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博楠 歐璐莎
摘要: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簡稱PCK)是教師在特定的教學情境里,基于對學生和特定學科內容的綜合理解,選擇教學策略表征,將學科知識轉化為學生所能理解的知識過程中所運用的知識。本研究通過訪談法、觀察法、文獻分析法,圍繞音樂內容知識、音樂教學策略知識、關于小學生的知識、音樂教學情境知識這四個維度,對所選三位個案教師進行調查研究,進而對小學音樂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現狀進行總結。調查發現,小學音樂教師PCK存在差異性,存在不平衡發展的情況。針對差異性提出改進方案,從而提出小學音樂教師專業提升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師? ?學科教學知識? ?調查研究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3-0097-03
一、小學音樂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研究設計
關于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研究,目前研究主體主要聚焦于幼兒教師、中小學語數英學科以及新任教師,有關小學音樂老師學科教學知識的相關研究尚處于起始階段。通過對相關文獻進行閱讀與分析,本研究整理出小學音樂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的研究維度:音樂內容知識、音樂教學策略知識、關于小學生的知識、音樂教學情境知識。通過這四個維度,對小學音樂教師PCK情況進行分析,圍繞小學音樂教師PCK現狀進行總結,并提出改進方案,從而找到小學音樂教師專業提升的有效路徑。
本研究以差異取樣的原則,深入部分小學進行調查。在城區和郊區各小學實習中,對多位音樂教師進行課堂觀察與訪談記錄,按照音樂內容知識、音樂教學策略知識、關于小學生的知識、音樂教學情境知識這四個研究維度進行課堂觀察記錄與訪談記錄的歸類與整理,從而分析小學音樂教師PCK知識的儲備情況,進而對小學音樂教師的PCK水平現狀進行分析。本研究選擇方便取樣,通過訪談法、觀察法、文獻研究法對“小學音樂教師學科教學知識”這一論題進行調查研究。
本研究選擇了在校師范準教師、郊區一線小學教師、市區一線教師等人物當作調查對象,為遵守被調查者的真實意愿的表達,研究對象的真實姓名及其工作單位均以字母代替:
A老師——密云區某一線音樂老師,工作五年左右的年輕教師。
B老師——西城區某一線音樂老師、市級骨干教師、兼職調研員,工作二十年以上經驗豐富的老教師。
C老師——西城區某一線音樂老師,工作兩年。
二、小學音樂教師學科教學知識過程性分析
教師A講課一般通過“節奏—識譜—學唱”三個步驟進行。在所選A教師的四堂課例中可以看出,A教師所上的課程比較全面,在音樂內容知識方面相對掌握較好,包括歌唱活動、欣賞活動、打擊樂器演奏活動、韻律活動四個方面。通過這四方面的課程安排,可以看出教師A能夠相對全面的講授音樂內容知識,同時也了解學生們需要學習的知識是什么。
教師A相對了解關于小學生的知識,可以利用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習經驗,對課堂中需要學習的內容有自己的教學策略。有自己的例子,在《快樂的Do Re Mi》演唱中,老師將大切分的節奏稱為“大知了”,在日常口語中說“知了”的語氣和切分的節奏很相似,“小知了”是小切分的名稱,“大知了”是大切分的名稱。通過這一方法,很容易的解決了學生們對大小切分的區分,同時對大切分這個節奏也能很好地掌握運用。在聆聽歌曲《北京歡迎你》環節中,盡管這是一首耳熟能詳的歌曲,但是同學們對整個歌曲的創作背景和整個歌曲的音樂要素并不熟悉,因為歌曲很長,所以老師通過歌曲視頻MV,將學生整體的注意力放到歌曲上面,進行第一段歌曲的簡單學習。在整體聆聽前,教師通過提問“關于音樂你聽出來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來聆聽。
教師A在教學策略上有自己的方法,在教學情境知識方面也有自己一定的想法。在每一節課前,都會有一個導入,例如《小蜜蜂》一課,授課時間在夏季,教師通過觀察室內的花,提問“大家看到花朵中間黃色的花蕊了嗎?每當花開的時候,都會有一群勤勞的小動物,去采集花蕊,傳播花粉,大家知道這群勤勞的小動物是什么嗎?”通過導入建立教學情境,讓學生們在這個情境中進行學習,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在律動方面,由于教師A在校時期主修鋼琴,沒有過多的肢體學習,所以在韻律活動的課堂中,教師A顯出有些許的不足,以拍手、揮動手臂來代替,并沒有過多的韻律活動。
在課堂中,教師A偶爾會提出超出小學生知識范圍的問題,例如在一年級《小蜜蜂》一課中,聽過一遍歌曲后,提出“你們知道為什么小蜜蜂會發出嗡嗡的聲音嗎?”這一問題,一年級學生很少有人能夠回答上來是因為翅膀的震動。在課后通過訪談,了解到教師A是為了引入歌詞“嗡嗡嗡”。教師沒有考慮到小學生的學習范圍,提出的問題超出了學生的知識范圍,同時對于歌詞的學習來說,這個提問屬于無效提問。
通過四節課例可以看出,教師B對同樣這四種知識掌握得都很好,通過二十年的課堂經驗積累,音樂內容知識掌握得很全面,同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上課風格,可以根據每節課不同的教學任務,創設相關情境,讓學生們很快地融入課堂。
例如在《動物說話》這一課中,由于是一年級的課,教師B為他們創設了一個動物世界的情境,通過提問“大家都喜歡什么小動物呀,你喜歡的小動物會說話嗎?”很自然的引入本課的主題,同時也能夠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孩子們整節課都跟著教師的講課進行。
在《打字機》這一聆聽課中,教師根據這首聆聽作品的音樂特點,根據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情況,由于不同學生存在著差異性,以及學生在音樂學習方面的不同,老師在初次播放音樂聆聽過程中,提問了“什么人在使用打字機”“打字機都發出了什么聲音”“演奏的樂器是什么”。通過這三個問題,可以讓不同程度的孩子都有機會進行選擇性回答,從而體現出教師B充分了解關于小學生的知識。
《幸福拍手歌》規定為演唱類型,但由于班級學生大多數都會唱,所以教師將本課臨時改為打擊樂器演奏課。通過學習小樂器的正確使用,對各種樂器的音色有了大致的了解,從而判斷本課適合用什么小樂。通過打擊樂器用不同節奏的加入,學生們不僅掌握了打擊樂器的使用,還巧妙地熟練了對節奏的掌握,體現出教師B在音樂教學策略知識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教師B也是師范專業主修鋼琴的畢業生,但是通過多年教學的積累的經驗,在《種太陽》一課中,教師B也能充分的展現肢體韻律,律動動作并沒有停留在拍手、晃臂這樣簡單的動作上,可以做到整個身體跟隨著音樂進行簡單舞蹈。
通過課例可以看出,教師C上課沒有教師A、教師B的內容豐富,以歌唱活動為主,音樂內容知識相對匱乏。由于工作時間短,教學經驗不足,在備課教案中可以看出大學時期學過教法的功底,知道在教學過程中要有自己的教學設計,但在實際教課過程中,會因為學生的思維走向和課堂的一些小狀況而達不到自己的預期效果,這說明教師C在音樂教學策略知識和關于小學生的知識這兩方面并沒有很好地掌握。
在《原諒我》一課中,教師C通過設立情景回憶自己做過的錯事,從而引入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在音樂教學情境知識方面有自己的設計。通過了解班內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特點,教師C選擇附點八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對比的教學策略,體會附點音符的音樂性,同時通過在黑板上擦去重復的歌詞,用“挑戰”的游戲激勵學生背下歌詞,最后能夠達到背唱歌曲的目標。在聆聽課《七子之歌澳門》一課中,教師C用提問“中國最后回歸的是哪個地區”的方式導入課堂,提問設計了解小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在聽歌曲前,提問有關音樂要素的問題“通過聆聽,你聽出了歌曲的什么”。通過教師C的提問也可以看出,教師C對課堂的提問有些不嚴謹。在《讓我們蕩起雙槳》一課中,教師C能夠根據音樂,讓學生們學習到有關小樂器的音樂內容知識,包括小樂器的正確使用、小樂器的聲音特點等。
三、小學音樂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研究結果分析
當前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環境對教師的綜合教育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PCK是教師作為專業人士的支撐點,要提高教師的綜合教育能力,就必須要知道現在小學音樂教師PCK的水平,從而找到小學音樂教師專業提升的路徑。
通過調查發現:1.在音樂內容知識方面,教師B相對掌握的最為全面,教師A和C對歌唱活動都掌握的相對較好,但在韻律活動需要提高;2.在音樂教學策略方面,由于教師B對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特點最為了解,所以在音樂教學策略上掌握的最好,教師A和C對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在這方面還有待加強;3.在關于小學生的知識方面,教師B工作時間最長,對小學生的心理、思維發展情況最為了解,所以在這方面掌握得最好,教師A和C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了解,加深這方面的學習;4.在音樂教學情境方面,三位老師都能做到很好地為學生們創設有利于課堂學習的教學情境。由此可見,一名音樂教師所需要的技能,不僅需要范唱、樂器伴奏、伴奏能力與彈唱技巧,同時也要具備科研能力、音樂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音樂課外活動的指導能力。
專業知識的不斷強化,有助于日后教學工作的開展,其中包括樂理、視唱練耳、指揮、曲式和聲等。而教育理論知識是為自己的工作找到理論支撐和工作方向,讓每一位教師的課堂更有深度更加規范,這包括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學法等。除此之外,教師要及時做課后反思匯總。一名教師在長年累月的工作中,積攢下來的教學經驗,形成自己的獨特的教學風格,使課堂更加豐富多彩,這是每一名教師在課后及時反思教學并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調整所積攢下來的。
總之,小學音樂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是實踐性的,圍繞某一話題,在實踐前、行動中、行動后進行研究從而形成的,優秀音樂教師正是在教學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PCK 。
參考文獻:
[1]焦倩.淺談中小學音樂教師的知識與專業技能[J].現代交際,2017,(07).
[2]解書,馬云鵬.學科教學知識(PCK)的結構特征及發展路徑分析——基于小學數學教師案例研究[J].教育基礎,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