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
我錯了。緬甸教育了我。
來到仰光的各國觀光客,仰頭看著陽光下金光閃閃的大金寺,都在贊嘆那七噸黃金打造出來的佛塔。
我這種人,站在距離群眾遠遠的角落,看著那工藝驚人之美,心里的念頭卻是:
是啊,七噸黃金塔,路有凍死骨……
然后離開了仰光,到蒲甘去看古寺。萬座古寺舊塔頹廟,在一望無際的荒地荊棘中,和日出日落同一個亙古的心跳。無言的美,深沉。
然后就看見了在西方的教堂、東方的寺廟里從未見過的景象:
那衣衫襤褸的、那赤腳行走的、那形容枯槁的、那赤身勞動的、那滿面灰塵的人,當荊棘地上的陽光曬得令人全身發燙的時候,都涌進了寺廟;不論是廢墟或是圣殿,赤腳的疲倦的人,在偉大的寺廟里隨便找到一個陰涼角落就躺下,睡了。
沒有人對全身一無所有的他說,這里不能睡,請走開。沒有人說,你衣不蔽體,不可以。沒有人說,請戴上圍巾遮蓋你裸露的肩膀。沒有人說,請繳門票。沒有人說,這有礙觀瞻……
我第一次看到,寺廟就是我家——不論是釋迦牟尼的蓮座旁,古老的佛陀壁畫下,或是經聲繚繞的大殿上,人們走進來就像走進自己的臥房和客廳,自在從容、旁若無人地行走坐臥。
如此“卑微”的庶民,在如此“神圣”“崇高”“偉大”的建筑中,如此融為一體,我不曾見過。
這世界所有的“偉大”,都是為了使你自覺卑微而匍匐在地,這是統治美學的規律。但是在緬甸,偉大竟然和卑微擁抱,我震驚。
我認識到自己的偏見:如果七噸黃金打造的是一個所有疲憊、赤腳、衣不蔽體的子民都可以躺下休息的陰涼之處,那我真的錯了。
這個古國,還有更多我們不理解的深沉內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