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羿葶 陸 琦
(華南理工大學,廣東 廣州 510641)
林本源是林姓家族事業的總稱。林本源庭園坐落于新北板橋舊街區西側,俗稱林家花園,全園面積總計占地約1.83萬m2。人稱于光緒19年落成的林家花園為“園林之勝冠于北臺”。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林家來臺之祖林應寅由福建漳州府龍溪縣白石堡遷至臺灣,初住淡水廳之新莊,開設私塾以教導學生,不久后便回居內地。其子平侯留在臺灣經商,數年后,稍有積蓄的林平侯即獨立經營米業,營帆船貨運,往來南北洋,漸成北臺巨富。至40歲的林平侯衣錦還鄉,因納捐而獲得官職,官至柳州知府。林平侯于道光期間帶著家人遷居板橋,并建下宅院之始弼益館(今已拆為停車場)。
咸豐三年(1853年),時年正逢漳泉械斗、閩客械斗,林家第二代林國華、林國芳建下三落舊大厝為保護家人。光緒年間,林家第三代林維讓在漳泉械斗后為促和平,嫁妹于泉州籍舉人莊正,并開始著手經營花園。林維源在林維讓過世之后,繼任族長。因輔佐當時的臺灣巡撫劉銘傳,成為社會上的領袖人物。
根據林家家族歷史,我們不難發現,經過三代人之手,因園主的所需求的功能,其花園構筑也會因此而增改(見表1)。最后耗
時四十余年,林家花園于光緒十九年(1893年)才完成。以游廊串聯為終止,形成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林家花園空間(見圖1)。

表1 花園建造時間表

庭園需要具有適應園主生活和生活需求的功能,結合一些水石植物,增加內庭的自然氣氛,增強其觀賞價值,因此對于庭園空間,以建筑空間為主,水石花木等景物為次。
夏昌世先生、莫伯治先生于《嶺南庭園》一文提出嶺南私家園林的庭園依照構成要素可以大致分為平庭、水庭、石庭、水石庭和山庭5類。按照庭院的平面形態基本分為方庭、曲尺庭、凹字庭和回字庭等4種。至于庭院的組合形式,可分為單庭、并排、串列、錯列和綜合等4式[1](見圖2)。

因為二樓封閉,現僅以一層平面考慮。根據夏、莫二人所述理論,結合當時建成花園的出入口,得到以下花園游覽動線圖(如圖3所示)以及空間分割圖(見圖4)。

林家花園內游廊的路徑環繞在空間邊緣,這種迂回的方式,有意的拉開人與景之間的距離,使得在觀者不斷的運動中可以多角度的識讀空間。這種做法,在余蔭山房和可園都可發現。余蔭山房中使用必須環繞庭院中央的方形水池,才能從臨池別館到達深柳堂;可園中的回廊也是連著建筑群組,盡量避免直接穿越中央的大庭院。
一區:由汲古書屋和方鑒齋組成的錯列式庭院。方鑒齋前有一方形蓮池,池中有水榭戲臺。
二區:包括來青閣及香玉簃皆為賞景待客之所,此區為并列式的庭院類型。
三區:以觀稼樓為主的串聯式庭院。近可俯視北面之榕蔭大池,遠可眺稻禾田園景觀。
四區:以水體、石塑為主的單庭式水石庭。此區被稱為“榕蔭大池”,有著全園最大的灰泥所塑假山群,自東向西,連綿一氣。型仿漳州龍溪故里山水的假山群,通過此法來展現其思鄉之情。
五區:包括作為宴客的定靜堂和月波水榭。月波水榭是位于海棠池的雙菱形水榭,為林家婦女活動的場所。
嶺南,古稱南越,泛指我國五嶺以南的地區。清朝初期,珠江三角洲地區文化也相應繁榮,經濟較發達,私家造園的影響逐步擴大[2]。 而為修建私園所需要的金錢與時間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若能建私園,非富豪、巨商、顯官不可。
在此背景下,臺灣園林中園主的社會角色,關系園林風格頗深。此巨資構筑可見其家世顯赫。回顧林家背景,林家熱心于國家及社會公益:林應寅有著學者及官職之背景;林平侯為巨富;林國華、林國芳為漳泉械斗之漳族族長;身為舉人背景的林維讓促和平,設學校,幫助官方平定民變被授予官職;林維讓出資捐助臺北府城也被授予官職。這使得我們從林家歷史切入,會更利于對林家花園的研究。
林家作為富商之園,主要為私用與社交宴客之用,追求的是感官的刺激與體驗的豐富,其中負責構成游園動線的游廊緊靠各個庭院,組織起每個獨立的院落,分割形成了林家花園的空間,共可分為:“書齋區、賞景區、俯眺區、思鄉區、宴客區”五大區,然而各個區又不止有一種功能,皆可作休憩、觀戲、賞景、待客之用。在游覽時,可以感到建筑與景觀組合排布的多樣變化,極具靈活豐富:書齋區通透而靜謐,兩座書房各自組成不同造景元素的小園,而這兩個小園組合成變化豐富的空間區;賞景區延續而多彩,來青閣和香玉簃的小園組成雖為并列,游園的路線也并非單一,但都強調了建筑前方的植物造景;俯眺區緊密而清靜,觀稼樓的小園是以建筑、圍墻組成的具有內向性的靜態空間,園內輔以植栽為點綴;思鄉區流動感而富有情趣,池中池邊都有亭子作為點綴,圍繞融合在山水環境里,形成視覺聚合的效果;宴客區則是層次感而親近,定靜堂和海棠池各自組成的小園空間路線稍顯曲折,景觀印象變化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