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璐 山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歷史任務,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這樣才能真正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鄉村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基礎,而實現鄉村的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是推動鄉村發展不竭的智力支持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小康作為一種社會模式,是我國人民的共同追求,核心在于“全面”,既要重視城市的發展,更要家抓住農村的轉型,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在農村振興的過程中更要實現鄉村文化的振興,讓廣大農民在精神上強起來,為農村的全面建成小康提供強大的主體力量。
隨著城市工業化進程加快,農村外出務農人員越來越多,導致農村空心化、空巢化現象日益突出,鄉村文化振興失去了基礎保障。
鄉村文化中的落后、腐朽文化仍然存在,尤其是還要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導致好多糟粕文化在農村盛行,農民的文化素養較低,很難辨別文化的性質,使得鄉村文化振興有了更大的思想障礙。
鄉村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越來越匱乏,由于基礎設施的落后,待遇難以落實,新興行業的沖擊,使得越來越少的文藝愛好者積極主動地參與文化活動,傳統節日和習俗的流失、不重視現象越來越嚴重,使得鄉村文化振興失去了載體。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目標,要牢牢把握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智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個總要求。其中“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緊迫任務,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魄,不斷改善農民精神面貌,提高農村文明程度。
首先要把農民群眾放到改革的主體地位,他們是變革的根本力量,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要激發農民的創造熱情和創造積極性,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農民群眾可以享受到更優質的文化產品,所以我們不能脫離農民群眾去搞改革,必須把農民放到主體地位。
注重對傳統文化的保留和繼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農村在各自發展的過程中都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傳統文化,他們獨特的文化是我們國家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原因,這也是我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所以我們要保護好基因庫,保持文化的多樣性,實現文化振興。
注重加強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的交流與借鑒,促進鄉村文化現代化,實現城鄉一體化,需要協調鄉村關系,可是隨著城鄉發展越來越密切,農村原有的人情來往,集體精神卻越來越少,落后腐朽文化仍然根深蒂固,所以處理好二者的關系,促進農村的健康發展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正確方向。
尊重客觀規律,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又是農村發展相對落后的國家,所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史無前例的第一個國家,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經驗可以讓我們借鑒,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同時也不能不能急于求成,反而適得其反。
具體來說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發揮好農民的主體地位。在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的關系中,鄉村振興的頂層設計在于發揮農民的主人文精神,在于他們通過實踐不斷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振興道路。
(二)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堅持市場的決定性地位不動搖。企業應該挖掘本土人才,建設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產業園區,提高文化產品的質量,形成品牌效應和“一站式”服務,推出優秀的傳統文化,并且要注入時代元素,例如武術、西區、舞龍、舞獅等傳統文化與歌曲、現代舞等相結合,推出新型文藝節目。政府要履行好職能,尤其是加強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和文化建設的職能,運用新聞、廣播、電視媒體、數字網絡等新形式是人們獲得更優質的文化產品,同時加強市場監管力度;加大財政支持和補貼力度,鼓勵文藝工作者創造更有意義的文藝作品,提升文藝產品的質量。
(三)黨要深入群眾,推動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加大正面觀念的引導效應,提高農民的集體意識和倫理道德觀念,為鄉村文化振興培養高素質的群眾組織。
(四)保護和利用好鄉村傳統文化,尤其是保護好文化遺產、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思想和傳統文藝,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文化振興的根基和源泉,同時還要恢復美麗農村的原貌,重塑文化生態、豐富文化產業,實現文化振興。
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這要求我們要努力實現鄉村振興,可是在鄉村振興的路上,如何實現既有美麗的山水田園風光,又有安詳悠閑的新農村,給我們帶來了嚴重的挑戰,只有把優秀的傳統文化與時代相結合,不斷提高其文化價值才能更好的把握鄉村振興的靈魂和本質,才能真正實現鄉村文化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