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富元 劉百恒 河北金融學院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重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通過講好中國故事,全方位展示真實和立體的中國,從而提高我國的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需要各地區發揮自身優勢,突出特色和亮點,形成合力。其中京津冀區域中心城市,依托獨特的區位優勢,在整合文化資源,形成文化傳播高地方面大有可為。
城市文化依托諸多非物質要素,包括歷史文化積淀、社會整體風貌、政府服務管理、城市人口素質等,代表了一個城市的感召力、影響力和凝聚力,是城市發展的核心要素。在新時代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要突出地方特色,突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文化藝術對外傳播,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外溢的體現,也是一國軟實力的重要支撐。加強城市文化對外傳播方面的研究,需要我們借助雙重視角,依托傳播者和受眾研究我們的傳播對象,重新審視我們所傳播的文化,增強文化影響力和感染力,以達到更佳的宣傳效果。
作為區域中心城市之一,保定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省、市文化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文明、有序、安全、便利、富國強民”5 大目標,不斷推進產業改革創新和轉型升級,打造京畿文化名城,取得了一定成績。受到多種因素制約,如文化傳統、思想意識、價值標準以及思維模式等,保定市和許多同類城市相似,在人員素質和機構管理方面明顯滯后,加上對文化外宣策略缺乏充分認識,因而在對外文化宣傳方面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所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城市文化外宣尚未形成品牌效應。一是急功近利、無序開發,標志性符號認知系統模糊;二是缺少“個性”和“差異”,文化建設同質化,沒有創新,缺乏人文關懷;三是沒有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城市文化中的傳統精髓,導致城市文化傳統要素在城市現代化的過程中逐漸淡化甚至消亡。有些傳統特色建筑,是城市歷史的積淀和文化的縮影,也是城市識別的重要標志。在保存文化歷史傳統方面,特別是建筑遺跡的保護,歐洲一些歷史文化名城的做法非常值得我們借鑒。保定市在現代化建設進程推進過程中,切忌忽視城市形象,忽視對地標建筑的保護,而要做到傳統與現代的有機融合。
(二)城市文化對外宣傳國際化水平有待提升。在本土文化對外宣傳過程中,應加強本土母語文化與傳播對象之間的交流互動。一方面,對外宣傳報道的目的語與原文內容要確保一致,避免信息量錯位或者失衡。另一方面,諸多城市文化外宣步伐過緩,文化外宣的國際化水平不高。例如,保定市全市A 級景區37 處,5A級2 處,4A 級11 處,3A 級14 處,2A級10 處。其中只有12 處景點有獨立的宣傳網站,但網站模塊設置沒有充分考慮外宣需求,8 處景點沒有英文等外語宣傳材料。其它4 處景點,英文文本質量低劣,甚至文法不通,表明相關景點管理者及行業監管者責任心不強,未能充分重視到城市文化形象對外宣傳的重要意義。
(三)城市文化外宣角色尚未整合。在城市文化外宣過程中,承擔外宣任務的主體存在多元化,包括政府部門、民間團體、輿論媒體和普通公眾等,各主體缺乏統一協調和引導。在對外宣傳政策制定和方式選擇方面,要加強實地調研,不能僅靠主觀推測和猜想。任何傳播只有獲得目的語受眾的認可和接受,才能實現傳播的目的,達到預期的文化外宣效果。
(四)城市外宣缺少經費和人才支撐。外宣的經濟效益短期內并不顯著,需要政府兜底和企業參與。涉外城市推廣,吸引外資,包括城市基礎設施、公用設施、公共場所和軟件配套服務,都需要充足的資金投入。而缺乏熟練掌握外語和熟悉外宣政策的人才也是制約性因素,因此應該加強對相關人才的培育。
包括保定市在內的京津冀區域中心城市,著力提升城市文化對外宣傳的成效,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和謀劃,明確思路,以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濃縮城市文化內涵;從文化傳播的受眾角度看,要對傳播的受眾進行細化,在不同國家或者區域采取差別化的對策,實現傳播的個性化;從傳播渠道角度看,應積極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傳播格局,確保傳播的效力;從支持系統角度看,應建設應急保障體系,以應對和消減對城市形象可能帶來負面影響的因素。
(一)關注外宣內容,提煉城市文化核心價值。保定是文化名城,曾誕生了一大批歷史名人,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中,處于京津保率先聯動發展的核心區,是重要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保定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和國家發改委確定的“雙料”低碳試點城市,也是中國科協確定的全國地級市中首個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市。該市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現代產業體系,涵蓋汽車、航空航天、新能源、新型建材、服裝紡織、食品加工等領域,擁有較為合理的產業結構。保定市要將建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特色亮點、城市的獨特風采、厚重的歷史積淀、獨特的區位優勢等進行提煉,濃縮成獨特的核心價值,同時注重傳播的本土化和大眾化。
(二)改進外宣形式,加強城市公眾外交。要充分利用市場優勢,將文化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進行整合,通過舉辦文化藝術類活動和旅游推介活動,拉近與文化傳播受眾的距離,促進保定對外文化溝通與交流,實現民心相通。基于標志性商業產品所具有的商業和文化的雙重價值,對外文化傳播要依托商業產品這一載體,系統宣傳保定良好的人文形象,特別是其歷史傳統和紅色文化資源所蘊含的當代價值元素,引導全社會繼承發揚光榮的歷史和革命傳統。要遵循市場規律,拓寬傳播渠道,鼓勵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資源參與海外市場化運作,配合從多角度開展中華文化多樣化的展示與呈現。集中辦好京津冀文化藝術類創意巡展,加大創新性文化藝術產品的開發力度。
(三)加強媒介整合,構筑多元化全方位的外宣傳播格局。要堅持成果導向,拓寬對外文化宣傳的媒介,綜合運用官方與民間雙方的力量,發揮各自優勢,相互補充,形成合力。順應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實際,充分挖掘傳統媒體潛力的同時,構筑新媒體傳播平臺,利用好全球化帶來的有利傳播需求和機遇,通過全媒體形式加強對外文化宣傳,打造保定市獨特的城市形象。
(四)京津冀區域中心城市對外宣傳要注重宏觀規劃與頂層設計。政府層面要加強對涉外的政策研究與制定,特別要注意遵守國際慣例,符合市場需求,對推特、臉譜等國際通用社交媒體要給予充分的重視與借鑒,借助外力傳播中國聲音、中國智慧和中國理念。要迎合和聚焦全球對中國發展和中華文化的關注焦點,關心文化外宣傳播的受眾,跟蹤受眾期待的變化,按照國際慣例引導和傳遞信息,實現最佳的傳播效力。要鼓勵支持引導民間資本積極參與文化傳播,通過出臺優惠政策,促進文化藝術參與者增強活動的自主性,多角度發力,共同實現文化藝術振興,構筑文化軟實力,增強文化外宣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和國際影響力的顯著提升,在當前國內國際語境下做好對外宣傳對于包括保定在內的京津冀區域中心城市來說是一項十分重要而緊迫的任務。要充分認識到外宣工作范圍和內容的復雜所帶來的特殊性,同時借鑒西方和國內先進地區的經驗做法加強外宣從業人員培育。外宣工作也是一項具有長期性、延續性和復雜性的工作,面臨我國發展進入新時代的現實,我們只有宏觀上的高端把握與微觀的細致落實相互結合,才能綜合國家外宣的整體布局與地方實際,營造保定市對外文化傳播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