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三亞學院
從古至今,海南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聯結“海上絲綢之路”遠洋航船的極為重要的中轉站。在海南省第七次黨代會上,報告中提到“海南島將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倡議支點的區位優勢,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在參與一帶一路倡議中發揮更大作用。”海南島正逐漸走向開放之島,2019年海南發布59 國免簽入境旅游政策,海南的國際航線由2014年的37條增加到2019年的80 余條,加快構建了便捷的“空中絲路”。對此,必須要結合海南的地區特色,探索其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展開對外文化交流的新路徑,助推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
一帶一路建設是我黨十八大以來提出的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重要倡議,一帶一路倡議包括“政策溝通、設施連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五大領域,其中民心相通是基礎,而文化交流更是促進民心相通的重要舉措。海南正全力推進自由貿易港的建設,在這一過程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是海南島肩負的重要歷史使命。
從地理位置上看,海南島地處祖國南大門,而中國每年大量的進出口貨物都要從南海經過,因此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上海南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中明確提出,充分發揮海南島多方面的優勢,努力讓海南島成為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門戶。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要加強經貿方面的合作,對外文化交流更不是必不可少,如前文所述,文化交流可以促進民心相通,增進了解,為實現經貿上的共贏奠定基礎。
自古以來海南就是中國與東南亞外交的最前沿,因為海南與東南亞國家隔海相望,接觸起來最為便捷。從歷史上看,雙方自古以來交往頗深,從《更路簿》可以看到,潭門漁民在古代就已經到達了東南亞國家而且還記下了明確的航行路線。所以利用這些便利條件,海南應進一步向東南亞國家展開文化交流,進而深化改革開放的局面。
不管是“一帶一路”的建設,還是自貿區、自貿港的建設,海南島都會成為面向亞洲、面向世界的國際交往平臺,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讓世界人民認識海南,做好自己的名片是其首要任務。面對不同國家之間的語言障礙,文化交流是突破這一障礙的必要手段。文化交流可以在各國人民之間建立共同語言,進而增強親近感,讓世界認識海南、了解海南、愛上海南。
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海南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實現不同文明的交互發展是必要和迫切的,海南在這方面存在著諸多優勢。
海南歷史悠久,早在新時期時代就有先民從中原移入島內,后來經過幾次移民,在宋至明清時期人口達到最多。因為海南在歷史上曾是荒蠻之地,很多大臣都被貶謫到這里,并留下大量的詩句篇章,比如大文豪蘇東坡的“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所以這里有獨具特色的古代貶官文化,對于研究中國貶官文化的學者來說,海南是必經之地。縱觀海南歷史,人才輩出,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與革命進程,海南也有著獨具特色的革命文化。近幾年,海南省全年接待的紅色旅游人數也是日益增多,很多外國游客對海南本土的紅色文化也是很有興趣的。
海南島擁有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海南島的主要少數民族是黎族、苗族和回族,由于這些民族在海南多處于聚居的狀態,所以他們的語言、文化、生活習慣等仍保存得比較好。比如黎族的黎錦,有著3000 多年的悠久歷史,被稱為是中國紡織史上的活化石。在今年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上,黎錦文化藝術創新第一次展現在世界舞臺上,黎錦傳承人向大家展示了兩幅黎錦作品,這也讓各國人民領略到了黎錦的風采。
從古至今,海南與東南亞國家建立了較為密切的聯系,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等都有成立海南鄉團,并致力于學校建設,開展華文教育。所以一些具有海南特色的文化也在這些地方廣為傳播,比如海南瓊劇,可以說是海南的靈魂,早在清朝就開始向海外傳播,后來隨一些華僑涌入更多東南亞國家,現在東南亞有些地區仍熱衷于欣賞瓊劇演出,以至于很多華人華僑對海南島的認識都從瓊劇演出開始的。利用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海南可以和東南亞國家展開更進一步的文化交流與合作。
海南作為中國唯一的熱帶省份,以其獨特的熱帶風光、延綿數千里的海岸線、舒適的氣候環境和良好的旅游設施不僅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越來越多的留學生也開始將目光轉向海南,來學習一些特色專業,比如旅游管理、熱帶農業、熱帶疾病防治等,這些專業對處于同樣氣候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說充滿著吸引力。
一帶一路的構想與實踐能進一步加深海南島的開放程度,促進海南的經濟進步,對于海南的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都帶來極大的機遇。但這一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的挑戰,這些挑戰也是促進海南對外文化交流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文化上的差異,不同國家之間文化大不相同,這種差異使得我們在對外文化交流的深度與廣度上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障礙。多層次人才的缺乏,也是文化的一大短板,這就需要我們在建設過程中要大量引進不同類型的專業人才。另外,城市建設仍需進一步提升,要想更好地讓世界認識海南,海南還需要提升自己的跨文化能力。
對海南來說對外文化交流是必然的,海南自身又有著諸多得天獨厚的優勢,所以我們應該抓住當前的機遇,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展開對外文化交流,本文將從留學生教育、文化資源的利用、與東南亞地區國家構建友城三個方面展開深入探討。
2019年7月9日,教育部聯合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關于支持海南深化教育改革開放實施方案》,其中提到海南省大力打造“留學海南”這一特色品牌,將支持海南創新留學生獎學金管理模式,適度增加留學生數量,優化生源結構,提高學歷留學生比例。這就意味著海南將會迎來更多的留學生來這里進行專業學習。對此,海南各高校應注重引進人才,進而打造特色專業,比如與旅游相關的專業、酒店管理專業,很多留學生打算畢業之后留在海南,那這些專業對他們求職來說就比較有優勢。對非洲和東南亞國家的學生來說,其本國氣候與海南相似,他們就更傾向于熱帶農業、熱帶疾病防治等專業。另外,在進行漢語教學時,可以針對留學生的不同需求,編寫具有針對性的教材,比如旅游漢語、酒店漢語、醫學漢語等,還可以結合學生的國別,配上其母語作為輔助,這樣可以實現優化教學的效果。
悠久的歷史為海南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寶庫,對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是進行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由于地處南海之濱,海南自古就有很多民間故事和傳說,比如天涯海角的傳說、鹿回頭的傳說、蜈支洲島的傳說、黃道婆的故事等等。從這些故事傳說中,可以看到海南人勇敢、智慧、團結的精神。對這些故事可以從多角度進行開發經營,比如千古情系列演藝作品就致力于這一方面,每一臺“千古情演出”都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傳奇,三亞的也不例外。落筆洞的故事、鹿回頭的愛情傳說、冼夫人的家國情懷、鑒真東渡的驚險歷程、海上絲綢的繁華盛世,兩個小時的舞臺劇,為觀眾們展現了三亞的前世今生。所以很多人評價這一演出打破了人們對海南的固有印象,認為海南沒有歷史文化,其實這里人文薈萃。海南經歷了千年的海洋漁業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南海民俗文化,比如一些和海洋漁業相關的節慶活動,可以積極借鑒國內外的相關賽事,豐富各類活動,比如與海洋有關的活動、疍家水上船屋體驗活動、開捕祭海活動等,豐富多樣的活動可以增強游客的體驗感,促進民俗文化的對外傳播,進而推進國際化進程。
充分發揮海南的地緣優勢,與東南亞各國之間建立友好城市等密切關系。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充分借助海外漢語教學。在東南亞的一些國家,漢語所扮演的外語角色越來越多,在有些國家都已進入基礎教育。我們作為漢語本土國,應積極向這些國家提供幫助,比如輸出優秀的漢語教師、幫助其編寫國別化教材等,支持更多的國家將漢語納入基礎教育體系。在構建友好城市的過程中,華人移民不容小覷,發揮其橋梁作用,進而增進雙方之間的了解與交流。
總之,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海南開展對外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及其自身的優勢和面臨的嚴峻挑戰。但這更是千載難逢的機遇,我們應該緊緊把握這一機遇,深化留學生的教育改革、充分利用海南的文化資源、與東南亞各國建立友好城市,通過多種路徑讓海南文化“走出去”,與各國文化進行交流溝通,讓世界認識海南,了解海南,愛上海南。