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長生
摘 要:管理會計是企業的戰略、業務、財務一體化的有效工具。管理會計的最終目的落腳于經濟效益,而經濟效益的直觀體現來源于財務數據,財務數據是基于會計基本假設反映于財務報告中。
關鍵詞:管理會計;會計假設;假設應用
管理會計,又稱“內部報告會計”,是從傳統會計系統分離出來的一個會計分支,與財務會計并列。管理會計著重為支持企業經營決策,改善企業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經營效益,發現企業發展機會等提供服務。管理會計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需要依托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及其未來發展目標,分析企業現狀,發現企業存在的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根據企業的發展目標,分析內外部環境,企業自身的優劣勢,制定企業針對目標的發展戰略。管理會計目標的內涵是“在向資源提供者反映資源受托管理情況的基礎上,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進而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生產經濟效果和經濟效益”,是企業的戰略、業務、財務一體化的有效工具。
管理會計的最終目的落腳于經濟效益,而經濟效益的直觀體現來源于財務數據,財務數據是基于會計基本假設反映于財務報告中。本文將就會計基本假設在管理會計中的應用作出淺顯地分析論述。
我國會計基本假設包括四項內容:會計主體、會計分期、持續經營、貨幣計量。管理會計應用過程中,為更好地為企業的經營決策等提供服務,會計基本假設的四項內容將根據實際需要的不同在管理分析及管理方案中體現不同的應用重點和應用價值。
一、會計主體假設在管理會計中的主要應用
財務會計中的會計主體一般是指會計工作服務的特定單位,是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空間范圍。會計核算和財務報告的編制應當集中于反映特定對象的活動,并將其與其他經濟實體區別開來,才能實現財務報告的目標。會計基本假設中界定了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空間范圍的是會計主體。
管理會計應用中同樣也存在報告主體假設,只是,管理會計中的報告主體因管理目的不同而不同,同一會計主體可能因不同的管理報告目的出現在不同的管理會計應用中。管理會計的報告主體可能是一個獨立的法人企業,也可能是獨立的非法人單位,還有可能是單位中的一個項目組織,甚至有可能是一項行為活動等。因而,針對不同的管理目的,管理會計應用中會出現將不同的會計主體進行合并或者拆分,重新組合后確認為管理會計報告主體,從而打破了財務會計報告主體中對于會計主體的假設。
管理會計應用依托于財務會計假設中的會計主體假設,但又不局限于會計主體假設,管理會計報告依據企業發展戰略及組織架構的管理模式,將企業集團內的會計主體進行拆分或合并后建立管理會計中的報告主體。管理會計中的報告主體數據基于被合并或拆分的會計主體,根據管理模式的不同對財務會計主體數據進行修訂或重算,進而編制出基于管理目的需要的管理會計報告。
管理會計報告中的數據大部分確認的方法與過程與財務會計報告相同或相似,但也存在部分數據的確認與財務會計報告不一致,其確認需要將數據還原至原財務會計主體中確認后計入管理會計報告中。例如,一項管理會計報告中涉及的所得稅稅金,項目收益計算過程中產生的收益可能是基于管理目的計算生成,但其所得稅的計算因納稅主體非管理報告主體,從而需將產生上述收益的收入、成本、費用等還原至納稅主體測算后計入項目管理報告數據中。
綜上所述,會計主體假設在管理會計應用中主要提供支持、服務作用。
二、持續經營假設在管理會計中的主要應用
持續經營假設,是指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將無期限持續下去,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不會倒閉進行結算。在持續經營前提下,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以企業持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為前提。企業是否持續經營,在會計原則、會計方法的選擇上有很大差別。一般情況下。應當假定企業將會按照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明確這個基本假設,就意味著會計主體將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資產,按照既定的合約條件清償債務,會計入員就可以在此基礎上選擇會計原則和會計方法。
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管理會計應用同樣需要以持續經營為假設條件,但其與財務會計的持續經營略有區別,財務會計中的持續經營主要假設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將無期限持續下去,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不會倒閉進行結算。而管理會計應用中可能更多的根據管理目的將持續經營測算的期限局限于某一具體期間,例如五年、十年、十五年等。管理會計報告可能更多的測算或分析一定時期內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財務數據以體現經營實際或項目可行性。但其測算分析期間的數據依據仍基于財務會計持續經營假設的前提下產生的數據。
因而,在正常經營情況下,持續經營假設在管理會計中應用與財務會計中的應用基本一致。二者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相輔相成,相互作用。
持續經營假設的例外,管理會計依托于財務會計的持續經營假設產生的數據對生產經營進行分析、測算,得出有助于經營決策的管理會計報告,財務會計通過管理會計報告中對數據及經營的分析,發現財務核算過程中的問題,對應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方案。如管理會計基于持續經營假設進行分析的過程中,發現基于非持續經營假設更合理,則需進一步判斷生產經營活動是否繼續采用持續經營假設。若放棄持續經營假設,將使股東產生更大的結余權益,企業可以通過考慮結束生產經營活動,保留股東的最大收益。
三、會計分期假設在管理會計中的主要應用
會計分期假設,是指將一個企業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一個個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會計分期的目的,在于通過會計期間的劃分,將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成連續、相等的期間,據以結算盈虧,按期編報財務報告,從而及時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有關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信息。
在會計分期假設下,企業應當劃分會計期間,分期結算賬目和編制財務報告。會計期間通常分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個完整的會計年度的報告期問。明確會計分期假設意義重大。由于會計分期,才產生了當期與以前期間、以后期間的差別。才使不同類型的會計主體有了記賬的基準,進而出現了折舊、攤銷等會計處理方法。
管理會計應用中對會計分期假設的應用可大致分為兩類情況。第一類,按照財務會計的會計分期進行常規的經營管理分析,因存在會計分期,進而產生同期對比、與上期對比等管理分析報告。第二類,不按照固定的財務分期進行分期,而根據管理需要確定具體的管理分期。例如,企業對外進行投資,在對投資收益進行測算的過程中,可能存在按照某一區間年限進行整體測算分析,進而對會計分期進行了擴大應用,使其與財務會計分期產生一定的差異。
管理會計的數據來源基于財務會計分期假設計算得出的數據,管理會計根據需要選擇一定的會計期間進行匯總分析、評估、判斷進而提供決策依據。會計分期有助于管理會計應用更好地發揮可比性,可分析性和時效性。
四、貨幣計量假設在管理會計中的主要應用
貨幣計量假設是指企業在會計核算中要以貨幣為統一的主要的計量單位,記錄和反映企業生產經營過程和經營成果。在會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過程中之所以選擇貨幣為基礎進行計量,是由貨幣的本身屬性決定的。利用通用的貨幣計量單位進行全部的計量活動,計量結果可以相加、相減、相乘、相除,從而得到會計報告,并能夠對其做進一步地分析。
管理會計應用中,既包含非貨幣性資源價值管理,例如自創商譽、客戶滿意度、市場占有率等,也包括貨幣性資源價值管理,例如貨幣資金、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其中,貨幣性資源價值管理依托于貨幣計量假設確認其實際價值。而某些非貨幣性資源價值在日常情況下無法通過貨幣計量假設進行確認。但在一定的條件下,非貨幣性資源價值可以通過貨幣計量體現其價值,在此情況下,非貨幣性資源價值同樣適用于貨幣計量假設。
貨幣計量假設是管理會計應用過程中的主要價值管理依據,其在整體上體現了管理帶來的經濟效益,通過對企業資源貨幣化計量管理,有助于企業與競爭對手進行比較,發現自己與競爭對手的差異,有助于企業衡量自己在整個行業的地位,有助于量化自己擁有或控制得資源,反映自身的經營實力,進而有助于作出正確的經營決策。
五、結語
總之,會計假設在管理會計應用過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會計假設為管理會計應用提供支持,為管理會計應用持續擴展,管理會計理論應用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帆.我國管理會計的應用現狀及其發展分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6(26).
[2]諸波,李余.基于價值創造的企業管理會計應用體系構建與實施[J].會計研究,2017(06).
[3]王欣.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有機融合與創新發展[J].財經界:學術版,2016(11).
[4]楊力.論財務會計、管理會計、成本會計與財務管理的分解與整合[J].財經界:學術版,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