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玥
摘 要:本文主要由內到外,從管理者認知、動力源泉和外部環境三個層面對比分析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知識管理情況。研究發現,民營企業的管理者對知識管理的認知更貼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的動力源泉,主要表現為知識管理體系上的不同;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是企業生存和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外部環境,民營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實際上應該要比國有企業惡劣得多。
關鍵詞: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知識;知識管理
一、引言
當前,在經濟全球化、技術進步日新月異、競爭對手明顯增多的背景下,市場競爭環境雜性和不可預知性也在不斷加深,競爭環境變化導致對企業創新能力的要求進一步提高,知識管理已經成為體現現階段企業創新能力的重要特征。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作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知識管理對于調動企業人力資源潛能,充分開發企業知識資源,打造現代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效益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意義。但是,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管理模式、經營方式和生產目標等方面都存在先天性的差異,知識管理應用于兩者的實踐也應具有各自的特點、優勢。本文主要將由內到外,從管理者認知、動力源泉和外部環境三個層面對比分析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知識管理,希望對我國開展企業知識管理的應用實踐有所助益。
二、知識、知識管理及其企業應用
“知識管理”一詞早已有之,1969年由美國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首次提出,自此之后,國內外學者相繼對知識管理的內涵和所表達的意義進行了多視角的解讀和補充,尤其是對知識及其創造、傳播、共享和運用的解釋,日益成為目前重要的研究課題。知識管理的對象——知識,作為創新資源的關鍵來源,廣義上講,所有有關數據、認識和智慧的信息都是知識的存在形態。狹義上特指企業中常見的知識,其主要形態表現為生產服務指南、工作報告、管理模式、經營數據、生產方法、專利、工作經驗、計算機程序以及企業家和員工的直覺、思想和技術,企業知識管理的目標就是要從中發現新知識并使之共享,實現知識創新,加快研發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制度。不過,一直到20世紀末,國外一些企業才開始嘗試知識管理應用上的探索,逐漸形成并建立了卓有成效的知識管理體系。在國內,從1997年開始知識管理大多數時間是學術界、政策界關注的焦點,系統的企業管理實踐也是從近年來才在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相繼開展和推廣。
三、管理者對知識管理的認知之比較
管理者在知識管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管理者對知識管理的認知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知識管理體系和知識傳播機制的成敗。國有企業的管理者一般是由國家任命或聘任的,其知識管理決策并非真正對市場負責,某種程度上還要對政府負責,對知識管理和技術創新缺乏足夠的激勵機制,更傾向于服從國家政策的要求和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計劃,同時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并不是管理者的唯一目標,因而知識創新的力度和強度都相對偏弱。民營企業的管理者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競爭意識強烈,具有天生追逐利益、積累資本的本性,善于從驚濤駭浪的市場競爭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對市場環境變化有著高度的靈敏度和反應能力,任何影響企業短期利益和未來發展的機遇和風險都會得到重視,而有效開發和利用企業內外部的知識資源,不斷學習和更新知識,便是把握機遇、規避各種風險和挑戰的重要途徑,早已成為絕大多數民營企業管理者的共識。
四、知識管理的動力源泉之比較
知識管理體系一般存在三個層面的關系:勞動者——知識型員工、管理者——管理層、所有者——決策層,三個層面之間既互相聯系又互相制約,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的動力源泉,主要表現為知識管理體系上的不同。國有企業知識管理的動力源泉源于其獨特的知識體系。由于國有企業的所有者是國家(國有企業歸根結底歸全國人民所有,但通常由國家來代替全國人民,國資委代表國家出面),管理者是國企高管,國家與國企高管之間是一種委托——代理關系,所以一般情況下,國家和管理者共同構成國有企業知識管理的動力源泉,通過自上而下的高效知識傳播機制認可和引導知識型員工的知識創新,為其提供有利的創新環境和工作條件,增加知識儲備,以提高默會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能力,增強國有企業內部的學習氛圍。不過,由于管理層與決策層之間存在顯著的委托——代理關系,由于關系無法內部化,天然的信息不對稱導致管理者的知識決策侵害所有者利益的問題無法避免,很難排除知識管理決策有脫離市場的可能性。
民營企業實質上把這種委托——代理關系內部化為具體的組織形式,直接面對市場需求和競爭環境的知識型員工對決策者進行知識管理具有重大影響。并且,決策層以市場信息為前提,相對有效地監督和管理層的知識管理執行情況,因此,普通員工和決策層是民營企業的動力源泉,形成自下而上的知識傳播機制,使得企業創新更好、更準確的反映和體現市場需求和競爭環境。更值得一提的是,民營企業決策者的企業家精神也是其不可多得的知識資源,其冒險精神和挑戰意識是國有企業所欠缺的核心因素之一。
五、知識管理的外部環境之比較
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是企業生存和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外部環境,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知識管理面臨的外部環境存在顯著差異。由于國有企業不以經濟利益為唯一目標和為政府和社會大眾負責的特殊性表現,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尤其煤炭、電力、建筑等大中型壟斷性企業,其來自市場環境方面的壓力很小,再惡劣的市場環境也難以對國有企業生產經營產生實質性威脅。同時,國有企業同政府的天然性聯系,憑借得天獨厚的政府 “姻親”關系、人脈等資源優勢,第一時間獲取和了解國家政策信息,能很大程度上降低和對沖政策風險。與國有企業相比,民營企業常常面臨來自市場和政策的“雙重風險”,民營企業不僅要密切關注價格、競爭對手、技術、產品類型等市場環境的變化,保證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穩定性,還要緊盯國內政治格局變動,隨時注意國家行業政策、宏觀經濟政策、金融政策等政策環境的變化,參與國際業務的民營企業還要同時關心國際政治和經濟風云,隨時做好趨利避害的準備,以應對各種影響企業前途和命運的危機和挑戰,因而更容易完成企業管理者向現代企業家的蛻變,造就一大批優秀的企業家。因此,民營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實際上,應該要比國有企業惡劣的多。
六、結論
本文首先介紹了知識、知識管理的內涵及其企業應用現狀,其次由內到外,從管理者認知、動力源泉和外部環境三個層面對比分析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知識管理,主要得出以下三個結論:
第一,民營企業的管理者對知識管理的認知更貼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更善于調動企業內外部的知識資源并加以充分利用,不斷學習和更新知識,把握機遇和規避各種風險和挑戰。
第二,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的動力源泉,主要表現為知識管理體系上的不同。國家和管理者共同構成國有企業知識管理的動力源泉,通過自上而下的高效知識傳播機制認可和引導知識型員工的知識創新。
第三,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是企業生存和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外部環境,民營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實際上,應該要比國有企業惡劣的多。
當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知識管理的應用實踐正在逐步深入展開,雙方在知識管理上各有千秋。作為我國發展市場經濟最重要的兩股決定性力量,管理者認知和知識管理機制上理應相互借鑒,探尋適合自身的知識管理模式。外部環境上需要互幫互助,共同服務于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大局,攜手應對經濟發展中日益增加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才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劉仲英,吳冰,張新武.企業知識管理戰略變化的分析模型[J].管理科學,2004(04).
[2]朱軍.芻議企業知識管理戰略模式[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4(04).
[3]陳云玲.知識管理與我國民營企業核心競爭力構建研究述評.河南社會科學,2008(04).
[4]高玉清.我國企業知識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經濟縱橫,2011(10).
[5]張晶.淺談企業實施知識管理的意義與實現[J].現代經濟信息,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