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振武 李兆林 華樹新
(東北林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2013年—2030年國家路網規劃普通國道26.5萬km,高速公路13.6萬km[1]。傳統公路以工期、質量和成本為目標[2]。面對資源約束缺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重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觀念,走可持續發展道路[3]。綠色公路是綠色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公路建設與經濟社會協同發展、與自然生態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方式,以最小的能源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為代價,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公路建設的需求,推動公路行業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綠色公路是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在公路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提高服務能力與品質,為人們提供暢通、高效、舒適的出行服務,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公路。
全壽命周期,是指通過先進技術手段和管理方法,統籌項目規劃、建設、運營和回收等全部環節,在確保規劃合理、工程優質、生產安全、運營可靠的前提下,以全壽命周期的整體最優為目標。
公路的設計階段確定了公路的選線問題,項目選線穿越區域的合理性、項目施工期和營運期給環境帶來的不利和有利影響進行客觀、全面和科學的評價。而且針對公路建設項目的沿線長,對環境的破壞具有持久性等特點,可對公路周圍的環境做出相應的環境保護措施。盡最大的可能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設計階段也間接為公路的施工期,運行期指明了環保的方向。設計階段是達到建設綠色公路的重要階段,為綠色公路建設打下綠色基礎。
公路的施工階段是整個公路生命周期中消耗資源量最大的階段。施工階段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必然給周圍居民的生活帶來不便,如房屋拆遷,生活用水,土石方等。土地占用,水土流失,植被破壞和動植物棲息地,自然景觀及文物破壞等生態環境的影響也會伴隨著大規模的機械生產活動而產生。同時,施工造成的粉塵,尾氣排放,污水排放,工程垃圾,機械與交通噪聲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大氣污染,地表水污染,固態廢棄物污染與噪聲污染。
公路的運營期時間較長,公路一旦投入運營。公路交通將帶來持續性的生態環境影響和破壞,對環境的影響尤為嚴重,對環境的破壞短時間內無法迅速彌補。汽車的尾氣,噪聲,夜間燈光等對公路的局部產生小氣候變化陸域人的活動增加公路有害物質。運營階段需要做好對公路的維修工作,加大植被的綠化范圍,做好公路的清潔保護工作。所以,在公路建設中養護對環境和公路都至關重要,不能重建輕養,要加大力度發展公路的養護。
綠色公路評價指標的選取依據全壽命周期理論,結合2016年8月1日交通運輸部發布的《關于實施綠色公路的指導意見》和2018年5月22日交通運輸部發布《綠色交通設施評估技術要求》中第1部分綠色公路,對評價指標進行選取。
綠色公路評價體系是測度綠色公路發展的有效手段和工具,基于全壽命周期理論,從綠色公路的設計階段,施工階段,運營階段建立3層評價指標體系,包括12個指標項,見圖1。

評價指標權重是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評價指標權重,見表1~表5。

表1 一級指標權重

表2 設計階段指標權重

表3 施工階段指標權重

表4 運營階段指標權重

表5 綠色公路評價指標體系權重

結果表明(見圖2),在綠色公路評價體系中,施工階段的權重為0.493 4,占比最大。由于施工階段對環境破壞最大,要在施工階段加強生態環保措施。二級評價指標中,道路養護能力(0.194 3)、生態保護工程建設(0.162 1)、廢舊路面材料利用(0.121 2)在前三位。說明發展綠色公路,要重視公路養護,不能重建輕養。與此同時,生態環保和資源節約是綠色公路發展的重點。
本文基于全壽命周期理論,構建綠色公路評價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評價指標權重。對于今后綠色公路的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1)健全綠色公路發展制度體系。保證綠色公路健康、有序發展。
2)促進綠色公路領域技術保證制度體系的建立。利用綠色技術、綠色工藝助力綠色公路發展。
3)利用信息化技術建設綠色公路。應用BIM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等促進信息技術在綠色公路建設管理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