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兒

1999年元月,陳果和妻子回元頂村看望父母,冬日的暖陽照耀著小山村,元頂山上云霧繚繞,鳥兒歡唱。然而另外一幅場景卻闖入了眼簾:田里,一位六旬老人正忙農活,兩個孫子,大的約6歲,小的約4歲,在一旁玩耍。弟弟玩累了,躺在田埂上睡著了,滿頭大汗的老人脫下自己的外衣,蓋在小孫子身上,嘆口氣繼續干活……
回城后,陳果久久忘不了田間的那一幕。過了兩個月,陳果和妻子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放棄城里的生意,回老家自費辦學。隨后,夫妻倆將老家的堂屋改造成教室,院壩用作操場,請木匠做黑板,加工桌椅板凳,置辦教學用品,開辦了一所家庭式私立學堂。與此同時,夫妻倆將做生意存下的幾萬元錢也全都花完了。1999年秋季第一次招生,幼兒園和一年級就接收了七十多名學生,哥嫂外出務工,也將兩個侄兒托付給他們。
2002年春季開學時,村民楊清科找到陳果:“我兒子和兒媳都外出打工,孫子到了該讀書的年齡了,家離學校太遠,來回要走兩三個小時,我想把孩子寄住在你家。平時我幫你干些農活,算老叔求你了!”陳果不好推辭,便答應下來。這個消息一傳開,一些親友紛紛將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送過來,短短一個月,住進他家的就有13個孩子。
學生離家遠,有時候就在陳果家借住,為此夫妻倆干脆騰出兩間屋子免費給學生住,慢慢地,一些孩子開始了寄住生活。2005年,陳果夫婦轉入公辦元頂村小學代課。和他們一同轉入元頂村小學的,還有在學堂就讀的幾十名學生。2007年,學校同意留守孩子們住進學校,與此同時,留守孩子的數量也在逐漸增多,最多的時候,一個學期共來了七十多個留守娃娃。在學校教學樓內有一間十多平方米的宿舍,這就是陳果和張蓉夫妻倆的家。屋里有兩張床,一大一小擠占了大部分空間。陳果說,小床是給小一點的孩子們準備的,因為小一點的孩子不會睡覺,容易受寒感冒和尿床,所以小一點的幾個孩子都和他們夫妻住一起,方便每晚照看。
從做飯、洗衣、喂飯到輔導作業、開展活動,教導孩子們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爹媽該干的活,陳果夫婦全包了。楊清科的孫子就一直寄住在陳果家,這一住就是好幾年,直到孩子上三年級,每次提起陳果夫婦,老人就眼睛濕潤地豎起大拇指。“有陳果、張蓉兩位老師照顧孩子,我們在外打工的家長真的放心。”鄧淇、鄧莉姐弟倆的媽媽說。
夫妻倆既當老師又做爹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每天的生活節奏比大城市的白領還要緊張充實:早上五點半準時起床,給孩子們做好早飯、穿衣梳頭、整理床鋪,緊接著就要上課、安排課外活動,趁孩子們午睡的時候抓緊備課。下午放學后,除了輔導作業、做晚飯,還要幫助孩子們與各自的父母視頻聊天,增加他們的親情,一直忙到晚上12點才能睡覺,夜里,還要叫醒年紀小的孩子起床尿尿。
一天夜里,一個9歲的孩子突發急性中耳炎,村衛生所條件簡陋、無法應對,夫妻倆只好一個人騎摩托車、一個人抱著孩子,走了近兩個小時的山路帶孩子到鄉中心醫院治療。等凌晨時分回家時,發現自己5歲的小女兒躺在凳子上睡著了,一摸女兒的身體,全身滾燙,夫妻倆這才知道孩子發燒了……
18年來,他們共送走了8屆畢業生,照料了756個留守孩子。
曾有人記錄過陳果夫婦的一天——
就著窗外晨光,陳果夫婦二人,躡手躡腳穿好衣服下了樓,走進廚房燒火洗菜,輕輕搬動著鍋碗瓢盆,開始給孩子們準備早餐。
剛下過雨的大山里天氣有些微涼。和往常一樣,學校里的老師和同學們在操場上舉行了升國旗儀式。12點58分,孩子們在教室午休,陳果、張蓉夫婦回到二樓辦公室,把備課本當做枕頭,趴在桌上午睡。13點14分,短暫的休息之后,陳果直起了身子,伸出右手按摩了幾下自己的肩膀,開始著手寫教案。隨后,張蓉也醒了,拿過一摞數學作業批改起來。村小里的孩子都是幼兒園到三年級的小朋友,張蓉每天除了上課教學,還要關心年幼小朋友的生活起居。
午飯后,幼兒園的小朋友們在張蓉的看管下,趴在課桌上小憩。在學校里,常年有五十多名長期留守的孩子和老師們一起學習生活。15點40分,張蓉到孩子們的宿舍里,把一床床棉被抱出來曬,“曬得暖和和軟綿綿的,孩子們睡覺蓋得更舒服”張蓉笑著說。
21點37分,洗完臉以后,幾個孩子纏著張蓉要聽故事。張蓉摟著他們,“從前有個人見人愛的小姑娘,喜歡戴著外婆送給她的一頂紅色天鵝絨的帽子……”不知過了多久,孩子們都睡著了,張蓉把他們一個個抱上床,脫下衣服鞋襪,給他們蓋好被子,又把三間宿舍的幾十個孩子挨個看一遍,才放心地下樓打掃教室衛生。等到忙完了,月光靜靜灑在地上,周圍只剩下“吱吱”的蟋蟀聲。再看表,已經是深夜23點42分……
然而這只是平日,周末才是夫妻倆最忙的時候,不僅要將幾十個孩子的衣服、鞋子清洗干凈,還得組織孩子們洗澡、洗頭,打理個人衛生,當然還得準備豐盛的飯菜給孩子們打牙祭……
雖然照顧這么多孩子很辛苦,但夫妻倆總是歡歡喜喜,因為每當聽到孩子們叫他們“果爸和張媽”的時候,都會由衷感到幸福,因為他們見證了這些小家伙的成長,收獲了這么大的一個溫馨家庭。
如今,從這里走出去的孩子,有的讀完高中、大學,還有的已經參加工作。每當他們回來看望陳果和張蓉,叫一聲“果爸、張媽”,就是夫妻倆最快樂的時候。張蓉的手機上一直保留著一條短信,那是一個自幼失去父親、在陳果和張蓉家生活了10年的孩子發來的,短信上說:“感謝老師把我們養大,教會我們怎么做人,在我的心里,除了親生母親,你們就是我最親的親人,能當你們的孩子,我感到無比幸福。”每次夫妻倆讀著短信,都會悄悄抹去眼角的淚花。
從辦家庭式學堂到轉正成為元頂村小學教師,夫妻倆的收入一直不高。然而,清貧的生活并沒有動搖他們的堅守。有人高薪聘請陳果改行,被他婉言謝絕,他說:這些孩子離不開他們。2017年“五一”長假,在成都讀書的小淇和在飯店工作的金濤,回來看望他們,見果爸和張媽太辛苦,硬是不許他們進廚房,主動為留守兒童之家的弟弟妹妹做飯菜,特意讓“爸媽”品嘗他們的手藝,吃著孩子們做的飯菜,陳果夫妻無比幸福!
元頂村小學已經收到贈送的電腦、電話、電視機,以及大量體育器材和圖書,學校教學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孩子們的宿舍有了衣柜,還換了漂亮的新床,學校建起了蓄水池、浴室,還裝上了太陽能熱水器,孩子們從此用水更加方便。
學校門口的松樹,是陳果夫妻二人剛來學校時種下的。如今,已經長到近20米高,筆直的樹干參天而上,樹上掛滿了松果。陳果站在校門口,望著這棵樹,輕聲而堅定地說:“我們一定傾盡所能,像培育這棵樹一樣,把孩子們培養成有用之才。”
夫婦先后被評為“感動巴中·2012年度人物”;2015年“川東北片區師德楷模”,2015年全國首屆“馬云鄉村教師獎”;2016年“感動南江年度人物”“全國最美家庭”。
夜深人靜時,夫妻倆看著那些孩子熟睡的小臉,總是滿足和幸福,他們整整18年的時間,做了影響自己和孩子們一生的事情,讓孩子們快樂而富有光彩地綻放,也讓自己年邁的時候想起來就微笑。
責編/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