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紅亮
【摘 要】電視紀錄片是電視媒體的主要節目形式,如何編輯更加吸引觀眾眼球的電視紀錄片,是新媒體時期我國電視紀錄片需要努力的方向。本文簡要分析了新媒體時期電視紀錄片編輯的發展現狀以及發展趨勢,并對其未來的創新方向和路徑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進一步提升電視節目的收視效率,提高電視節目質量,是電視紀錄片編輯創新道路上需要深刻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新媒體時期? ?電視紀錄片? ?編輯? ?創新之路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給我國電視行業帶來一定的挑戰,傳統的電視節目選材內容過于片面,語言風格過于固化,畫面感不強,在新媒體時期,電視受眾品位的提高,給電視紀錄片的編輯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電視紀錄片的編輯不求創新擴寬發展渠道,很可能喪失原有的優勢地位,因此,我們要結合時代發展的特點,滿足觀眾的需求,著重提升電視紀錄片的質量和內涵,開辟新媒體時期電視紀錄片編輯的創新之路。
一、電視紀錄片編輯的發展現狀
1.傳統電視紀錄片“現象級”的作品顯現。一直以來,電視紀錄片都是考驗電視臺或制作單位制作水平的重要標準。電視紀錄片可以發揮電視藝術的優勢,既有新聞性,也有藝術性,它需要攝制人員特別是編導要具備綜合性的才能和各種駕馭題材的能力,近些年來,中國電視紀錄片在素材選擇和編輯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公眾的視野下迅速走紅,如紀錄片《生門》《我在故宮修文物》等,這些優秀紀錄片的誕生極大地促進了中國電視節目的發展,并且引發了觀眾的關注和討論。在此推動下,電視紀錄片的投資也在逐年增加。根據以往的信息分析,2015年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相關政策的支撐下,電視紀錄片實現了大幅度的增長,紀錄片的投入資金達到了31.74億元。2016年用于扶持國產紀錄片生產的資金,超過34億元(不包括新媒體、民營機構等其他渠道),2017年全國紀錄片總投資額超過35億元。將我國電視紀錄片推向了高潮,對中國市場經濟蓬勃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用。電視紀錄片的質量不斷提升,收視率也節節高攀。逐漸聚集了一批忠實的觀眾,從中央臺到省級臺都出現了一些專業的紀錄片頻道和欄目,作為展播電視紀錄片的窗口,擴大了電視紀錄片的影響力。
進入新時期以來,電視紀錄片的內容更加與時代相扣,電視紀錄片已經成為我國歷史發展的見證者,敏銳地把握了時代的脈搏。
2.電視紀錄片開始走向融合發展道路。以往時期的紀錄片傳播的主要途徑就是依靠電影或電視的記錄頻道或相關欄目,隨著新媒體時期的到來,電視紀錄片有了更加廣泛的傳播路徑:互聯網、IPTV、手機APP等融合高新技術的數字傳播媒體。以風靡全國的《舌尖上的中國》為標志,我國的紀錄片進入到由單一的文化作品發展到有價值的文化IP,在一片繁榮的文化創新背景下,一批講述中國故事、弘揚傳統文化等有影響力的優秀作品探索出一條從內容制作到模式運營的新模式,紀錄片的制作模式更新穎、題材也更為廣泛、傳播路徑和宣傳模式也有了更多的選擇,以中央電視臺第一季的《航拍中國》為例,播出當天在微博的播放量就超過了1800萬次,相關微信公眾號的評論文章閱讀量超過10萬+,這些數據表明,除了電視,高品質的電視紀錄片同樣也可以以網絡渠道傳播展現其價值。“互聯網+”向我們展示著無限的可能,借助其東風,紀錄片從內容為王到了IP為王的時代,媒介融合時期,讓電視受眾和互聯網的受眾從割裂走向互融,使新媒體成為紀錄片創新發展和成熟的巨大推手。
二、新媒體時期電視紀錄片的發展趨勢
1.電視紀錄片的選題應貼近群眾。在新媒體發展時期,中國的市場經濟取得了重大的成效和發展。社會發展的重點也就從解決人民的基本生活問題過渡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新媒體時期,電視紀錄片在制作中對選題的選擇也發生了許多的變化,更加側重于從小處著眼,當前時期,電視紀錄片的主題要接近人們的基本生活,實現從傳統到創新的過渡。《舌尖上的中國》是從人們的生活素材中選出的,針對當下的國民經濟和人民的“衣食住行”,向電視觀眾展示中國美食的節目。以人為本,以德服人,尊重人性、人格已成為社會各行業發展的核心要求。電視紀錄片作為一種重要的知識和文化傳播的方式,應該遵從時代發展的具體需求,不斷地去完善和改進問題。作為溝通政府和百姓之間的橋梁,電視臺承擔著宣傳黨的政策、服務民生的重要角色,小處著眼,記錄百姓生活的點滴,細微之處見真知,通過百姓的生活來表現時代的變遷。一方面表現了黨對群眾生活的重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時代的發展需要。
2.讓電視紀錄片的創新與生活和人文結合。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下,電視紀錄片的創作越來越接近人們的生活,體現出了更多的人文元素,并且也得到了更多的展示機會。從普通百姓的角度來看,不斷地追尋時代的要求,探索出新的敘事手段,在藝術形式的表現上更加多元化。改變以往單一的主線式敘事方法,而是在表明電視紀錄片基于主題和對事實尊重的基礎上,向觀眾展示最具特點的紀錄片。
比如,電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的第一集就向大家展示了大自然賦予人類的豐富資源和食物,并且通過對多個地區、家庭、風俗習慣進行拍攝,為大家帶來更多的知識。
同時,在《舌尖上的中國》這個節目中,它還向電視觀眾展示了食物給人類帶來的豐富資源,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多種多樣的感情元素。利用平常生活的主題反映出中國各個地區不同風俗習慣和飲食習慣。并且,在拍攝的過程中逐漸發現了食物在家庭、友誼和愛情等元素之中的感情作用,從而提高了電視紀錄片的人文特點。
三、新媒體時期電視紀錄片編輯的創新之路
1.電視紀錄片編輯要善于實現思維上的創新。電視紀錄片編輯的創新方式是電視節目創新的典范和縮影。為了促進電視紀錄片的編輯創新,首先要改變傳統觀點和思維,將營銷思維融入電視紀錄片的編輯當中。比如說,在選擇紀錄片的主題之初,我們需要利用發展的眼光來查閱歷史,認清未來,客觀地分析人們的關注點,切實找到人們關心的重點,找到可以表達人們意愿的事物,最好是能夠準確表達國家的意志和最受人民關注的話題,從民眾的角度出發,找到公眾最感興趣的主題和實際生活需求,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并且要以觀察和提高電視紀錄片的質量為主要目標。
比如近期播出的《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就是創新的典范,以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發生的歷史性變革為核心,選取我國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變遷故事,呈現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人民突破困難,靠著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的精神,實現偉大飛躍。通過編輯內容向大家展示中國40年的變化,引發人們的共鳴,并且讓這種潛在的民族自豪感深深植根于每一個人的血液當中。
2.電視紀錄片編輯策劃上進行創新。無論是組織活動還是建立媒體平臺,都離不開良好的策劃和有創意的想法。電視紀錄片的編輯要應用積極創新的態度,來進行紀錄片的活動策劃。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首先,要多收集中央電視臺和世界各地的優秀紀錄片,借鑒其編輯的優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深入了解優秀紀錄片的創新思維。紀錄片的創新編輯將會為日后的電視紀錄片發展奠定基礎,并保留豐富的資源信息。其次,要運用紀錄片編輯制作的多種元素,為紀錄片的編輯和制作帶去更多新的創意和新鮮的血液,給觀眾增加視角上的新奇感,然后把群眾的目光深深吸引到紀錄片的內容之中。
3.電視紀錄片編輯技術上增加創新的想法。有效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工藝手段,提高電視紀錄片的編輯水平和精細程度,杜絕傳統電視紀錄片中的死板現象,提高電視紀錄片的觀賞高度,同時,在紀錄片的編輯過程中,還應該確保作品節奏流暢以及情感表達順暢,通過節目與觀眾產生情感共鳴。
除此之外,在編輯的過程中,紀錄片還要確保其具有一定水平的層次結構,通過循序漸進將觀眾帶入到紀錄片的場景中去,讓觀眾感同身受。
最后,重視電視紀錄片的外形包裝,產生新穎的視覺效果,讓電視紀錄片更具生動性,吸引觀眾深入其中,提高節目的收視率,這也是電視紀錄片具有吸引力和影響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結語
由于傳統電視媒體產業的發展受到新媒體時代先進技術的影響,因此有必要從發展的角度考慮電視媒體的變革和創新,積極提高電視紀錄片的質量,優化電視紀錄片和新媒體技術的整合,實現新媒體時期電視紀錄片編輯的創新,提升電視紀錄片的整體形象。
(作者單位:河南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 駱志偉. 新媒介環境下國產電視紀錄片的傳播策略[J].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130-134.
[2]程天德.論如何提高電視紀錄片編輯的編導意識[J].新聞研究導刊,2017(09):219-220.
[3]胡紅. 淺談弘揚地方特色文化的電視紀錄片在對外傳播中的優勢及生產、制作的創新[J]. 大觀周刊,2012(49):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