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翾 山西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
我國的傳統媒體主要有聲音、圖像,還有電視、收音機等、受到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多媒體是將聲、圖、動畫融合成一體的新型媒體,不僅使得信息變得更加生動形象,更主要的是,相對于傳統媒體,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如今在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后,互聯網成了一種重要的傳媒形式。伴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日益發展,我們的工作、生活也愈加地豐富了起來,因在當今這個新媒體的大環境下,信息的傳播速度快、網絡信息的廣泛等使得我們的生活變得便捷、多彩、環保等。然而在這樣新媒體的環境下,也給傳統媒體出了一道難題。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新聞編輯出現了受眾危機,不論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新聞工作者都希望自己參與編輯的新聞有更多的受眾。這與傳統社會媒介下有了很大的不同,傳統媒體時代新聞受眾只需要滿足部分人的需求,而且往往這部分受眾便可以滿足新聞編輯工作的需求,并給新聞編輯以較大的發展空間。但在融媒體時代,新聞工作者和受眾不斷被拉近,媒體更加公開化、透明化,新聞編輯與聽眾、讀者的距離也越來越近,所以,傳統媒體新聞編輯一定要明確受眾的新聞需求,要敢于進行改革,主動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打造出令觀眾真正喜愛的新聞和節目。本文就以報紙為例來闡述該如何進行改革,報紙可以說是很傳統的一種新聞,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報紙很流行,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有賣報紙的店,而在如今,隨著電子產品的興起和不斷更迭,報紙變得稀少了。但其實不管新聞是以何種形式進入受眾的眼簾,所有的編輯都要特別強調受眾意識,編輯需要從受眾需求出發去選題材、策劃、改稿、排版。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其對新聞的閱讀方式也在不斷的更新,最明顯的不外乎是人們靜下心來進行閱讀的時間越來越少,圖書館、各大書店的閱讀者大多都是快節奏地生活著,因為,在當今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中,人們也只有加快自己的生活節奏和工作節奏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所以人們慢慢地變得沒有時間去閱讀報紙上的短文或者觀看電視新聞,更多的是利用像上下班搭乘交通工具時的一些瑣碎時間拿起手中的手機,快速地瀏覽當日的新聞頭條和微博熱搜榜等。所以在以新媒體漸漸主流化的電子讀物時代,信息的形象生動和快速傳播讓紙質書籍和實體報紙等舊媒體慢慢地被電子讀物所取代,但不可否認的是傳統媒體在經歷這么多次的更新中,從來沒有發現有哪種媒體完全消失在人們生活中,盡管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利用手機等瀏覽新聞,報紙等紙質讀物也依然保持自己一定的銷量,但傳統媒體的衰落也確實已經是較大的趨勢,所以傳統媒體要在新時代下更新發展,就要求傳統媒體新聞編輯的閱讀方式進行調整,對編輯本身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要能在海量信息中迅速抓住關鍵和解讀不同讀本的特性,把握住了這些就能吸引讀者,因為讀者只能在你這兒讀取到特別的信息,找到不一樣的視角,是其他快速化的信息無法取代的。
傳統媒體新聞編輯充當的是信息的篩選者和傳播者,或者也可以說是一個“把關人”的角色。傳統的新聞編輯可以依據欄目的自身的特點和定位等來編輯要發行出版的新聞,可是在融媒體背景下,新聞編輯已逐漸變成對受眾進行答疑和協調各方面的觀點,利用多媒體信息和各種網絡平臺為受眾提供需求,再在這些公共論壇、微博等網絡平臺中中充當主持人的角色,為大家傳播信息,解答問題和協調觀點。簡而言之就是傳統媒體編輯可以借助網絡等新媒體提出自身的亮點,吸引受眾的關注度。因此,在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新聞編輯要重新進行角色定位,新聞編輯不能只關注電視和報紙,要有廣闊的視角,關注通過各種途徑、各種渠道傳播的新聞,只有真正實現新舊媒體的融合,才能夠提升新聞傳播的準確性和實效性,如央視的《新聞聯播》節目,通過抖音、快手等新媒介來傳播新聞,確保了新聞的及時性和準確性,是值得地方臺積極效仿的。所以新聞編輯在找準自身的角色定位的同時也要提髙自身的工作意識,強化自身能力,適應時代的發展,從而使得新聞編輯結合新媒體成功轉型。
綜上所述,不論從事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的新聞編輯工作者,都要努力做好新舊媒體的融合,各取所長、多元發展。在融媒體飛速發展的今天,傳統媒體的新聞編輯者要積極更新理念、提高工作效率,關注民生熱點,使新聞節目更加靈活多樣,向年輕態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為群眾提供更多有質量的新聞,才能使新聞在傳播過程中更能體現其價值,才能形成強大的新聞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