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姍
西安城市建設職業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14
近年來,城市的不斷更新使得建筑的拆保與否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當古老建筑本身質量以及經濟壽命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時限,就需要面臨被拆除或者重新改造兩種選擇,第一種選擇本身實際上已經結束了建筑的物質形態,因此可以說建筑已經消失了;而第二種選擇則是一種新生煥發和升級,將古建筑的部分問題解決,使得整體保留下來。而人們在時代的發展中對老舊建筑的態度越來越傾向于改造更新。而在改造更新上,中西方又存在著差異。
東西方對文化傳統理解的差異,造成二者對待舊建筑的態度不同。西方普遍認為舊建筑是民族的歷史見證者,建筑物本身是歷史文明長河中融合了文化、思想和審美等多重元素的物質形態,因此,加以保護和改造是延續歷史和自身。因此他們對舊建筑的態度經歷了從保護到保護加改造,再到如今的功能再生,建筑可持續發展等過程,他們對此的探索是一直進步的,且保護改造的范圍也不斷的更趨向于普通化。
在我國,對舊建筑的態度呈現兩極化趨勢,要么將舊建筑列為古跡重點保護,要么就直接拆毀。保護起來相當于只是把建筑冰封,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改變,建筑仍然是死的,沒有復活;全部拆毀的做法是不考慮建筑的再生,認為老了就不應該存在。這兩種做法與現代社會發展所提倡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有很大的矛盾。
西方的古舊建筑并不完全是文物建筑,甚至所有需要修復的古建筑中,大部分是人們曾經居住的普通建筑或者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建筑。而在我國,各種所謂的文物建筑被“供奉”起來,其余舊建筑就是上述第二種情況,被拆除。然而,真正需要修護的舊建筑本身并不一定是歷史中重點描述的名作,有一些普通建筑本身代表的一種民族文化和審美特點因此顯得重要,因此很多工廠、倉庫都是保護和修復的重點,它們能夠煥發更多的活動。
雖然受到國外建筑思潮的影響,近年來國內的建筑改造不再僅僅局限于保護文物,但更多的還是標志性建筑。另外,目前很多經濟發達地區開始對普通建筑提高了關注度,但是在修繕的過程中還是顯得不成熟,例如寧波美術館新館左翼被改造成歐典咖啡館,這和原本的理念和面貌有了很大的沖突,不符合修護的原則。
隨著經濟的發展,相信中國的建筑師在不遠的將來也會像西方建筑師一樣,更多的把目光鎖定在和人民生活聯系最密切的普通建筑上來。
西方建筑師在對舊建筑進行改造更新時,主要秉持以下創作理念:
注重新舊之間的良好關系。在進行改建時,將建筑本身的歷史元素整合到新的空間秩序中去,從而使新舊之間產生一種視覺關聯性,延續了建筑的歷史感;同時在加入新的元素時,注意其與歷史元素的關系,可采用多種手法,如在其中重新采用歷史建筑的形式或結構片段等的方法,以使其與原有元素很好的呼應、融合。通過這樣的設計理念使場所的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延續,同時這個歷史環境也因為新元素的加入而得到了復活。
國內的建筑改造的理念
(1)相比西方國家而言國內的建筑改造的理念還不成熟,僅僅處于發展的前期,更新改造主要還局限于相對簡單的維修、翻新上,希望新舊建筑物可以在視覺上達成統一。
如在目前的城市更新中,由于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對一些建筑進行所謂的立面改造,也就是僅僅將舊建筑的外立面加以修飾粉刷,以是其與城市相協調,而不涉及空間功能等實質性的東西。這種做法在各個城市比比皆是,簡直是自欺欺人。
(2)國內在進行建筑改造時更多的關注建筑形象的完整與統一,想盡辦法使其能與發展的城市相適應,在改造時往往忽略其原有的歷史元素及其活力,使得其經過改造后體現不出原本的建筑特征。
西方國家對舊建筑的更新改造,更多關注的是空間的重構以及功能的提煉,而不是其原有功能是否被延續。做法如下:
(1)通過對內部空間的改造、材料的更新以及內部空間氣氛的調整來實現空間重構,進而滿足舊建筑在功能上的新要求。
(2)對新植入的元素,從細部、空間、尺度、材料等多方面標榜時代特色。
(3)通過引入新的空間活躍元,來重建空間的秩序。
通過以上種種手法,使舊建筑的歷史感與新空間、新材料、新氣氛的結合顯現出雄偉宏大、樸實親切、細膩精致等不同的美感,從而給人帶來新的視覺體驗。
我國在舊建筑改造中得做法主要有:(1)運用垂直向的增層、減層與水平向的空間拓展以及整體包裹拓展式的改造手法,缺乏對室內空間的創造性再利用。如國內某工業廠房的改造案例,設計師只是僅僅對內部空間進行了簡單的分割,沒有創新,作品表現的很古板拘謹。
(2)注重新舊建筑之間的延續性與融合性,但由于手法不是很純熟,對于新舊之間關系及其細部處理有待進一步的推敲。如目前國內慣用的手法,在進行銜接時多用玻璃體連接,把玻璃看成是萬能的,而不去仔細推敲,且整個空間缺乏空間細節。
(3)在增加新元素的時候,忽略同舊建筑及其所處環境的協調,同時對歷史元素等的保留和處理有也不妥當之處。
小結
從前文所述可以看出,對建筑的改造更新西方國家無庸置疑地走在了我國的前面。中西方在舊建筑改造更新的多個方面均有差距。因此,我們應該學習和吸收西方成功的經驗并將其加以適當的應用,使得我國在建筑改造更新上不斷發展,從而縮小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