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旺興 北京印刷學院
作為最傳統的知識授予載體,少兒類圖書一直是少兒成長的關鍵,但少兒在接受知識中有許多局限性,如受年齡、識字范圍影響等[1]。少兒插圖孕育而生,少兒插畫是指兒童讀物中出現的插圖,由專業的插畫師繪畫。其造型或簡約,主要目的是幫助兒童了解文字意思,增加兒童對文本的興趣以及文本的趣味性。多用在少兒雜志或書籍,通過對于文字的轉換來給孩子講述故事。在國內,繪本和插畫師是國外傳入的新名詞,還處于發展階段。在國外已經形成相當完善的體系。我們應該“師夷長技以自強”,對于西方國家的少兒插圖,我們應該結合自身的特點借鑒其優勢。而不能盲目的全盤接受。根據對市場上的少兒插圖進行調研考察,插圖的表現形式、類別多樣化,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好現象,但從插圖表現的內容與思想上來看,大多都是以西方國家故事、思維為框架,缺少具有以本民族文化與思想為內容的少兒插圖。中國人的民族性與西方國家的民族性是具有差異的,民族性并沒有好壞之分,但我們國家的孩子應該在有趣的故事、圖畫中了解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他們長大以后的思維方式與文化自信。表現手法與呈現形式我們大可以借鑒他人,但所表達的內容,我們應該有中華民族特色。所以,下面我們探討內容與表現手法之間的關系。
中國有句古話:萬變不離其宗。在少兒插圖中,我們應該抓住其中的變與不變的關系,抓住本末。《大學》中說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我們把少兒插圖的內容看作“本”,表現手法則是“末”。表現手法是萬變的,表現手法需要符合其所描繪的內容,根據內容,選擇合理的表現手法。由此可以分析出其本末之關系。內容之“本”是重中之重。有很多人把書法看作是中國傳統文化,這是不全面的,書法只是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當書法所表現的是西方思想內容,就不可說其是中華文化。所以內容是創作作品的第一步,是整個作品的方向。方向確立后,再去探索更為合理表現手法,以及作品最終的呈現方式。我們少兒插圖的創作者從本末的關系來進行創作。少兒插圖的表現手法,需要站在兒童角度來選擇合適的表現手法。少兒插圖創作者必須了解少年兒童心理和生理特點,能夠從少年兒童的視角看待世界,以少年兒童的思維分析事物[2]。做到“本末”相統一。表現手法可以根據插畫師自身的優勢做合理變化與借鑒,那么,在內容這個根本問題上,我們應該怎樣做合理的選擇。
我平時如何分辨一個中國人?我們不是看他是否是黃皮膚和頭發,而是看他是否認同中華文化,是否傳承中華文化。那么從何處看出,就在于思維方式上,是智慧的表現。中國上下數千年,一脈延,中華文化實在太大了,在這不一一展開,總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魂,是我們民族性的集中體現。
我們國家的少兒,是祖國明天的希望。毛澤東同志曾對少兒說過:“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歸根結底還是你們的”。今天的少兒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后備力量,在為少兒創作插圖讀物上,我們必須慎之又慎。有個現象很有意思,古人讀的書,無論從種類還是數量,遠遠沒有現代人讀的多,但反而不比現代人的智慧差。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注意與反思。讀書不在多,而在精,少兒不具有選擇讀物能力,我們一個擔起責任,為孩子們把關。恰好,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可以為少兒插圖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題材。
中國的思想受“儒道”兩家居多,這已經是生根在外面血液里的文化,無論承不承認,知不知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用而不覺。而且是經過千年的歷史篩選的。可謂是歷久彌新。少兒插圖可以從多方面進行吸取營養,例如:文學、民間故事、成語故事、神話故事等。舉個例子,如孔子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論語》里面的“學而時習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將此吾族智慧與少兒插圖相結合,這是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這也是我們孩子一生所需要的智慧。那么我們應當如何將其深入的結合呢?
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例,我想將類似這樣的語句轉化為單幅插圖很難,就算畫出來也不能很全面的表達其中意思。再者讓小孩看懂更難。這就需要在表達方式上下功夫。我們可以將這句話的意思,編寫成一則故事或者其他的載體,以故事的形式來表現出這句話意思,然后創作插圖,加之多元的繪畫表現手法。可以多種嘗試,做“試管游戲”。我想,這樣的方法少兒更容易接受,也不會枯燥無味。
總而言之,我們所傳達給小孩的精神、內容、民族特色等,這些事不變的,而具體的載體,表現方法,我想,這是萬變的,只要合理就好。將傳統文化與少兒插圖進行有機的深入的結合,創作出孩子與家長喜聞樂見的少兒插圖,為我們的少兒創作出具有中國新時代特色的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