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
摘要:中國戲曲藝術獨特的審美特征所傳達給觀眾的,代表了中國千百年傳承下來審美品德,它的藝術魅力不會被時代的進步和發展所隔斷。戲劇藝術并不是過時的藝術,它的數以百計的經典劇目和優秀之作,至今仍從思想情感蘊涵和審美品德上給我們啟示和感動,它的精湛的表演藝術仍然以無盡的魅力讓人回味無窮。中國戲曲藝術可以說是千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慢慢品鑒。
關鍵詞:中國戲曲? ?中國傳統文化? ?審美品德? ?虛擬? ?寫意
中圖分類號:J802.2?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3-0122-02
中國戲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以它獨有的滄桑,從容的走過整個中國的文化路程,它不但繼承了古典詩詞的詩句化文學樣式,還有中國傳統音樂中“大音希聲”的審美特征。因此,在中國傳統藝術中最能集中表現社會觀念形態以及審美趣味的,莫過于中國戲曲。
眾所周知,世界上最古老的戲劇文化曾分為三類,它們分別是:希臘悲劇喜劇,印度梵劇和中國的戲曲,前兩種目前已難覓蹤跡。中國戲劇雖然萌芽很早,但因中國封建王朝時期對民間俗樂的壓制,使其發展緩慢,所以它成為三種古老的戲劇文化之一要比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晚一些。但經過幾百年來不斷的豐富和發展,時至今日,唯有中國戲曲藝術仍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并且不斷地走向世界,成為獨樹一幟的中國文化的代表。藝術來源于生活,回歸于生活,中國戲曲長盛不衰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它始終保持著民眾藝術的本色,取材于民間,回饋于民間。戲曲藝術中不論哪個劇種,都是起源于民間,與民眾的日常娛樂及藝術欣賞緊密聯系,表現內容也大多貼近民眾生活,因此對中國戲曲的認識和了解,可以和對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認識了解以及審美緊密聯系起來。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形成了獨有的審美意識,從諸多留存下來的中國古代美學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傳統的審美態度并不是要為美下定義,而是更多地關注美的存在。
中國戲曲最大的審美特點,就是以寫意、虛擬的手法,創造出可以感染觀眾的意境。所謂“舞臺小世界,世界大舞臺”,舞臺是有限的,但劇情所需要的空間卻是可以無限的。從咫尺到千里,從現在到未來,我們的戲曲人物只需要在幾分鐘的時間內,就可以從千里之外的某地到達目的地,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經歷春夏秋冬,這就是中國傳統的審美觀所使然。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藝術的態度是用“感覺”,因此中國傳統的審美觀一直就是重“虛”貴“意”,最后達到虛實結合的最高境地,也就是“意境”?!胺蛎啦蛔悦?,因人而彰。蘭亭也,不遭右軍,則清湍修竹,蕪沒于空山矣。”(《邕州柳中丞馬退山茅亭記》)這是唐代思想家柳宗元提出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命題,他的意思是說,自然景物(“清湍修竹”)要成為審美對象,必須要有人的審美活動,必須要有人的意識去“發現”它,去“喚醒”它,去“照亮”它,使它從實在物變成“意象”(一個完整的、有意蘊的感性世界)。而這種“意象”在中國戲曲的舞臺上得到了最完美的展現。例如中國戲曲舞臺上的一張桌子與兩把椅子是萬能的,在屋外, 可作為山嶺、橋梁、城堡……等;在屋里又可作為衙門公案、臥床帳幕、宮廷龍座、或普通桌椅,全憑欣賞者自己賦予它審美特征。同時,桌椅又可將空間距離拉近,做到“天涯咫尺”,給觀眾以無限的想象空間,以達到虛實結合。如果硬要在舞臺上裝一片墻或一扇門,或是亭臺樓閣,那么舞臺空間就有了實際的大小,最大不過百千方尺,這反而是種局限。例如京劇《三岔口》,為傳統短打武生劇目,故事說的是宋朝年間,焦贊因殺死謝金吾而被發配到沙門島,途中住進劉利華店中。任堂惠奉命暗中保護焦贊,也住進此店。夜間,任劉雙方發生誤會,一場惡戰,半夜里烏燈黑火的與店主打到落花流水,后焦贊出面,方解此圍。這是非常著名的一段傳統劇目,在表演中,兩位演員自然是在燈火通明的舞臺上演的,卻要假裝在黑暗中摸索而顯得搏殺有些困難,觀眾則也想象成演員彼此看不見,欣賞著演員們天衣無縫的表演。看似可笑的“自欺欺人”,但是確實中國傳統審美品德體驗的一次完美的呈現。表演過程中對兩位演員是一個很大的考驗,首先他們要給觀眾建立起一個黑暗的意境,還要將這種意境轉化為真實,使觀眾身臨其境,雖然是燈火通明的舞臺,卻叫人感覺漆黑一片。所謂“開門沒有門”“登山不見山”這就是戲曲舞臺藝術的虛擬性,是戲曲藝術賴以獨立存在并形成其審美特性的基礎。在演員表演的啟發下,戲曲觀眾直接參與了藝術創作,這種特殊的審美過程使戲曲產生了特殊的藝術力量,達到了“似真非真”“似有似無”的境地。同時,這種虛擬手法也給演員展示技藝提供了更廣闊的表演空間,讓演員的表演直接成為觀眾的焦點。中國戲曲里,可以把時間、空間作如此抽象的解釋并加以演繹,形成獨特的藝術體系,境界之高,真是無可比擬。
還有戲曲藝術中的臉譜藝術,它也體現出了中國傳統美學特征中的寫意手法,人的喜怒哀樂,都濃縮在這張小小的面皮上,無需旁白,只要看到一張臉譜就可以分辨出角色的性格、品質、身份、特長、相貌等。就如老一輩戲劇家張庚先生說:“臉譜是一種中國戲曲內獨有的、在舞臺演出中使用的化妝造型藝術。從戲劇的角度來講,它是性格化的;從美術的角度來看,它是圖案式的。在漫長的歲月里,戲曲臉譜是隨著戲曲的孕育成熟,逐漸形成,并以譜式的方法相對固定下來?!敝袊鴳蚯械娜宋锴f萬,雖然也都有名有姓,每個人的具體生活情狀也不盡相同,但中國戲曲按照生、旦、凈、末、丑將之歸入其中一類。在大類中,又根據其情狀,將其分入一小類。中國戲曲人物,忠奸分明,貧富分明,智愚分明,其原因是它們都分了類。同一類型的人物,臉譜、服裝、唱腔、表演是一樣的。演員首先要將自己扮演的角色派入一類,然后才可以在這一類中演出個性來。戲曲中的戲劇性,不僅是對與人的行動的最為具體,最為直觀的模仿,也不僅僅是把一個人的內心生活直觀外現,大都通過個人的命運來探索人類的命運。這種體系的建立也反映出中國傳統審美品德的另一個方面,即共性先于個性,普遍性重于特殊性。在具體的作品中,人物的命運都是個性與情景的映襯,因而劇中人物個體的命運常常表現出人類某些共性的本質。正是因為戲劇的這種本質,使戲曲藝術對人的感染,高居于其他藝術品類之上。而夸張的臉譜更是將這種感染力放大,引導欣賞者進入到角色的內心世界。就像中國美術中的寫意手法一樣,中國戲曲用一張張夸張寫意的臉譜描繪出色彩斑斕的故事畫面,讓欣賞者在虛擬和現實之間找到一個很好的平衡點。
作為中國文化的精粹,中國戲曲當然不單單只是以上兩點體現出中國傳統的審美品德,還有唱、念、做、打、身段、唱腔等,無一不顯示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它還具有典型的中國音樂風格——以線性旋律為主,氣韻生動,富于線條美。節奏宣泄突出,粗礦的陽剛之氣和細妙的陰柔之美并存于中。由此可見,中國戲曲在世界戲劇領域里有著審美自己的一套獨特的完整體系。世上沒有任何一種戲劇可與中國戲曲比擬,中國戲曲通過程式化而非生活化的歌、舞、音、美以及夸張、寫意化的化妝、服裝等表現形式,使觀眾形成“舞臺小世界”的特殊的感覺,進而被演員夸張虛擬的程式化表演創造的舞臺形象引進故事情景之中,從而獲得獨特的審美感受。
京劇作為國劇,它所展現出的特征,可以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理念,是中國審美品德的完整詮釋。在海外,無論是西方人還是旅居的華人,當京劇的唱腔響起,就會聯想起中國,這就是中國傳統戲曲的魅力,它最真實地沉淀著我們祖先的喜怒哀樂,沉淀著中國世世代代民間社會的道義和審美選擇。欣賞一出傳統戲曲,等于是站在審美境界的高度上審視中國的傳統文化,所以中國戲曲藝術獨特的審美特征所傳達給觀眾的,代表了中國千百年傳承下來審美品德,它的藝術魅力不會被時代的進步和發展所隔斷。戲劇藝術并不是過時的藝術,它的數以百計的經典劇目和優秀之作,至今仍從思想情感蘊涵和審美品德上給我們啟示和感動。它的精湛的表演藝術仍然以無盡的魅力讓人回味無窮,中國戲曲藝術可以說是千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慢慢品鑒,去感受“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審美境界。
參考文獻:
[1]朱文相.中國戲曲學概論[M].北京:文化美術出版社,2004.
[2]袁靜芳.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3]陳炎.中國審美文化史[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
[4]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