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 洛陽廣播電視臺
隨著城市公交與軌道交通的大建設、大發展,以公共交通車載為主的移動電視存量市場也相應平穩快速增長。其“視頻”正在突破傳統電視人的認知疆界,不僅成為公共交通廣大乘客路上的“娛樂載體”、政務信息的“發布平臺”,而且成為黨和政府輿論喉舌的“一線陣地”,備受大眾的青睞。然而,面對移動互聯網的強力沖擊和移動電視本身的鮮明特征,如何讓公交電視新聞在移動中釋放“動能”,成為一個值得研究探索的問題。筆者以洛陽廣播電視臺移動電視《公交快訊》為例,結合自己平時策劃、審看該欄目的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和路徑。
作為民生類新聞資訊欄目,《公交快訊》自開播以來,我們堅持用解惑的內容、解悶的形式、解氣的態度、幫忙的姿態,傳播正能量,用“大民生”向百姓傳達各項政策法規,解讀和解釋中央政策對百姓生活的影響。在欄目設置中,根據國家的政策走向、重大事件的時間節點,設立《政策發布》《洛陽市重點民生實事》《惠民實事》《不文明行為曝光臺》《讓市民共享洛陽發展紅利》《脫貧攻堅進行時》《新春走基層》等不同版塊內容,尤其是在“兩會”期間,特別推出《推動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系列報道和《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系列報道,發出了時代最強音。
在拍攝制作《市民談感受話變化 收獲滿滿幸福感》節目中,我們依據移動電視車載終端覆蓋的廣泛性、內容播出的強制性和洛陽市公交受眾群體的高比例與流動性,通過采訪不同行業、不同職業的市民,將自己切身感受的變化,交通、住房、環境的改善,通過鏡頭表達出來,介紹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巨大的成就。
好的民生新聞,有內涵、有溫度、有力度。公交移動電視面對的受眾是公交乘客,如何更接地氣、更貼民心,必須找準需求點,不搞“高大全”,提供相親相愛的動能。在視頻泛濫的時代,現在的受眾有更強烈的主體意識,他們更傾向于接受微小的、具體的、平凡而富有真情實感的故事。正如人們所說,“概念來來去去,觀點層出不窮,唯有故事永駐人心”。在《公交快訊》《我為正能量代言 做最美洛陽人》版塊,第三十二期《杜遂卿:大家的事就是我的事》節目中,講述了這位年過半百的轉業軍人,在擔任長春路辦事處嵩山社區黨委嵩山家園黨支部書記期間,為居民調解矛盾、給社區黨員義務講黨課,資助貧困學生、隨時上門為孤寡老人提供幫助,將自己的一腔熱血奉獻給了他熱愛的公益事業。雖然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事,但是細節化的展現,讓人能夠感受到溫暖和共鳴。同樣第六十五期《一場跨越時空的婚禮》,新娘高丹是我市一家培智學校的老師,新郎郭陽陽是一名遠在吉林省白山市長白朝鮮族自治縣的消防戰士。因部隊突然接到任務,無法如約舉行婚禮,為了遵守對彼此的承諾,兩人最終決定辦一場跨越1900公里“視頻婚禮”。婚禮以天各一方、跨越時空的特殊方式既表達了對愛情的忠貞,又表達了對國家的忠誠,讓觀眾在思想上受到極大的震撼。除此,我們還根據乘客乘車時間短、走著看、心里閑等特點,適時滾動播出天氣預報、車禍警示、法治案例、車輛限號等信息。
眾所周知,新媒體環境下,傳授關系發生了變化,媒體受眾逐漸由單純的接受者變為內容的生產者,公交中有人看、朋友圈有人轉發、社會上有人議論,這才是影響力。在設置《公交快訊》議題時,我們變“與我無關”為“與我有關”,把公交乘客吸引到參與議題設置的意圖中來。比如,我們先后播發的《洛陽建成開放103座城市書房 打造“15分鐘閱讀文化圈”》《我市失業保險金下月起上調144元》《洛陽城區建成1100多個電動汽車充電樁》等服務節目,不僅讓城市更有溫度,也讓市民心里更加溫暖。在《惠民實事獲市民“點贊”未來發展靠大家“添磚”》互動部分,定期對市民進行街采,看看市民們感受到的洛陽變化,聽聽他們對于洛陽發展的心聲,真正地讓市民成為“城市的主人”。特別是今年3月5日,我們節目組在接到孟津縣橫水鎮西溝村貧困戶范賴因為大批紅薯粉條積壓的求助電話后,立即趕赴孟津西溝村。通過建立愛心微信幫扶群,搭建線上銷售平臺,使這批紅薯粉條實現了掃碼識別加工者的姓名、所在村組、聯系電話和產品特色等。接著,我們以《山貨有了“身份證”,脫貧路上闊步行》為題,在《公交快訊》欄目中播出,結果引起全城盡掃“二維碼”。短短半年時間,全村貧困戶通過微信群獲得了數百份訂單,共計20余萬元的收入。
公交移動電視收視方式和傳播特點,決定了所播出的節目必須是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滿足受眾在碎片化的時間內獲取信息的需求。在新聞采訪中,為了達到傳播效果,我們在制作《公交快訊》時,要求記者在第一時間到達新聞發生現場,觀察發現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用簡潔的語言,直觀的感受,制作出短、平、快新聞。比如:在播發的《王城大道快速路洛河以南段全線通車:實現“無紅燈”快速通行》新聞中,接到王城大道快速路通車消息后,記者立即奔赴現場體驗通行狀況。記者通過現場直播的形式,向乘客展示了:經過11個月的持續攻堅,北起隋唐園立交、南至南環路的王城大道快速路洛河以南段全線通車。沿線照明、隔音屏障、標志牌等配套設施安裝到位,交通標志線施畫完畢。其中隧道全長1033米,高架段全長6790米,全線實現了“無紅燈”快速通行的過程,使乘客身臨其境。最終把“市民駕車從隋唐園立交可以通過隧道、高架直達洛陽龍門站綜合交通樞紐二層送客匝道,全程用時將縮短至5分鐘;伊洛路方向及澗西、西工等地市民前往高鐵站也將更加便捷。”這一結果,通過無線傳輸,第一時間傳播給觀眾,使全市101條線路同時播發,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獲得市民紛紛點贊。
除了傳播的方式,內容的視角也是決定是否能吸引受眾的一個關鍵因素,這就是新聞作品的表達要“平”,這里的“平”指的是新聞的貼近性原則,在新聞報道內容上以百姓為中心,圍繞他們的生存狀態、生活話題,將最實用的信息傳遞給他們。例如:在播發的《異地車牌洛陽審車越來越方便》新聞中,懸掛外地車牌的車輛,在洛陽審車,還需持異地車管部門開具的委托書才能審車,這讓許多車主感到非常麻煩。隨著全國“放管服”政策的實施,異地審車變得越來越方便,現在只需要攜帶車主的身份證、行車證和保險單即可實現審理。這對老百姓來說是實實在在的好事。同時還有《經濟適用住房“萬鴻園”項目20套余房公開認購》《洛龍區首批13所中小學校體育場地向社會免費開放》《甘肅路已經通車“一線天”成為歷史》等,都是老百姓的身邊事,只有這樣的新聞才能吸引受眾、貼近受眾。
另外,新聞傳播的速度,影響著能否吸引受眾瞬間的注意。這就是最后要說的“快”,這里的“快”是指新聞的及時性。西方新聞界有一個說法:今天的消息是金子,昨天的消息是銀子,前天的消息是垃圾。所以,及時獲取新聞材料,抓住最新鮮、最具有價值的事實,第一時間傳播出去,成為為受眾的“全時全速服務平臺”。我們在編輯制作過程中,將政務信息圖片化、資訊信息簡潔化,精準、及時、快速地傳達乘客所需要的信息。比如《深化放管服改革:讓群眾少跑腿 信息多跑路》《提醒!龍門高鐵站北廣場綜合交通樞紐通行線路有變》《從8月起,手機用戶會收到通信賬單》《哈羅單車在洛陽設禁停區 單車停放不能再任性》《創新改變生活:無人拖拉機“亮相”洛陽》《膠囊“賓館”亮相醫院 方便患者家屬陪護》《洛陽:冬季文化旅游惠民消費季讓利于民》《兩站之間加一站 居民滿意多一點》,用這些標題式的短新聞,準確貼切、簡明扼要、迅速及時地傳遞出乘客關注并受用的信息。
實踐證明,公交移動電視作為未來打造的短視頻平臺之一,將通過匯聚力量、鏈接動能,用特質的新聞吸引受眾“瞬間的注意”,為社會提供普惠式知識教育,成為未來信息傳播的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