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強 徐宏
(1.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六采油廠;2.大慶油田工程有限公司)
將控制命令上移至上位機,應用PLC采集流量計的計量底數,通過組態軟件對累計注入量按照注入方案要求進行邏輯運算。即:用當前累計注入量減去上一調控周期記錄累計注入量,得出這一調控周期的實際注入量,再對比實際注入量與方案配注,得出這一調控周期的誤差量,將誤差量與方案配注相加,得出下一調控周期的設定值,應用PLC繼續進行下端調控[1-2]。
在某區4座試驗注入站運行過程中出現上位機卡堵、死機的情況,導致控制程序不能正常運行,造成調控誤差相互累加,影響自動調控。針對上述問題,重新對上位機系統進行配置,將C盤空間擴容,刪除非控制系統所需的軟件應用或將其安裝在其他磁盤下。同時,擴展RAM內存大小,為上位機的硬件配置提供足夠的冗余度。在提高硬件配置的同時,修改實驗室程序測驗,通過現場調試,優化自動控制程序與原自控系統的兼容性及簡化運算方法等,從軟件程序角度解決上位機運行卡堵及調控誤差的問題[3]。
應用自動控制技術對4座注入站的259口注入井進行調控,連續生產24 h,注入站注入方案符合率平均為99.36%,與原自動控制方式相比提高了17.57%。優化調控后,注入匯管壓力平均下降0.3 MPa,外輸變頻頻率降低11 Hz,年累計節電7.3×104kWh。注聚系統混配自動控制部分數據統計見表1。
對6座注入站306口井進行單井母液注入量精準自動控制現場試驗。通過人工不干預注入量的調控,可用自動控制的方式實現單井注入量的控制。先記錄流量計的累計底數,然后以自動控制的方式連續工作5 h,接著對單井儀表底數進行記錄,計算儀表底數的差值,與方案配注計劃值進行對比,最終可計算得出5 h的自動控制誤差率[4](表2)。
由上述試驗數據的統計可知,采用單井注入量精準自動控制技術對現場注入量進行調控,在連續生產24 h后,注入方案符合率平均可達到99.56%,6座注入站平均日減少注入誤差84 m3,平均單個注入站日節電72 kWh,年節電可達15.1×104kWh。
該技術主要通過智能配水裝置實現。該裝置由智能控制終端、電動閥、流量計、中心監控控制和通信部分組成。其中,智能控制終端由流量傳感器、干壓傳感器和支壓傳感器三部分組成。

表1 注聚系統混配自動控制部分數據統計

表2 單井母液自動控制部分數據統計
利用智能控制終端實時監控流量計的瞬時流量,如果當前流量值小于所設的流量值就執行開閥操作;反之,若當前流量值大于所設的流量值就執行關閥操作,從而實現穩流控制[5](圖1)。

圖1 自動配水智能控制終端結構框圖
為了驗證智能配水裝置運行的平穩性和準確性,現場隨機選取5口注水井進行試驗1個月。試驗結果表明,注水井的流量計信號均能夠準確采集,并通過智能控制終端實現定量注水及瞬時流量穩定。單井應用自動配水技術部分采集數據見表3,配水間自動配水日注水效果對比見表4。
從現場試驗數據可以看出,通過自動配水調節全天注水量,能夠按人工設定的流量運行,且每小時注水量誤差小于0.5 m3,誤差小,穩定性好;同時避免夜間無人值守時,因干線壓力波動對水量產生較大的影響。通過精細平穩注水,做到24 h穩流控制,可降低誤差影響2.3%,有效實現壓力與流量的合理匹配。
1)從運用PLC進行流量計底數采集至應用上位機控制以及組態軟件,可以實現對注入站母液注入量的精準自動控制。
2)依據計算機及GPRS無線網絡技術,可實現配水的自動控制與數據傳輸工作,具有自動控制精準、效率高等優點。

表3 單井應用自動配水技術部分采集數據

表4 配水間自動配水日注水效果對比
3)目前對試驗注水數據監測控制項目有待完善,無人配水間管理的安全系數有待提高。下一步將完善注入站和配水間的遠程監控和無人值守功能,保證其正常連續運行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