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黛

帶著孩子們回娘家,得知一個鄰居家10歲的孩子去河里游泳,溺水而亡。
因為熟識,又是和我家女兒相仿,聽見這事心里挺難過的。為此,學會游泳也成了我給女兒規定的暑假任務之一。
女兒怕水,所以我們很少帶她去水上樂園之類的,即使偶爾和小朋友一起去水上樂園,她都是坐在水池邊觀望,或者是僅僅用手撩一撩,用腳踢一踢水。
但是,這一次不同,越怕越要克服,關鍵時候可以保命。抱著這樣的想法,我報好了游泳班,買齊了游泳裝備,才告訴她學習游泳的事。她自然不樂意,但看到我態度堅決,她生氣地說:“到底是我學游泳,還是你學游泳,你為什么不問問我?”
我在心里仰天三聲笑,這不是開玩笑嗎?跟你商量你能同意嗎?當媽這么久,這一點智商還是有的,所以先斬后奏這種魄力必須要有的。
去了游泳班,第一節是理論課,女兒回來沒有什么情緒。可第二天下水了,她的抵觸情緒就上來了,無論老師怎么勸說,她就是站在岸上,我在旁邊著急,不停地催促,她低著頭,一副刀槍不入的樣子。
于是,第一天下水漂浮的課程,她是全程站在游泳池邊一個小時。
第三天的游泳課,她和爸爸商量,讓爸爸送她去,想著昨天被氣到內傷,換她爸去送倒也是挺合適。可是,當他們出門半個小時,我想這事有蹊蹺,還是冒著高溫,騎著電動車帶著二寶去觀望一下。
女兒穿著漂亮的泳衣站在水池邊,她的老父親蹲著她面前,像一個謙恭的大臣。我忍著怒火走過去,屏住氣問:“你到底下不下水?”
女兒看著我,驕傲地抬起頭,像是視死如歸的英雄。我伸出手就把她推了下去,她在水里撲打撲打,教練很快游了過來,而我極速把浮板扔下去……
當時,老公的臉都變了,我明白他的一顆慈父的心,可是,我這個嚴母也有自己的做事原則:只要學會游泳,惡人我愿意當。
可我低估了我10歲女兒的智商。過了幾天,她開始勸說我學游泳,說教練說了,游泳不僅可以減肥,而且對頸椎特別好。
肥胖和頸椎病是我最痛恨的兩件事。
她像是一個小母親一樣,孜孜不倦地勸說我,甚至,在和她爸逛超市的時候,把我的泳衣都給買好了。
說實話,對水我也是恐懼的。可當媽得給孩子做榜樣。自從學游泳,整天也不餓了,喝水就喝飽了。
一肚子的苦水,也沒法說出口。真的是當媽的被孩子“拍”死在游泳池,我現在完全體會到女兒那一顆忐忑的心。
在一個風高月黑的晚上,女兒遞給我一支雪糕,聲音如二月的春風,說:“媽媽,你害怕水,又去學游泳,你真的好棒。”
一句話說得我差點老淚縱橫,這種被理解的滋味太甜美了。
我沉浸在這種母女情深的感覺中無法自拔,女兒話鋒急轉:“所以媽媽,你知道我當初為什么不愿意學游泳了吧?”
那一刻,回想起之前的我,真覺得陌生,當下我抱著女兒跟她解釋了為什么我要強迫她學習游泳,可謂是一把辛酸淚。可后來,女兒還是說:“你不理解我。”
這一次的“秉燭夜談”,女兒說了很多。
她做事慢吞吞,各種磨蹭,于是,我搖身一變“監工”,在后面不停地催促;作業錯了,我恨鐵不成鋼地問“這么容易也能錯?”弟弟看動畫片,她也跟著看得忘乎所以,我就各種冷嘲熱諷。考試前,她一副淡定的模樣,現在想起來我都著急……
正當我想反駁女兒的時候,腦海里突然想起了我媽常常說的幾個字——你小時候也這樣。
搜腸刮肚地想,腦子里像放電影一樣:
早上起床,爸爸埋怨我起晚了,收拾書包的速度太慢。被啰嗦煩了,我氣得不吃早飯,背著書包就走了;
中午放學回來,我吃飯喜歡一邊吃一邊說學校的事,這勢必耽誤吃飯的進度,于是也會被罵。媽媽耳提面命吃飯別說話也沒用,很多次都發生了我的飯碗被端走的事;
放學了,和同學一起走,一邊走一邊玩,到家差不多都是吃飯的點了。作業常常是吃完飯,點著燈寫。于是,又招來一頓啰嗦,整天就知道玩,放學不回家寫作業;
不想帶弟弟玩,和小伙伴拼命甩開他,導致我弟有一次差點丟掉……
原來,我小時候也是一個愛磨蹭、貪玩、不懂得照顧弟弟的小孩。為什么自己吃的苦,又讓孩子去吃一遍呢?
高二文理分科,秉承“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論,我被我爸逼進了理科班。于是,噩夢也就開始了,成績一落千丈,老師講的課就是天方夜譚,高考失利,復讀再失利,被迫進了一所三流大學。
這和為了避免“溺死”的危險,讓女兒學游泳有什么區別。
我把自己變成了當初最討厭的那一類父母。這幾天追《陪讀媽媽》,劇中的丁一一為了讓媽媽“知難”,用同理心去看待自己有多辛苦,他弄了一個英文劇本,讓媽媽配合自己,謊稱這是自己的作業。
劇中丁一一的媽媽李娜,堂堂一個公司的董事長,為了幾個單詞抓耳撓腮,接近崩潰的畫面,真的讓我心疼。可我卻聽見了旁邊女兒的笑聲。
為什么有代溝,為什么我們互不體諒?因為我們為人父母的沒有同理心。
我們常常會說:“別哭了”“趕緊去收拾”“你怎么就是不聽話”“如果我是你,我就不會這樣”,這樣把一張張的標簽貼在孩子身上。而且,還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為了改變自己,我和女兒玩了一個互換角色的游戲。在兩個小之內,她當“媽媽”,我當“女兒”。
我拿手機刷朋友圈,她過來就奪走了,一臉鄙夷地說:“眼睛還要不要了?頸椎不疼了?”
女兒惟妙惟肖的樣子,真的是戲精附身。
過了一會,我躺在沙發上,隨手拿了一本書,剛看幾個字,女兒又來了。
把書拿走了不說,聲嘶力竭地喊著:“這樣看書對眼睛好嗎?”
手機被沒收了,書也被拿走了,百無聊賴地打開了電視,推薦劇目是《向往的生活》,據說這里黃小廚燒菜不錯,就跟著學幾道吧。
這節目實在是笑點多,剛開場不一會,笑點低的我眼淚幾度都要奔了出來。聞見笑聲的女兒出來了,“吧嗒”一聲把電視關了,一臉嚴肅地說:“整天看這些沒有營養的電視節目,你應該多看看《動物世界》《走遍中國》。”
丫頭這個“媽媽”管起孩子來,的確是夠稱職。不能只有要求,沒有付出。我提出她需要去做家務,比如,我平時洗衣服和拖地,做飯暫時免了。
想想剛才行使權利的“爽”,她默默答應了。面對一家四口的衣服,她待在衛生間吭哧吭哧洗了半個小時,衣服沒有洗完,自己身上的衣服全濕了。
老公帶兒子從外面回來,看著臟兮兮的地板問:“地還沒有拖呢?”
我點點頭說,現在我是“女兒”,你“老婆”正在洗衣服。
聽完這話,丫頭沮喪地從衛生間走出來說:“媽媽,我們還是換過來吧,你還是媽媽,我還是女兒。”
但是,我知道角色再次還原的時候,我們的內心都有了變化,因為感受到了她被“控制”的無奈,我會更多地站在她的角度上,理解她,接納她。而女兒也會體諒我的辛苦,就如她所說:“媽媽,我們好像都不容易。”
一句話道出各自的辛酸,正所謂“蒼天不曾饒過誰”,既然是這樣,就讓我們各司其責,在一個屋檐下,用更多的愛和耐心,去接納和包容對方,父母多蹲下來和孩子說話。無言的愛,也許更會喚起孩子內心的柔軟。
最好的親情,不是你的命是我給的,所以我必須要負責,而是,因為我給了你命,所以才會去理解你。
責編/昕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