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舟 柳成蔭 新西望工作室
豎屏視聽元年應該追溯到2016年,《華盛頓郵報》推出垂直視頻播放器,標志著一種新的影像表達潮流正式出現。同年底,BBC開始助推豎屏風潮,在其客戶端專門開設《每日視頻》和《故事》等豎屏新聞欄目,還同步植入豎屏廣告。2017年,NBC、CNN等主要媒體登錄潮流軟件Snapchat,引發豎屏內容激增。在我國,豎屏格式最早于直播風潮中出現,后因短視頻社交興起而被廣泛運用。2016年8月,淘寶推出名為《一千零一夜》的豎屏短視頻欄目。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期間,新華社在“快手”發布名為《300秒預覽十九大報告》的豎屏視頻。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家領導人進行憲法宣誓,“央視新聞”客戶端展開豎屏報道。《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19)指出,豎屏制式的短視頻已經成為產、學、研關注的一大焦點,“絕大部分受訪者看好豎屏內容的發展前景,行業對此方向持普遍樂觀期待”。
豎屏,一般指寬高比為3:4或9:16,適應移動設備觀看的網絡視聽形式。從橫到豎,并非只是畫面的簡單翻轉,形式框架范疇的調整背后蘊含著內容意義范疇的巨大變化。
閱聽成本是指受眾為完成閱聽行為所進行的各種投入,除金錢之外,還包括時間、精力等。橫屏雖是目前視聽行業通行的制作標準,但移動設備觀看時要進行播放方向切換和握持姿勢調整,不可避免會帶來不連貫、不順暢的體驗。而豎屏則省去了這兩至三步操作,拇指一點便可一氣呵成,更適合網絡條件下的移動觀看。國外研究資料顯示,當播放內容完全相同時,移動狀態下橫豎屏的點擊播放次數對比約為1:3。
真正有效的傳播不在于傳播了多少信息,而在于受眾接受到多少信息。橫屏既有主體信息、又有環境信息,還有關系信息,但手機屏幕尺寸較小,又經常在移動場景下使用,信息太多不但無法完全接受,甚至可能成為捕捉核心內容的干擾。豎屏由于視界狹長,受到構圖特性的限制,只能突出強調主體,反而在“短淺閱聽”中一目了然,自然受到受眾歡迎。
豎屏和橫屏的社交機制各不相同。橫屏的點贊、評論、分享功能是“外掛”的,而豎屏則可以實現“內嵌”;橫屏互動時往往需要中斷播放進程,而豎屏卻可同步展開。另外,橫屏由電影電視發展而來,觀看行為的儀式感較強,甚至播放時還有“關燈”選項,本質上排斥外界干擾;而豎屏則突出“伴隨性”,允許你一邊收看一邊進行討論、吐槽,他人的介入不但不構成干擾,反而加深了對內容的體會和理解,客觀上有助于豎屏視聽的傳播擴散。
豎屏視聽的“黃金時間”并非一個絕對值,更多時候取決于平臺屬性和應用場景。比如,“快手”“抖音”等社交平臺就把豎屏視聽時長限制在“秒級”,而“優酷”“NETFLIX”等視頻網站則主張延長至“分級”。一般而言,豎屏視聽短不要少于30秒,長不要多于5分鐘。30秒基本上可以容納10-15個鏡頭,可以滿足最簡單表意和敘事的需要;而5分鐘則是考慮到公共交通系統站間運行時間一般不超過5分鐘,確保受眾在1站距離之內就可以完成全部收看。
無論橫屏豎屏,攝制時都應把握詳略得當、重點突出、穩定均衡、和諧統一等原則。常見的對稱、框架、對角線、九宮格等構圖方法可以直接加以運用。
除通用原則外,豎屏也有自己的特殊性。橫屏視野相對開闊,空間層次感豐富,在場景環境和人物關系的展現上更勝一籌。而豎屏則更長于表現自帶垂直屬性的事物,為揚長避短,應區分不同對象靈活調整。比如,拍攝單一個體時,主要突出中心位置,并可通過放大細節來充分展現特點或個性,營造一個相對封閉、完整的情緒氛圍。拍攝眾人群像時,一般不宜超過三人,否則不是太擠就是太小。可將其分散安置在不同景深、不同高低處,從而讓畫面錯落、生動、富有韻律。拍攝山水風景時,可借鑒國畫立軸“三七開”的創作規律,巧用留白彰顯意味,即畫面上占三分,下占七分;虛占三分,實占七分;空占三分,滿占七分。拍攝靜態物體時,要么截取重點局部,要么采取“之字形”、“S型”布局,盡可能展現出疏密相間、氣運相連的視覺趣味。
目前,豎屏視聽的發展仍然面臨技術層面的限制。除手機外,支持豎屏拍攝的專業設備尚未出現。講究質量的制作者,要么使用L形快裝板側立拍攝,這種情況下,鏡頭穩定性難以保證;要么使用高分辨率橫向拍攝,后期再進行裁剪調整,但工序繁多、調整復雜。
為解決前期攝制問題,一些機構采取“偽豎屏”的后期應對策略。即畫面沿著縱軸三等分,從而形成三格1.68:1的小畫面,每格畫面都可以展示橫屏拍攝的內容。這三格畫面相互配合,比如一格展示全貌、一格展示細節、一格展示說明信息,恰好彌補豎屏在環境、關系表現方面的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