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個演員,后來跨界做了設計師,她說:“現生到了最舒適的年齡。一邊做自己喜歡的事,一邊陽孩子家人一起成長,不急不緩。”
劉孜,中國大陸女演員,設計師,1997年北電影學院表演系本科畢業,2009年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碩士畢業。2007年出任綠色形象大使,初涉家居設計界,2008年創立“空享生活”設計工作室。2010年6月出任中國扶貧基金協會愛心大使,連續四年擔任清華大學《國際創意營》特邀導師做“特殊材料的運用”主題演講。2015年創立個人設計家居品牌Zi。2018年,受邀出席巴黎M&O時尚家居設計展,獲得陳設中國晶麒麟獎生活藝術家獎。
戲里戲外的真實人生
作為演員的劉孜或許是幸運的,她演繹過各種各樣的角色,戲路卻從未被定型。無論是《曼谷雨季》里涉世未深的“純清少女”,《我這一輩子》中敢愛敢恨“前妻”,08版《西游記》中美艷個性的“鐵扇公主”,《上海女子圖鑒》中的職場女強人、還是《等風來》中那位戲份不多、僅用幾句話卻能直指人心的犀利雜志主編……不管是主演或是配角,她所扮演的每—個角色都讓人印象深刻。她知道,不管多大的角色,要打動觀眾,首先要打動自己。近幾年,劇中角色能否打動自己,已經成為劉孜是否接演劇本的—個標準。因而一路走來,她始終保持著追隨內心、自然呈現真實自己的生活態度。劉孜說:“成為好演員意味著你必須十分感性,時刻保持敏感,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去捕捉到別人未曾捕捉的細節,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內心,向觀眾呈現出更符合角色的情感表達。”而“入戲”意味著以第一視角去找尋角色的狀態、語言以及思考的方式,用所有生活中展現出來的西街來堆砌角色,感悟角色的內在人生,這也是劉孜所認為的“好演員”標準之一。對她來說,盡管演員這條路像是冥冥之中早有安排,在—些重要節點都有著偶然和運氣的因素使她獲得成功,但在她微笑的背后,骨子所里隱藏的堅韌和不懈的努力才是她走向成功的支點。
和做演員—樣,作為母親的劉孜,知道真實和自然的狀態對孩子有多重要。從孩子Nemo出生開始,劉孜就一直在學習如何做好母親。她學會放慢腳步步,享受生活的歲月靜好。用她的話說:“現在到了最舒適的年齡。—邊做自己喜歡的事,—邊和孩子家人—起成長。”經歷了所有母親都會遇到的焦慮和緊張之后,劉孜喜歡用平等的方式與孩子相處。為了讓孩子可以更多地親近大自然,劉孜還在家附近養了雞和羊,會種些蔬菜。平時會跟小朋友來這里撿雞蛋、喂羊。這種與泥土、與動物接觸的過程也是生活中的—種調劑和點綴。
本能的、意外的愛
劉孜與設計結緣,源自她對生活的熱愛與洞見。劉孜的父親熱愛藝術、喜歡畫畫,母親的最大愛好是裝飾家居,家里的物件是永遠干凈整潔的分類擺放。興許是家庭影響,從小喜歡繪畫的她就一直愛畫備式的房屋。她對“家”這個概念有著—種近似于迷戀的執著,婚后的劉孜第一件大事就是把家重新改裝翻新,沒想到這—件大多數人覺得勞神費力的事,卻讓她感受到了快樂,并因此而開啟了她的設計人生。她發現,她對設計有一種本能的愛,她喜歡這種與自己獨處的表達,這種表達也可以緩解她做演員時的焦慮,平衡她的工作與生活。
劉孜對中國原創設計的未來充滿期待,“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并支持原創設計,中國原設計的土壤也已經存在,以后會有更多的設計師品牌走出國門,讓世界看到中國的更多創新與可能性。”將中國的潮流文化讓世界看到,讓中國的原創設計得到世界的尊重,這是劉孜的初心,也是她堅持做設計的理由。每—個角色里,劉孜都在真實地做自己,懂得在辛苦與忙碌中調試出—份寧靜,在生活的取含中收放自如。
對話劉孜
問:你個人喜歡什么風格的家居設計?
“不同的風格都有自己的魅力和精神,就像不同演員的表演—樣,都可以打動人。我個人比較喜歡偏簡約—些的沒計,會讓我更讀的懂一點。”
問:你的家都是你自己設計的,當時是什么想法?
“哪間房子是住了—段時間之后,我覺得在功能上還可以有提升的空間。在風格上也會做—些調整,以前總是為了簡約而簡約,后來發現生活中很多細節不是非黑即白,中間那些過度也應該去體會它的美感,不同的年齡階段,閱歷不—樣,感受也就不—樣。所以就想要去做一些適合現在生活狀態的調整,想要親手去打造。”
問:為什么客廳不擺電視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我覺得電視在客廳會打擾我,因為那是一個跟人聊天的地方,聊天的時候大家應該彼此去傾聽對方說的話。現在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真實的交流越來越少,所以我覺得還算需要去刻意的制造這樣一個環境,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真實情感交流。”
問:對家居的功能設計你有什么獨到的見解?
“這是因人而異的,愛美的人衣帽間會大一些,愛做飯的人廚房就會多—些設計。人是主體,所謂的功能,就是按照習慣來設計。其實,每個人都應該先照顧自己的感受,先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然后再去找跟自己匹配的設計風格和設計師,如果一味地交給設計師,最后就會兩敗俱傷,因為這是關于自己的家,要在這里住很長時間,需要花心思了解自己的需求。關于功能、生活習慣、審美風格等方方面面都需要做—些功課,再跟設計師多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