑辣,山石險峻,草木勁爽,在傳統的題材和形象中體現現代的意境和趣味。
錢松喦的山水畫與亞明的山水畫顯然具有不同的藝術氣質和美學特點,錢松喦是古拙含蓄的,亞明是空靈巧撥的。錢松喦的“拙”與亞明的“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具體表現如下:
從審美的取向來講,亞明能夠從最開始的不熟悉毛筆的筆性,到后來能夠將學到的西洋畫和國畫進行自然的融合,營造出意境幽遠的藝術感染力,可以說亞明自身的悟性是極高的。亞明的山水描繪祖國大好河山,多以山峰聳立高入云端、長河飛流湍急直下為特征,作品氣勢雄壯,其筆法放縱無羈。亞明博取了“新安畫派”簡妙秀雅、俊逸清麗的韻趣,因而亞明的山水畫大膽奔放,自然淋漓的風格與錢松喦山水畫的穩重求險,古拙渾厚有明顯的不同。
從用筆來講,錢松喦習慣中鋒行筆,筆筆力透紙背,如屋漏痕,作畫運筆姿勢較多變化,直豎、橫臥、逆送、順拖、轉動等靈活運用,整體運筆的速度緩慢穩重。亞明用筆節奏跳躍,山石結構多以側鋒寫之,多種皴法穿插交錯,動感強烈。
從題材的選擇來講,同樣面對的是各種建設主題,錢松喦更注重于勞動場面的呈現。錢松喦畫運料、積肥、割草等生活場面,將傳統筆墨結合實際生活。此外,錢松喦的關注重點就是自然山水,在“筆墨變了,時代就不能不變”的引導下,他用新的形式表現新生活。而亞明的選擇相對來說要取巧一些,他通過對于大型鋼鐵廠的描繪來表現工業生產的代表性場面。黃名芊曾記錄了他當時的觀察:
亞明老師沿途創作中,畫了許多“鋼鐵”場面,而從未見他畫“土法上馬”的“全民辦鋼鐵。”這是何故?我想這只能從這位革命藝術家的思想高度去理解。他是贊成以科學態度去煉鋼鐵,而不贊成所謂“全民辦鋼鐵”的胡鬧。這實際上是站在藝術和科學的高度在抵制錯誤路線,是非常值得敬佩的。[1]
在寫生途中,亞明將關注點放在了“鐵水鋼花”的表現,根據參觀武漢鋼鐵公司、重慶鋼鐵廠寫生所見所得將鋼鐵生產流程仔細畫了遍,從高爐到平爐,從煉鐵到出鐵,從煉鋼到出鋼,從運鋼到軋鋼,組成《爭分奪秒》。亞明以其“智慧和才情,沒有用全景式的構圖表現當時創作中流行的一個宏大場景,也沒有以當時這類題材中比較普遍出現的煙囪、高爐等為表現的對象,而是選取了煉鋼爐前的不同角度,用中國畫的筆墨表現出了‘煉鋼這一主題特有的氛圍。”[2]
錢松喦和亞明的取材對象都是參天大樹,枝葉撐滿了整張篇幅。為了使得畫面不至于頭重腳輕,錢松喦和亞明在位置經營上都各盡所能。錢松喦的《沙洲壩大樟》濃墨重彩,整體設色選用曙紅和赭石色,偏向于暖色調;在筆墨方面,樹干的刻畫凸顯出中鋒用筆,行筆緩慢的特點,線條張弛有力度。在畫面右下角的長篇題跋一方面體現了錢松喦先生深厚的書法功力,另外一方面配合印章也保持了畫面的整體平衡感,整幅畫面呈現出沉穩厚重的風格。亞明的《晚歸》在構圖方面和錢松喦的《沙洲壩大樟》有異曲同工之妙。為了穩重畫面的整體重心,亞明巧妙的在畫面的下方增加了橫向的橋面,描繪出畫面的前后空間,增加了畫面的層次感。橋上牛群和人悠閑行走出畫面,為觀者營造出輕松自在的氛圍。在色彩運用上,亞明主要選取了石綠和花青,色調偏冷;筆墨上,亞明對于樹干的刻畫張揚放松,凸顯出繁茂的生命力。背景流出的白色給人留下了無限想象的空間。
60年代至70年代,錢松喦和亞明以南京風景為題材,創作了一批具有金陵風貌的山水畫,錢松喦1966年創作《春滿石城》。近處的樹木錢松喦先生勾勒的具體詳細,觀者目光隨著蜿蜒的長江延伸到畫面之外,遠處的工廠和江面上的往來船只凸顯出社會主義建設的場面。在筆墨上,錢松喦的設色較為大膽,滿篇以綠色調為主,大面積的綠色彰顯出生命的蓬勃和生機。中景的樓閣曙紅設色,在綠色的簇擁下,顯得更加奪目。1973年亞明創作《鐘山晴曉》,這幅為南京機場精心繪制的圖畫表現的是南京紫金山天文臺晴日初曉時的景象。近處的景色描寫實,樹木山石輪廓清晰可辯,遠處的景色淡墨著色,漸漸虛過去,使畫面開闊渺遠。畫面中白色圓頂的觀測站坐落在叢林峰巒之上,在茂密樹林的映襯下,建筑顯得分外顯眼。遠處的晨光落在山崖云霧之上,氣韻靈動。觀者的目光隨著空中凌空飛翔的大雁移動,畫面動靜結合,朝氣蓬勃。亞明曾經說過:“我是在用感情作畫”。他認為只有“縱情”才能夠成就好的作品。
亞明和錢松喦的山水畫風格比較展現了二者完全不同的審美訴求。從學習的時間和歷程來看,亞明建國后才開始改變繪畫方向,而錢松喦自幼學習繪畫,傳統知識的儲備扎實深厚,在進入江蘇省畫院之前筆耕不斷。由于學習繪畫的時間較短,亞明的傳統功底基礎沒有錢松喦的牢固,但這種重新開始恰恰使得亞明在創作時少了拘泥,藝術表現上沒有過多的傳統束縛,也讓亞明更加注重表現本質的感受。從年齡上和機遇上講,亞明比錢松喦小二十五歲,在“新金陵畫派”的畫家之中,亞明走出國門的頻率也是最高的,他多次應邀到東南亞、美洲、歐洲、澳洲等地進行訪問,《萊茵河晨曦》《斯德哥爾摩印象》《越南少女》《印度河上》等大量外國風情作品表現得都是亞明在國外所見所聞。而錢松喦在生前并沒有踏出國門,晚年多作回憶故鄉之景色,回顧錢松喦一生兢兢業業,在藝術的道路上堅持不懈,描繪新的生活和新的時代。而這一追求也正是錢松喦中正平和、敦厚善良的主題人格訴求的真實寫照。
參考文獻:
[1]黃名仟.筆墨江山——傅抱石率團二萬三干里寫生實錄[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2]陳履生.建設新中國——20世紀50年代中國畫中的建設主題[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