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妍 呼倫貝爾市科學技術館
科普宣傳工作是面向社會的公益性事業,也是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的重要任務,更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科學普及在我國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對經濟社會發展、生產生活與人類思維方式的影響越來越大,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做好科普宣傳,對于提高公眾的科學文化素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黨和政府也對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近年來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科普創作宣傳活動。呼倫貝爾市科協成立了組宣部,作為呼倫貝爾重要科普陣地的呼倫貝爾市科技館組建了科普部。科技館作為新時期科普宣傳工作的重要參與者和執行者,肩負著“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全民素質”的歷史責任,其宣傳工作的性質、功能和內容直接關系著科普知識的宣傳效果。
科普片就是為普及科學文化知識而攝制的一種科教片。把已有的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以畫面和文字的方式表現出來,表現范圍極為廣泛,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均可涉及。
本文重點談談如何撰寫科普片的解說詞。科普片的解說詞要通俗易懂、生動有趣。在解釋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時,力求做到深入淺出、形象生動,使受眾易于接受。讓科學深入人心,杜絕封建迷信思想。因此,一個出彩的解說詞的作用至關重要,它擔負著對畫面表達不到位、不全面的內容給予必要的補充和說明作用;對于畫面無力表達的抽象科學知識和微觀世界予以充實和完善。它主要體現在:
一是強化主題。科普片的畫面是紀實性的,生動再現了科技事件的人發生過程或一種表象;但一些科學原理是無法表現的,這就需要靠解說來幫忙了;二是補充科學事實。畫面展現了生動的影像,但光靠畫面不能精確的說明科學原理或科學事件背后的故事。這就需要靠解說詞來補充說明;三是加強科學藝術感染力。人們通常認為,科普片與其他影視藝術片相比有些枯燥,但如果解說詞撰寫得精彩生動,就能有效的起到烘托畫面的作用,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激起受眾的聯想和情緒,加強科普片的藝術感染力,提高科學技術的有效傳播;四是語言語境轉場。科普片的解說詞可以起到承上啟下、提示、預示、轉場的作用等。
科普片屬教育性題材,受眾參差不齊,雖以畫面為主,但有些科學知識的來龍去脈如不加以說明與交代,受眾是不可能看明白的,因此要做好解釋和交代。科普的意義在于普及某一領域內的知識,如果沒有最前沿的進展,部分了解這一領域的受眾就會覺得索然無味,因為講述的都是他已經知道的;而如果太過前沿,普通觀眾又會覺得難以接受。科普猶如老師給學生上課,怎樣把一個概念、一項定理解釋清楚,是最關鍵的。直觀的圖像、恰當的類比、都是很好的方法。科普片的解說詞編撰要遵循三個原則:一是以事實說話,二是要口語化,三是要講科學性。有趣的主題是一部科普片的起點,作為科普片制作團隊,不但要認真研究科普片的主題思想,更要認真研究事實和主題的關系。
下面就科普片解說詞撰寫的問題,談談我的想法。
1.科學性。科學性是科普片有別于其他專題片的重要特點之一,是科普片的生命。它要求選題科學,研究的方法正確,論據確鑿,文字生動簡潔準確。
2.前沿性。科普片的選題、主要觀點要有自己的新發現、獨特的見解,能夠讓受眾感興趣,而且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等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3.實踐性。科普片選題必須是在科學探索活動中發現的;支持主要觀點的論據必須通過觀察、考察、實驗等研究手段獲得的,有實踐依據,不能憑空捏造、猜測。
4.創新型和前瞻性。科普片的選題要有創新型,注意世界上一些新的科學變化和理論,并對今天的實際生活具有指導和借鑒作用。
5.普及性。既然是科普片,選題一定要注意它的普及性、大眾化,為廣大的人民群眾所關心的、希望了解的一些問題。
科普片解說詞的開頭,是重頭戲,是整個科普片的起點,因此,要下功夫撰寫。寫好解說詞要多觀察事物,多觀察環境,多思考相關問題。以央視《走進科學》的一期節目為例,本片做得很好的一點就是在開頭概念的闡述上,舉兩個例子:中子星有密度有多大?一小勺的體積就比地球上所有的汽車加起來還重;為什么宇宙航行需要六分儀?通過恒星校正坐標,否則就如同超遠距離的射擊一樣,微小的偏差也會導致迷失航線。當然,緊湊的內容排布、邏輯關系也很重要。
如何讓科學傳播帶有趣味性、戲劇性、實用性,實現科學傳播最大化效應?蘭迪·奧爾森在成為好萊塢電影導演之前曾經是新罕布什爾大學的海洋生物學終身教授,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科學界,他們需要好萊塢的作家、導演、演員、編輯幫助他們講故事,從而使科學變得更美好。奧爾森曾寫過一本書《科學需要講故事》,從亞里士多德講到《南方公園》,從如何應對海平面上升說到電影《低俗小說》,提出讓科學傳播從沉悶無聊到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的方法與訣竅。他指出,科學敘事最大的問題是時間和素材的簡單疊加,形成了一個沉悶無聊的敘事程式“And,And,And”(AAA),而簡單、強大的敘事結構應該是代表故事發展、沖突和結果的“And,But,Therefore”(ABT)。奧爾森提供的敘事技巧,不僅適用于科學傳播,也是撰寫科普片解說詞的核心,經他在世界各地的研討會和工作坊檢驗后被證明具有普適性。科學家們運用ABT模式后,效果驚人:他們不是在講述科學工作,而是在講述故事,觀眾被深深吸引。
解說詞撰寫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修辭手法可供參考。
1.擬人
擬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將本來不具備人的動作和感情的事物變成和人一樣具有動作和感情的樣子。
如關于“鱟”的科普片解說詞:作為幸存下來的后裔,鱟家幾位兄弟姐妹可謂不辱使命,為家族贏得了不少“光榮稱號”。由于體內含銅離子,鱟的血液呈藍色,被人們稱為“藍血精靈”。科學家從鱟血中提取的一種試劑,能夠檢測出含量低至萬億分之一的細菌和其他污染物。目前國際空間站中使用的便攜試劑就含有鱟血的成分。此外,美洲鱟早在20世紀便成了“科學之星”。1967年美國生理學家哈特蘭因為對它眼睛的研究,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鱟擁有動物界最大的一對復眼,并且會產生一種奇特的側抑制作用。通過擬人的手法將“鱟”這種動物描寫的栩栩如生,讓觀眾更易于了解它們。
2.引用
引用就是在撰寫解說詞時,有意引用成語、詩句、格言、典故等,以表達科普片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說明自己對新問題、新道理的見解,這種修辭手法叫引用。其實在許多的解說詞中都會使用引用這一方法,可以引用故事、引用詩文、引用民謠等。
如在介紹“西紅柿”的解說詞中:今天我們要來談一談——西紅柿。關于西紅柿,您了解多少呢?西紅柿又叫番茄,原產于南美洲,是一種生長在森林里的野生漿果。不知為何,當地人認為這是一種有毒的果子,雖然它成熟時鮮紅欲滴,十分美麗誘人,但人們還是對它敬而遠之。一直到17世紀后,一位法國畫家實在抵擋不住番茄的誘惑。因此,他冒著生命危險吃了一個,覺得酸酸甜甜的。然后,便躺在床上等著死神的光臨。當然,他會清醒的活著,這才讓大家相信西紅柿是沒有毒的。在介紹類似于西紅柿這樣每天都可以接觸到的身邊事物的時候,如果單單從科學的角度來介紹其實效果不一定理想,但通過引用故事的方式更容易讓受眾記住。
撰寫解說詞的修辭手法還有很多,如對偶、排比、反復等,但是要根據事物的實際情況而定,要使用得當。
同時,要寫出好的科普片解說詞,還要具備廣博的知識、睿智的眼光、流暢的文筆以及吃苦耐勞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