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婷
[摘 要]小微企業作為我國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微興則實體興,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制約其進一步發展。在我國推進普惠金融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小微企業自身發展的缺陷、金融體系的缺陷及金融機構發展的問題造成小微企業融資難。本文針對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從推進數字金融、完善金融設施、鼓勵金融創新、加強金融監管等方面提出對策,在普惠金融下為小微企業有效解決融資問題提供路徑選擇,旨在推動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普惠金融;小微企業;現實困境;路徑選擇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04.053
[中圖分類號]F276.3;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9)04-0-03
1 ? ? 普惠金融的概述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也稱包容性金融),由聯合國在2005年國際小額信貸年提出,焦瑾璞 等在2006年正式使用了這一概念,隨后引起了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發展普惠金融,讓所有市場主體都能分享金融服務的雨露甘霖。2016年1月15日,國務院印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普惠金融上升為國家戰略。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建設普惠金融體系,把更多的金融資源配置到小微企業、三農和扶貧領域。從國家層面確定“普惠金融”的概念,即立足機會平等和商業可持續性的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普”指金融服務的寬度,即擴大金融服務的外延,普惠金融將農民、小微企業、城鎮低收入人群等特殊群體作為其主要服務對象。“惠”是指金融服務的合適性,即需求方能享受合適的金融服務,供給方能享受合適的收益。大力發展普惠金融,讓金融走上“普惠”之路,提高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和滿意度,有利于社會各階層享受豐富、便捷的金融服務,滿足社會各階層合理的金融需求,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平等地享受金融改革和發展的成果,為傳統金融服務注入新活力,服務實體經濟。
2 ? ? 普惠金融下小微企業融資的現實困境
小微企業是發展的主力軍、就業的主渠道、創新的重要源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作為我國實體經濟中最活躍的部分,小微興則實體興。但由于自身發展及金融體系不完善,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成為阻礙其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因此,破解小微企業融資困局、助推小微企業發展刻不容緩。
從聯合國首次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到我國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普惠金融,普惠金融成為G20杭州峰會的熱點議題,開啟了全球金融治理的“中國方案”,再到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李克強總理提出要支持金融機構擴展普惠金融業務,規范發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著力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代表我國普惠金融時代正加速到來。在此背景下,基礎金融服務覆蓋面不斷擴大,薄弱領域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小微企業貸款可得性得到提升,但是,與小微企業為社會創造的價值相比,其所獲得的金融服務資源明顯不足,不少小微企業沒有得到金融服務。表1反映了近幾年小微企業獲得金融貸款的情況。2017年末,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4.3萬億元,同比增長16.6%,但僅占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的20.23%。
2.1 ? 小微企業自身發展的缺陷
在市場主體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占比約80%,在企業總數中占比超過75%,兩者合計約占市場主體的95%。我國小微企業數量多,金融需求大,但在發展過程中又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問題。一方面,小微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小、經營風險大,財務不透明、管理不規范等問題。小微企業自有資本較少,資產負債率高,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差;財務信息不健全,建賬制度不完善,缺乏被審計部門認可的財務報表;實行家族經營或個體商戶經營模式,組織結構和內部管理不規范。另一方面,由于小微企業生產發展的性質,固定資產較少,缺乏可抵押物,獲得金融服務的可能性小,甚至有部分小微企業沒有獲得金融服務。
2.2 ? 金融體系的缺陷
第一,我國現行融資有以資本市場為主體的直接融資和以商業銀行為載體的間接融資,主要以間接融資為主。對小微企業而言,直接融資方式條件嚴苛,資本市場準入門檻高,由于很多小微企業自身發展缺陷導致其難以達到中小板、創業板的上市條件,無法公開發行股票或債券進行融資。此外,直接融資的審批程序及流程比較復雜,而小微企業的資金需求一般具有短、小、頻、急等特點,對資金流動性要求較高。因此,小微企業直接融資不能滿足其資金需求。但是,間接融資方式以商業銀行為主,由于金融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其作為金融服務供給方,對需求方的信息收集成本較高,而小微企業的交易金額小、缺乏抵押物等特點,導致金融服務供給方的運營成本更高,同時又具有較高的金融風險。因此,金融服務供給方更傾向為大中型企業提供服務,小微企業為獲得融資則會選擇民間金融。第二,金融基礎設施有待完善。我國現行征信系統尚不完善,由于小微企業信息采集困難導致大多數小微企業相關征信信息未納入征信系統,此外,動產融資公示系統等相關配套設施不完善,導致缺乏抵押物的小微企業轉向第三方擔保機構,而第三方擔保機構發展良莠不齊,無法保證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
2.3 ? 金融機構發展中的問題
第一,金融機構創新不足。雖然小微企業在發展中存在一定缺陷,但未來發展前景廣闊,屬于金融機構未來的藍海市場。目前,由于金融創新機制不完善,導致金融產品單一,金融產品同質化和邊緣化的現象嚴重。第二,民間金融發展不規范。由于正規金融機構的信貸機制無法滿足小微企業的金融需求,民間金融成為滿足小微企業融資需求的主要渠道。但目前我國對民間金融機構監管存在較大的困難,民間金融借貸利率高,甚至存在“高利貸”,導致小微企業成本增加,企業自身發展受限,如果引導不當,高風險的民間金融可能會影響我國整體金融系統。
3 ? ? 普惠金融下小微企業的融資路徑選擇
3.1 ? 推進數字金融,構建合理的金融體系
構建合理、多元化、多層次的金融體系是發展普惠金融的要求。小微企業需要因地制宜,簡化流程,創新審貸模式,降低準入門檻,在充分評估、動態調整的基礎上給予業務一線充分的轉授權,從根本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此外,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為代表的科技創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小微企業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科技拓寬數據累積渠道,加強數據平臺建設,利用大數據進行資源整合,構建線上資信評估、支付結算、融資理財等綜合服務平臺,降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金融風險。通過數字金融,推動普惠金融的進一步發展,解決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
3.2 ? 完善金融設施,滿足金融服務需求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長貝多廣認為我國普惠金融發展受到限制的癥結在于征信體系的不完善,現行征信系統不能滿足普惠金融發展的需求。因此,我國要在央行征信體系的基礎上,利用大數據分析共享、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整合工商系統、稅務系統、社保系統等各系統數據,不斷完善小微企業的征信系統,提高數據質量,提升風險識別能力,同時,鼓勵小微企業動產抵押擔保制度,降低風險,滿足金融供需雙方的利益。
3.3 ? 鼓勵金融創新,提高金融機構服務水平
金融創新是金融機構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是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和保證。推動金融創新,不僅要創新金融工具、產品、服務,還要創新組織體系,充分調動金融主客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目前,互聯網金融發展日趨成熟,小微企業應把握互聯網發展的契機,針對企業發展特點打造專屬的特色化、專業化的產品,同時,通過創新金融服務,拓寬為小微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構建一個多元化、多層次、綜合性的包容金融體系。
3.4 ? 加強金融監管,推動民間金融規范化
民間金融是非正規金融的重要形式,也是正規金融的重要補充形式,為國民經濟發展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資金支持。隨著民間金融規模的日益發展,社會上出現不少非法金融機構,由于投資渠道比較隱蔽,很可能被非法經濟活動利用,但現行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約束較少,因此,要加強對民間金融的監管。一方面,國家要健全有關民間金融政策法規,既要制定關于民間融資的保護性法律制度,并對其進行扶持性管理。另一方面,應允許民間金融組織進行注冊登記,促使其走向契約化和規范化,同時,還要積極建立有效的市場約束機制,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促使民間金融規范化、陽光化發展。
4 ? ? 結 語
在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上,普惠金融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困境既來自自身發展缺陷,又來自金融體系、金融機構不健全等方面的問題。在普惠金融的推進過程中,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有利于解決小微企業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高、潛在風險大等問題,促使其朝著開放、共享、共贏的方向發展。同時,鼓勵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創新,不斷推進金融產品、金融服務創新,加大民間金融監管,完善相關法律政策,構建一個更加包容、更加普惠的金融體系,滿足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推動小微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李濤,徐翔,孫碩.普惠金融與經濟增長[J].金融研究,2016(4).
[2]焦瑾璞,黃亭亭,汪天都,等.中國普惠金融發展進程及實證研究[J].上海金融,2015(4).
[3]秦昌寧,倪瑛.普惠金融研究進展與展望[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2015(6).
[4]星焱.普惠金融的效用與實現:綜述及啟示[J].國際金融研究,2015(11).
[5]王欣.基于普惠金融視角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問題探析——評《中國金融體系變遷與小微企業融資關系研究》[J].企業管理,2018(11).
[6]丁杰.互聯網金融與普惠金融的理論及現實悖論[J].財經科學,2015(6).
[7]周帥,王曼.融資擔保助力普惠金融發展[J].中國金融,2018(17).
[8]朱民武,曾力,何淑蘭.普惠金融發展的路徑思考——基于金融倫理與互聯網金融視角[J].現代經濟探討,2015(1).
[9]王饒璇,吳可.基于普惠金融視角的小微企業融資途徑[J].會計之友,2015(13).
[10]姜麗明,邢桂君,朱秀杰,等.普惠金融發展的國際經驗及借鑒[J].國際金融,2014(3).
[11]戴宏偉,隨志寬.中國普惠金融體系的構建與最新進展[J].理論學刊,2014(5).
[12]婁飛鵬.金融互聯網發展普惠金融的路徑選擇[J].金融與經濟,2014(4).
[13]王婧,胡國暉.中國普惠金融的發展評價及影響因素分析[J].金融論壇,2013(6).
[14]韓娟.小微企業如何走出融資困境[J].農村金融研究,2018(9).
[15]楊旻,南曉芳.基于普惠目標的中小微企業互聯網融資研究[J].財會通訊,2015(35).
[16]王馨.互聯網金融助解“長尾”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研究[J].金融研究,2015(9).
[17]潘宗玲.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研究——基于普惠金融視角[J].企業經濟,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