甕俊燕 浙江師范大學
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重點戰略,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不僅是提高我國綜合國力、擴大我國國際影響力的戰略舉措,也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迫切要求。
自2004年以來,我國借鑒如法、德等西方國家推廣語言和文化的經驗,建立了以教授外國人漢語,在國外傳播中華文化為宗旨的,具有明確的使命和辦學規章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并以中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的名義,將其命名為“孔子學院”。截至2018年,我國在146個國家共承辦525所孔子學院和1113所中小學孔子課堂。這些孔子學院致力于增進世界人民對中國語言和文化的理解,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教育及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它的興辦與發展,為中外文化的溝通建立了一座座巨大的橋梁,對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產生了重要影響。
本文的理論基礎為美國著名傳播學大師——哈羅德·拉斯韋爾的5W模式,該模式由社會傳播的五個基本要素組成,即Who(誰)、Says What(說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過什么途徑)、To who(向誰說)、With What effect(取得了什么效果)。該模式通過闡述社會傳播的基本過程及其五個基本組成部分,揭示了傳播過程中的結構及其特點,對傳播學的發展做出了極其突出的貢獻。
本文通過“5W”模式,對孔子學院在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成效和不足予以客觀分析,并在分析基礎上提出改進的對策和建議。
1.傳播者
孔子學院在設立10多年以來,共向140余個國家累計派出中方院長、漢語教師和志愿者10萬人,培養和培訓各國本土教師達30萬人次,不但重點支持“一帶一路”國家的漢語教學,加強教師素質培養及數量派遣,更是在美、德、英等 16國31所孔子學院設立核心教師崗位。這些中方院長、漢語教師、志愿者及本土教師們,構成了孔子學院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強大團隊。他們是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更是中華文化的名片。
2.傳播內容
孔子學院的文化傳播以漢語教學和開展文化活動為主,讓學員從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生動精彩的漢語課,到書法、國畫、武術、包餃子、做燈籠文化體驗活動,再到豐富多彩中國傳統文化節,使得全球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通過孔子學院加深了對中華文化的印象和理解。
3.傳播方式
目前,孔子學院宣傳以政府和官方為主導,其文化傳播方式主要分為三種:一是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傳播,通過漢語教學,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文化傳播。二是進行文化教學,將文化納入教學體系,進行規范和較為深度的文化教學。三是文化體驗與實踐,通過聯合不同的社團,積極開展文化交流,舉辦各種文化體驗活動、研討會、跨文化交際活動等,在活動中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4.傳播受眾與傳播效果
多數孔子學院根據不同目標群體的需求,受眾覆蓋了幼兒園、公立學校、大學、社區等教學范圍,根據兒童、青年人、成年人到老年人興趣及喜好的不同,分別開展豐富多彩且形式多樣的中華文化活動。如通過各種電影節、文藝表演、書畫展、中華美食體驗等活動,分別滿足了受眾對中國不同文化的需求,使得海外各國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得以加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從而在各地掀起“漢語熱”。
1.傳播者
孔子學院是中國文化向世界傳播的重要戰略,但在其中擔任傳播者角色的老師們以未畢業的高校實習生為主,在文化素養和傳播技巧方面還有著一定的欠缺。此外教師的招募由于人資的匱乏,招募對象往往延伸到小語種、體育、音樂、美術等專業,其專業性的欠缺導致傳播個體的素質良莠不齊。
此外,漢語志愿者教師更加缺乏專業的訓練,漢辦組織的赴任培訓時間較短,訓練和技巧的掌握不足也會影響到文化的實際傳播。此外,對于漢語志愿者來說,任期普遍為一到三年,除了教學上沒有較好的交接性和延續性。而對于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及研究生來說,多數不能將對外漢語教學當作終生的事業,因此優秀對外文化傳播人才隊伍的建立面臨著現實的困境。
2.傳播內容
文化資源開發不夠、內容創新不足成了影響文化傳播的主要因素。目前中國傳統文化的輸出主要集中在書法、武術、剪紙、中國歌等,中華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并沒有充分發掘出來。此外,孔子學院在文化傳播普遍存在“厚古薄今”的傾向,僅停留在中國傳統文化層面,缺少對中國當代文化創新成果的關注,長此以往,難免使外國人產生一定的刻板印象,制約了其對中華文化的認知。要加深傳播文化的種類與層次,加大文化資源開發與內容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
3.傳播方式
目前孔子學院所采用的傳播渠道相對單一、傳播力量較為分散,主要依靠政府渠道和官方媒體的推行,沒有對民間的公共外交資源加以利用,導致社會組織和個體參與意識較低,沒有形成合力。我國媒體在世界上的整體影響力還不足,導致歐美等國家對于孔子學院政治動機的負面認知、揣測和干預,從而影響到孔子學院的正常運營。此外,在現代化進程日益進步的今天,孔子學院文化國際傳播的手段也面臨著多元化發展趨勢,然而孔子學院的文化資源在數字化、網絡化的發展還顯得尤為不足。
4.傳播受眾與傳播效果
中國文化在走向世界的同時,也面臨著西方思維的質疑與挑戰。孔子學院在全球布局已初具規模的同時,也遭到了不少質疑與批評,甚至由國家認為孔子學院是中國實現思想滲透和文化侵略的手段,把“漢語熱”和“中國威脅論”掛上了鉤。這其中的原因除了中西方思維模式的不同外,也表現出孔子學院對于受眾的反饋和調查還不足,不能夠“因材施教”,從而導致文化的誤讀和理解的偏差。如中國的太極拳是一項集強身健體與養生于一身的體育運動,但卻與美國熱愛探險與挑戰的行為方式不符,導致在受眾中影響力相對被制約。
因此,孔子學院在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過程中仍缺乏國際視野,對受眾的文化差異及需求關注度還不夠,沒有根據傳播地區的人文背景和社會特點進行調查和分析,忽略了不同國度對中華文化的不同興趣和真正需求。
針對當前孔子學院教學實際,應注重傳播者的文化傳播能力的培養及素質的提高。國家對具有語言及文化海外傳播能力的對外漢語及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應著重培養,加強海外就業機會。此外,鑒于在文化傳播過程中對于武術、民族樂器、小語種等專業的需求,高校中應注重培養相關方向的人才,可根據需要設置專門方向的對外教學專業,強其跨文化交際素養,提升中華文化的活動組織和教學能力。
為了使孔子學院的教學具有更好地交接和延續性,可考慮建立教學技能和人才庫,對于在文化傳播方面的表現優秀的人才加以重用,對于效果突出的教學技巧進行學習研究和推廣,從而提升傳播者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力量。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可以挖掘的內容豐富多樣,因此,應加大文化資源開發力度,增加文化內容的多樣性。對于傳統文化,我們應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將優秀的文化帶出國門,避免造成國際社會對中華文化的刻板印象。除了介紹中國傳統文化,還應“與時俱進”,反映出當代中國的文化的發展和進步。此外,傳播內容深度也需增強,在文化教學和活動中,除了介紹物質文化,也應加強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與現代文化價值的傳播。
中華文化走出去需要尋求多種文化傳播路徑相結合,如調動海外華人、留學生的民間的傳播力量,組織傳播、大眾傳播、人際傳播等傳播方式相結合,使民間與官方的共同力量形成合力。
此外,傳播手段也應多渠道,多元化發展。在社交媒體發展迅速的今天,孔子學院還需加強與國外較為流行的網絡平臺和社交媒體如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的融合,從技術上實現有效的互動和對接。以國外受眾更便捷、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在無形中擴大中華文化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目前我國孔子學院數量在不斷擴大,針對當前文化傳播狀況,國家漢辦有必要放慢孔子學院的擴展速度,將現有的孔子學院和課堂“辦好辦精”。加強對現有孔子學院的受眾劃分,并針對性的進行受眾分析及調查,了解不同社會背景和年齡層的受眾對中華文化的不同興趣和真正需求,把握不同國家的生活方式、思維習慣和文化差異,增強中華文化傳播的針對性,提高吸引力、適應力和親和力,從而也能有效緩解因文化誤讀造成的偏見和誤解。重視對受眾群體進行反饋研究,分析傳播效果,從而改進較為不足的傳播手段,推進好的傳播方法,根據受眾的喜好和需求“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促進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傳播與推廣。
中華文化作為我國軟實力的體現,向世界傳播的趨勢已日益明顯,而遍布海外的孔子學院作為我國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戰略,有著尤為重大的責任。因此,孔子學院除了需要加快在海外的發展進程,也應該“做好做精”,在中華文化國際傳播過程中要尊重傳播規律,重視傳播者的培養,全面發揮傳播者在傳播中的重要作用,選擇最適宜傳播的文化內容,并選取合適的傳播方式,同時注重受眾的需求及反饋,才能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