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潮
摘要:當代美術教育關乎到我國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我國的美術教育起步時間較晚,但是在借鑒西方教學理論的基礎上也形成了我國的獨特教育體系,尤其是對國畫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本文主要探究當代美術教育對于中國畫發展的具體影響,從多個方面展開分析,為今后的研究教育工作提供現實參考。
關鍵詞:當代美術教育? ?中國畫? ?發展? ?影響分析
中圖分類號:J20-0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3-0110-02
中國畫作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化的藝術類型,關乎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與人類情感價值,并且在文化的傳承發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以,當代美術教育對于中國畫發展的影響,需要從傳統美術教育與當代美術教育之間的差異性作為切入點,重視教育體系未來的改革,保持中華民族的繪畫藝術能得到可持續發展。
一、當代美術教育對于中國畫發展創作的影響
(一)創作題材方面
中國畫的創作題材體系從傳統中國畫中發展而來,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相對完善的體系,無論是古代繪畫還是現代的研究著作當中,都對中國畫的創作題材進行了總結分析。從廣義上看,創作題材來源于中國畫中描繪的社會生活領域,從現實生活中的某個角度進行提煉加工;狹義上看,中國畫創作題材是對所有繪畫主題相關的內容進行的加工和表現,刻畫社會客觀人物的形象特征等。這是中國畫作品的主要組成因素,是中國畫元素發展的基礎所在,也是對客觀事物的一種主觀評價。
與傳統的中國畫創作題材相比,當代美術教育的體系之下,創作題材也發生了一定的轉變,無論是從理論知識的角度還是從創作模式的角度上看都有了長足進步。社會主義制度為當代美術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并隨著現代文化背景的不斷更新,讓創作內容實現了對傳統內容的升華和改進,新時代也賦予了中國畫題材新的時代意義。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之下,文化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交流,中國畫作品的創作價值卻沒有因此受到影響。當代美術教育的體系之下,中國畫的創作題材也應該及時反映生活現狀,發揮其優點,實現題材個性與時代精神之間的統一。
(二)表現手法方面
表現手法上,在傳統美術教育的時期,中國畫的表現手法與技法上更偏向于工筆、寫意等,也給當代美術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當代美術教育體系下,技法與表現手法不斷地進行創新,西方藝術文化逐漸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也為中國畫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例如創作技法的革新將油畫元素融入了中國畫創作當中,重視顏料的使用,突破了傳統工具與表現手法的約束,開拓出中國畫發展的新局面[1]。但需要注意的問題在于,過于強調形式創新,很可能出現因噎廢食的局面,影響了中國畫的傳統精華元素,這也是今后的研究工作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
(三)創作情感方面
任何藝術作品的創作都離不開情感元素的支持,即創作者通過形象來反映出現實,并從現實中不斷提煉元素。作為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與表達模式,傳統美術教育下更加偏向于正統化、規范化的特征,受到了特殊界定的影響[2]。但當代美術教育下,中國畫創作時的情感模式發生了轉變,無論是傳統題材還是新的創作技法,創作者們都更傾向于通過自身的情感與尋找內心世界的體會,全身心地將其表現在藝術作品之中,從而實現對客觀事物的一種觀察和提煉,最終創作的作品也能更好地具備真情實感,不影響中國畫傳統特征的前提下具備新時代的氣息。
二、當代美術教育下中國畫的發展方向
當代美術教育的基本理念,并不是單純地對西方文化完全接受,也不是沿著中國傳統軌跡任其自然發展。相反,是中國傳統元素與先進的文化進行的融合,從個體中體現出創造性思維,并實現其價值。所以我們也應該明確當代美術教育體系下中國畫的發展方向,對其發展道路進行進一步思考。
(一)體現形式與語言的表現力
形式與語言即對人的能力、情感等的一種表現形式。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我們也逐漸意識到形式語言的表達直接影響到作品的內涵,缺乏形式,作品就無法表現其內容,情感也無法體現。中國畫繪畫形式中也非常重視形式語言的構成、色彩、造型,多維度地進行了探究和分析。例如東晉顧愷之在《論畫·孫武》中就已經提到了“置陳布勢”的構圖原則,體現的是如何經營畫面的布局,并強調將構圖與構思進行聯系,在中國畫的創作過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當代美術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構圖形式的創新需要符合自然社會的發展規律,以此為基礎進行創作,以描寫對象的需求為基本內涵,避免帶著濃厚的主觀感情色彩去盲目地使用某種透視方法等。
文化全球化的趨勢之下,中國傳統元素與西方構圖模式的融合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畫的繪畫造型方面,也離不開從點到線、從線到面的過程。準確有力的造型特征,也是中國畫的傳統特征,更好地表現事物的質感,體現出美學的特征與美學原則。相比于西洋畫的鮮明色彩對比,中國畫的發展應該明確色彩主旋律,在符合審美習慣的基礎上體現出形式語言的表現力,既不能照搬西方體系,也不能一味堅持傳統思想內容。
(二)創造性思維理念的體現
當代美術教育下,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不能拘泥于傳統技法,需要在此基礎上體現出創造性的思維理念。對于作畫這一門藝術來說,創造是不可或缺的元素,需要在創造中體現出個性。不同的作者會賦予作品不同的內涵與情感元素,而人類個性的差異也會導致他們對客觀事物的描繪方式產生差異,不同人會有著不同的感受[3]。另一方面,情感判斷不受時間、空間、客觀事物的變化現實,從作品之中可以看出其中所蘊含的靈性。例如從自然現象中,我們便可以掌握到四季交替的變化、動植物的生長、環境差異等。對于現代中國畫的創作與發展來說,需要在掌握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在實踐過程中避免走彎路,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創新,提升繪畫學習的高度,不偏離藝術發展方向,實現創造性的中國畫創作。
(三)審美意象的改變
審美意象的概念最早出現于南朝,并注重外物形象與情感的融合,從而形成審美意象,從想象力與實際生活的客觀規律入手,對其中的內容進行加工提煉,更好地體現在作品之上。實際上,當代美術教育的發展也讓審美意象的發展變得不受現實影響,如果能合理掌握中國畫的審美特征,也能從美學的角度對創作進行指導,進行全方位、深層次的描述。中國畫的綜合性體現在兩個層面上,首先,無論是作品中的山水、人物等,都體現了藝術的多元化特征,從作品的表現技法上體現了審美意象的表現力。另一方面,中國畫作品實現了空間、時間、聽覺、視覺等多各方面的融合,豐富了觀者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感受。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潘天壽的荷等,雖然在題材類型上有所區別,但在審美意象上都具有綜合性。所以,審美意象的改變也是當代美術教育下中國畫發展的新思路,重視自主創新的重要性。
(四)傳統文化的揚棄
中國畫的未來發展中需要考慮到對傳統文化的借鑒與吸收,但也需要對一些“糟粕”的內容進行去除,才能更好地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發展。當代美術教育更加偏向于西方美術與藝術文化的研究,在課程體系當中,速寫、素描等內容所占比例較大,在美術專業課上也具有明顯優勢。傳統中國畫雖然能夠在現代美術教育體系中有所體現,但從其創作與教學的特征來看,都是建立在西方美術的基礎之上,中國畫的“西化”情況普遍存在,這也讓中國畫失去了其傳統的筆墨色彩與審美情趣,出現了文化斷層,不利于美術文化的傳承[5]。所以,我們應該明確當代美術教育對于西方藝術文化的借鑒與吸收是必然的,但傳統文化也應該融入其中,缺乏民族獨立性的作品會失去其本身的存在價值。中國畫未來的發展方向也需要符合時代的發展規律,揚長避短,從有益因素入手,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創造體系。
三、結語
當代美術教育對于中國畫的影響體現在多個方面、多個方次,不僅影響到創作,還影響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傳統美術教育和當代美術教育的理論基礎有所差異,理論基礎的不同也會導致發展過程中出現各類矛盾。本文從中國畫的內涵入手,進行了多層次的分析,明確中國畫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吸收傳統和現代有利元素的基礎上,實現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合。
參考文獻:
[1]王雷.中國繪畫風格史中的兩次變局與畫境轉換——兼談美術教育中的文化結構培育體系之構建[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2):94-97.
[2]王嚴.淺析民間美術的色彩和造型特點及其對當代油畫創作的影響[J].美術教育研究,2014,(16):21-22.
[3]俸金彪.淺析中國當代繪畫中的功利性現象對藝術教育的影響[J].美術大觀,2013,(0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